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运用了极富东方特的创作规律,将四度和五度纵向的和弦替代了传统的三度和弦叠置,营造出独特的和声彩,使得主部和副部之间的连接充满了别样的韵味。
展开部(38-61)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38-50)两个小节中,拉威尔通过连续上行模进来展开主部的音乐素材。通过和弦分解与对置处理手法,使得第一部分展开始终处于调性模糊的状态。而和声彩与音型节奏变化丰富,左手两组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和右手三十二分音符的对位,以及左手八分音符的三连音和右手三十二分音符的循环反复,都促成了音乐节奏飘忽不定的模糊感。从动态上看,由弱至强的力度变化,以及和声的逐层递进,将“水”从风平浪静的状态逐渐变成了飞珠溅玉的画面,展现给听众。在结尾处,最强拍的Lunga震音和紧随其后的滑音,则生动地呈现出水流的动力性和紧张感。第二部分(51-61)以副部主题为发展材料,使用模进的手法表现旋律的明暗对比和彩的暗淡。手部交替和音区位置变化象征着“水”的暗流涌动。拉威尔善用矛盾冲突,在结尾处用属准备铺垫再现部的主题音乐。
水之旋律在《水之嬉戏》的第二部分(51-61小节),拉威尔巧妙地运用了副部主题作为发展材料,并以模进的手法表现旋律的明暗对比和暗淡的彩。这一部分中,左右手交替反复,键盘音区位置也不断变化,这表现了“水”的暗流涌动。拉威尔在处理展开部两部分之间的矛盾冲突时达到了极致,在结尾处第61小节中,出现了主部主题的属准备,这提前铺好了再现部主题音乐的出现。
在再现部(62-85小节),拉威尔将主部主题以变化再现的方式呈现出来。他通过改变左手伴奏的音区,在低音区的#G单音的反复扫弦,与高声部不断交替,唤醒听众的记忆。整个乐段调性模糊,和声多样,上下行分解琶音快速交替,模仿强烈的音浪冲击感。力度从pp到fff再到p的鲜明对比,使听众在强有力的音浪中又逐渐回归到平静状态。这种情感上的变化是非常精妙绝伦的。在73-75小节,拉威尔以副部主题的变化再现,然后在78小节以右手快速的二度叠置六连音组合左手八度旋律,回到副部主题,伴以流畅细弱的长琶音,呈现出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神秘氛围。在结尾处,拉威尔以开放式的方式结束,在E自然大调的主七和弦上,朦胧的水雾感让人意犹未尽。
(二)调式调性
印象主义音乐中,调式的选择对于表现所要塑造的形象或意境至关重要。五声音阶、全音阶和中古调式等被广泛应用于展现不同的和声彩,并避免了过于明确的结束句。在《水之嬉戏》中,拉威尔熟练地运用了这些音阶,构建出独特而丰富的音乐结构,同时展现出极具表现力的和声彩。例如在连接部中,左手主旋律基于E自然大调的五声调式音阶,配合右手清澈水滴般的音型伴奏,成功地缓冲了主副部之间的过渡。全音阶是现代音乐手法之一,音阶中忽略了音级之间的关系,每两个音之间都是全音,十二个音都可以作为主音。在第6小节中,右手以快速递进的演奏方式强化了旋律的动力性,让旋律发展的朦胧感更为强烈。此外,在呈式部的副部主题和再现部的第78小节中均采用了复合调式的手法。拉威尔将右手高声部的#f自然小调和声伴奏与左手低音区的#c自然小调的八度旋律相结合,创造出隐约朦
胧的音乐效果。
(三)伴奏织体
在《水之嬉戏》中,拉威尔通过运用丰富多彩的彩性和弦来创造独特的音乐结构,以精致细腻、柔和温婉的音响效果,塑造了自然美的意境。全曲中运用了许多高难度的和弦演奏技巧,如大跨度的琶音、上下行琶音、双手叠置琶音等作为和弦织体的支撑,为作品营造了一种朦胧的、互相渗透、融合在一起的和谐氛围。
大七度是拉威尔创作的独特特,他经常使用充满活力和愉快的大七度和声,与传统和声产生明显的不同和不和谐的效果。在《水之嬉戏》的第9-10小节中,右手先以主调E自然大调的和弦分解为开端,接着就采用了直接跳进到a²上的大七度。这样频繁而连续的跨度需要演奏者快速而准确地到音区,并在琶音上下行时通过手腕和手臂的起伏来表现出水波的动态音响彩。在第31-33小节中,拉威尔运用了双手交叠式的琶音奏法,创造出三十二分音符的细腻旋律,左右手交替演奏主旋律高声部位置,使音乐的层次感层层叠加而成。这种琶音演奏方式需要演奏者十分精准的音位技巧和准确的节奏把握,协调左右手的演奏节奏和音位,才能够呈现出明亮而流畅的音乐效果。在82小节处,右手快速地上下行琶音与左手主旋律相呼应,好似微风轻轻拂过宁静的湖面,给人以“风生水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视听艺术感受。同时,上下行琶音的快速往返需要演奏者表现出线条朦胧、行云流水的感觉。演奏者需要注意手指尖轻盈地拂过琴键,呈现出细腻流畅的演奏效果。
