诗仙李白的故事(通用14篇)
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历史上被称为盛唐时期。这时期也是诗歌创作的鼎盛之期。在这时期,出现了一位浪漫主义的大诗人李白,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杜甫,他们是辉映诗坛的两颗巨星。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诗仙李白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诗仙李白的故事 篇1
李白,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隋朝末年,全家迁到西域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五岁那年,他又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他又号青莲居士。
李白少年时便显露才华,“十岁通诗书”,“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三十岁时以诗文知名天下)”。二十五岁那年,李白离开四川,顺长江东下,先到达江陵,拜访了一位八十高龄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曾受到武则天和睿宗、玄宗三朝皇帝的接见,在当时名气很大。司马承祯见了李白,对他大为赞赏。李白很高兴,回去后就写了篇《大鹏赋》,把自己比作气概抱负不凡的大鹏。《大鹏赋》很快传开,李白的名气也更大了。公元734年,李白到了襄阳,拜见了荆州刺史韩朝宗。韩朝宗因喜欢奖掖提拔人才而闻名,所以当时
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朝宗对李白自然是称赏备至,而李白写的自我推荐信《与韩荆州书》也成了一篇著名的散文佳作。
名满四海的李白,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终于奉诏来到京都长安。当时任秘书少监的老诗人贺知章得知李白到了长安,亲自到旅舍去看望李白。他读了李白大约在十年前写的《蜀道难》后,赞叹道:“这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啊!”从此“谪仙”这个称号不胫而走,李白也被人们称作“谪仙”、“诗仙”。
李白进宫后,唐玄宗很高兴,封他为翰林供奉。据说,唐玄宗当时曾亲自走下台阶迎接李白,还亲手为李白调制羹汤。出于信任,他还让李白参加了起草诏书的工作。
唐玄宗对李白,只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宫廷诗人,为太平盛世作些诗文点缀。但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初进宫廷时,他对政治了解不多,因此奉命写了不少歌颂升平的诗,不久他的思想就起了变化。天宝年间,朝廷政治已由盛转衰,唐玄宗也由一代明君渐渐蜕变为庸主。朝廷中的有识之士都在担忧时政,担心发生变乱。李白对此是有认识的。
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的个性也是十分狂放的。他又特别喜好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杜甫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的个
性使他很难被朝中的权贵们所容忍。据说,他先得罪了唐玄宗最信任的太监高力士。高力士又故意歪曲他写的诗《清平调》,使杨贵妃对他也心生忌恨。最后连唐玄宗也疏远他了。
可是李白的个性使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时他最向往的,还是他以前云游天下的自由生活。于是李白向唐玄宗上书请求离京。公元745年,他的请求被批准,他离开长安,又开始了漫游山水间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先后沦入乱军之手,唐玄宗仓皇逃向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逃难途中,唐玄宗又任命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为江陵大都督,要永王招兵马抵抗叛军南下。
那时李白正避乱隐居在庐山。永王东下经过浔阳,得知李白在此便派人请他参加自己的幕府。出于一片爱国心,李白立刻答应了,并一连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赞扬永王。
可是唐肃宗并不信任永王,认为他出师东巡是割据江南,便调动兵力准备消灭永王。永王大怒,也发兵进攻。这样他便成了叛逆,将士们纷纷脱离,永王最终兵败自杀。李白也因“附逆”(附靠叛逆之臣)被判死刑。多亏郭子仪等人相救,李白被改判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还没到夜郎,朝廷宣布大赦,李白得以返回四川。shijing
