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四版黄帝内经序
徐文兵老师的《四版黄帝内经·素问》印刷精美,唯一的缺点就是“也太贵了”!
自序是以繁体字写成,现将其以简体字形式写下来,让咱们买不起书的人,也看看四版黄帝内经是怎么回事儿。
四版黄帝内经之素问
正文:
“黄帝内经”一词首见于东汉《汉书·艺文志》。近两千年来,学界公认《素问》和《灵枢》(亦称《九卷》)就是《黄帝内经》,也公认《黄帝外经》已经失传。
这基本上是沿袭了西晋历史学家皇甫谧的观点,他在《针灸甲乙经》序言中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一十八卷,即《内经》也。”这其实是一个明显推测和附会。
皇甫谧说:“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气血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后。”可见他看到的《黄帝内经》是对话版,是论不是经。经是上古真人的感悟,直言其是;而论是问答。从行文体例来讲,两者就有明显的不同。正如皇甫谧在序中说的另一件事:仲景广伊尹《汤液经法》数十卷而为《伤寒杂病论》。同样是把经改写成了问答体的论。
学界的另外一个共识就是,有关运气学说的七篇《阴阳大论》,是唐代王冰自己加进《素问》当中的。正如王冰自己在序言中说的:“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全元起于西元四七九年左右注《黄帝素问》无“七篇大论”。杨上善于西元六六八年左右编《黄帝内经太素》,
亦无“七篇大论”,但有前两篇的部分内容。宋臣新校正谓:“窃疑此七篇(指七篇大论)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林亿的判断是正确的。
七篇大论的体裁是论,是黄帝与臣子们的问答,与《素问》和《灵枢》的风格、立论、观点、措辞基本一致。问题在于,运气学说采用干支纪年,这一点现经多方考定为始自东汉章帝元和二年(西元八五年)。七篇大论成书自应在这之后。另外一点是关于“七曜”的说法。史书中最早记载七曜的是《后汉书·律历志》,其中说:“常山长史刘洪上作《七曜术》。……固(班固)术与《七曜术》同。”这是熹平三年(西元一七四年)左右的事。
综上所述,我得出的结论是,流传于世的是《素问》《九卷》,这两个版本是基于《黄帝内经》改写(增添、删减)的对话本,特点是由经改论,把平铺直叙的经文改成了问答。效果是通俗易懂,但是确实也删减删节了很多重要的内容。
徐文兵
而改写的时间基本上可以确定在西汉末年到东汉这个时间段,东汉末年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提到了《素问》和《九卷》。根据《后汉书·郭玉传》记载,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为避绿林赤眉战乱之祸,“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
我个人认为,涪翁仅仅是《黄帝内经》的传承人,并不是著作人。首见于正史记载的《针经》,正是《黄帝内经》的改写本之一,是对话片,也就是后世的《灵枢》。经过南朝的全元起、隋唐的杨上善、王冰,《素问》一书得以传承保留,而《针经》一书到北宋初期已经失传。宋哲宗元祐八年(西元一0九三年),高丽献医书,里面有一部九卷的《黄帝内经》。哲宗下诏将此书颁布天下,中国方才又有一部完整的《针经》。现今存在的《灵枢》即是高丽所献《黄帝内经》的版本。南宋的史崧于绍兴二十五年(西元一一五五年)将其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增修音释,编为二十四卷,名为《灵枢》,即成了现在所见到的内容。
根据现有资料,可以断定有高人(很可能不止一个人)在西汉末年到东汉这两百年间,将《黄帝内外经》改写删减成为《素问》和《灵枢》,而且同时也是七篇《阴阳大论》撰写者。他们无疑是黄帝学派的继承和发扬者。
反观历史,会发现中医学的传承有其独特的方式。师徒之间,耳提面命,口传心授,因材施教,非其人勿传,非其人勿授。其私密隐秘的特征不显于世,与官办的太医有着明显的不同。
shijing徐文兵
根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本来是开旅馆的年轻人,住客长桑君观察了他十几年,
扁鹊也小心谨慎服待了长桑君多年。终于有一天长桑君叫扁鹊私坐说:“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最后“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