前提。作品中多次出现“pp”,并用多层次的弱奏作为情感过渡,逐渐达到强力度来烘托作品情感。在呈示部的第13-14小节,呈现出一个阶梯式的情感过程,仅用2个小节从pp慢慢递增到ff,再回到pp,以体现轻风吹拂下金波光闪闪的湖面,最后回归平静。在展开部第48小节,出现了一个“fff”的标记在震音处,紧接着一种刮弦的效果,将音乐的情感推向最高潮。此前38-48小节的力度标记为“p”,直到第48小节将情感推向顶点,力度达到“fff”。从pp到fff共经过11个小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演奏者掌握好手臂、手腕的力度变化,从弱逐渐发展到高潮的过程,体现出瀑布水流湍急飞流直下的效果。另一处“fff”在再现部的第72小节中出现,两个小节的ppp到ff,经过短时间快速渐强,给聆听者带来强烈的听觉冲击,表现出水流湍急嬉戏的画面。这里与第48小节的“fff”意义不同,需要演奏者准确地把握手臂和手腕的力度变化。可以通过慢下键的方式来练习,不同的力度和下键速度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彩。多次聆听自己的演奏,以便分辨是否达到了拉威尔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踏板的使用
《水之嬉戏》的整首作品是描写“水”的各种形态,让旋律更加流畅,并生动地模仿水的形态。相对比其他作品,《水之嬉戏》对踏板的运用较多,并且需要掌握和运用多种踏板的方法和技巧。在作品开始的第一小节下方可见谱面1-2小节处有踏板标记。演奏者在开始演奏时可以踩下延音踏板,并配合柔音踏板(即左踏板),以更好地体现作品一开始的朦胧、神秘感。这里的音效果可以让人联想到平静的湖面,感到惬意的画面。在作品的呈示部第19-22小节,旋律在左手,伴随着右手的二度和弦伴奏。为了
保证旋律连贯,建议一小节一次地切换踏板效果更佳。第24小节突然变弱,力度标记为“pp”,需要踩下柔音踏板,谱面标记为“une corde”,来减少一根琴弦的共鸣,塑造出神秘的意境。在第25小节旋律开始达到高潮,要从“pp”到“ff”,需要放开柔音踏板,并随着渐强的音量将旋律情绪推高。在第29小节中,谱面标记了“pp”,踩下柔音踏板可以更好地突出左手的暗淡的彩,同时使用切分踏板要一拍一换,切换时需要轻快。
在展开部的第51小节,使用了副部的主题的材料,这段旋律可以采用延音踏板深度只踩到三分之二的方法,以保持左手的三十二分音符跑动的清晰。在再现部的一段华彩片段中,演奏者可以感受到水流从高山流淌而下,不时溅出几滴水珠,在阳光照射下散发出五彩的光芒。为了突出水流不断流淌的效果,我建议在延音踏板从第67小节开始直到第69小节结束的时间段内不要换踏板,以使旋律更加连贯,否则会出现水流“断开”的感觉。
在再现部的第70-72小节中,音乐逐渐变弱,直到第71小节的“ppp”极弱,演奏者可以踩下柔音踏板来控制音量,手指力度也需要注意,以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由于第71小节音区较低,建议不使用延音踏板,并且触键要轻一些,以避免音响混杂。第72小节从“ppp”逐渐加强到“fff”,柔音踏板可以在第72小节第二组向上的琶音时慢慢放开,并加上延音踏板,左右手应渐强,每次左手和弦重音时应快速更换踏板。情绪从低到高,旋律线条要连贯,以呈现出湍急的水流效果。在全曲的结尾第81小节出现了“jusqua la fin”的标记,表示延音踏板要一直保持到全曲结束,以呈现出朦胧、虚幻的意境。在第82和83小节中,
虽然有四组相同的音符,但它们所表达的意境和意义完全不同。据此,建议演奏者根据不同的和声意境来切换踏板。最后,在虚无和缥缈中逐渐恢复平静的氛围中结束演奏。
结 语
拉威尔将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结合,创作出独具风格的作品。《水之嬉戏》是他早期的印象派风格的钢琴作品,随后他的作曲风格逐渐成熟,成为现代钢琴史上的重要人物。演奏者需要娴熟的技巧来营造空灵、奇特的音响效果,将“水”的形态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特点,使听众享受到的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沈旋.拉威尔杰出的管弦乐彩大师[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 丁璇璟.拉威尔《水之嬉戏》的演奏探析[D].四川音乐学院,2022.
[3] 顾静文.拉威尔《水的嬉戏》中“水的形象”分析[D].江苏师范大学,2018.
[4] 史可.拉威尔《水的嬉戏》演奏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5] 胡千红.钢琴音乐流派与风格特征[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6] [法]让·艾什诺兹,余中先译.拉威尔[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