李白的晚年是在安徽当涂度过的,他的族叔李阳冰在那儿做县令。唐代宗即位后,下诏拜李白为左拾遗。但诏书还没到,李白已离开了人世,那一年他六十二岁。至今当地还留有李白的衣冠冢和纪念堂。李白现存的诗有一千多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这些诗经过他的夸张的描绘,想象奇特的渲染,显得大气磅礴,出神入化。他还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生活、抨击黑暗政治的诗。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经过他的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使他的作品具有雄奇豪放的风格、瑰丽绚烂的彩。他被认为是自屈原以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创作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不少作品,如《蜀道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成就,是很难用几句话来描述的,也许只有杜甫的两句诗最有概括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诗仙李白的故事 篇2
在唐宋时期,众多的笔记小说、杂著中都保存有李白故事,如唐五代时期的《松窗杂录》《酉阳杂俎》《唐遮言》,宋代的《太平广记》《青琐高议》《侯鲭录》等①,一些文言小说也开始铺写李白故事,这说明唐宋时期李白故事已有多种多样的流传。进入元代后,李白故事进入了“戏曲化时期”。
元代有6 部关于李白题材的杂剧,其中3部亡佚,保存下来的3 部为:马致远《孟浩然踏雪寻梅》,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友;乔吉《李太白匹配金钱记》,其中李白只是配角,形象并不鲜明;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堪称最早的李白戏,已基本具备李白故事的主要情节。亡佚的杂剧作品有石君宝《柳眉儿金钱记》、无名氏《采石矶李白捉月》、郑光祖《李太白醉写秦月楼》。
到明代,李白题材的作品呈现高度繁荣的态势,明代李白题材的作品有杂剧3 种、传奇7 种、白话小说1 种(杂剧今存1 部,传奇今存3 部)。其中杂剧《李太白醉写平夷书》《捶碎黄鹤楼》已佚,只有朱有燉《孟浩然踏雪寻梅》今存,7 部传奇中保存至今:无名氏《沉香亭》,吴世美《惊鸿记》、屠隆《彩毫记》,佚失的作品有戴子晋《青莲记》传奇、李岳《采石矶》、许次纾《合壁记》和佚名《李白宫锦袍记》。值得注意的是小说方面,明代有冯梦龙改编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保存在《警世通言》中。这一作品最为大众所熟知,算是李白故事中最知名的作品。
清代的李白题材作品有10 部,其中6 部是传奇,分别为薛旦《九龙池》(亡佚)、李玉《清平调》(亡佚)、洪升《沉香亭》(亡佚),孙郁《天宝曲史》、蒋士铨《采石矶》、谢堃《十二金钱》。另外4 部短小的杂剧是尤侗《清平调》(又名《李白登科记》)、张韬《李翰林醉草清平调》、杨潮观《贺兰山谪仙赠带》、黄之隽《饮中仙》。这其中,蒋士铨的《采石矶》影响最大②。
李白故事在流传中,早期多以文人笔记、笔记小说的形式流传,但从元代以后,戏曲成了李白故事流传的主力,且往往同一个题材,会有多部戏曲。古代文人不厌其烦地敷演李白故事,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现象或文化现象,可能还带有更广泛的社会心理因素。
诗仙李白的故事 篇3
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 年),病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盛极而衰的整个历史时期,他的主要事迹发生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李白凭借独特的文学才华,成为当时最著名的诗人,其作品被广泛传诵,其故事也被广泛传扬。当李白还在世时,李白的事迹就已在社会上传播,甚至传到唐玄宗耳中。而在李白死后,这种传播不仅没有停歇,反而进一步深化。
在中晚唐以及五代期间,李白故事得到发展,李白的一些重要事迹,也被各种笔记杂传所记录,相关主题逐渐形成。如唐人李濬所作《松窗杂录》中,即记载了玄宗召李白作《清平调》三首,后因飞燕一句,为高力士进谗言,终于被贬的故事。晚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有李白令高力士脱靴之事。晚唐人孟启《本事诗》详细记载了李白故事,包括李白与贺知章的交往“金龟换酒”,唐玄宗命高力士请李白作诗,此外还包括李白被永王征召、贬谪夜郎等事迹。五代期间,李白故事被载入了正史。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即《旧唐书》。在这个《旧唐书》中有一篇“李白传”,仅300 字不到,但概括了李
白的生平,提到了玄宗令李白带醉作诗、李白在沉香殿上令高力士脱靴、因参与永王谋反流放夜郎等情节。这些李白事迹,后来都成了李白故事的核心内容,被后世戏曲家反复采写。
唐五代是李白故事流变的发轫期,其故事本身在逐渐经历变化,经历改写,乃至最终定型。而从叙事文化学角度来说,李白故事在上千年的演化过程中,必定会受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宗教状况等各种不同因素影响,其表现是:李白故事的主题、故事结构及其细部逐渐发生变化,重点与聚焦点发生迁移。后世每一部关于李白的作品,其主题、着力点、情节走向都会有不同,这些不同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亚文化影响的动因。从后世李白故事的演变来说,可看到史传文化、宫廷文化、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