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讲学案(第一课时)
毕研鹏  田文帅
    一、自主课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一的内容。
    二、互动课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外痒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奉献精神作文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板书文题)
  (二)交流互动(在学生展示自主学习内容的同时,教师予以点拨补充):
    1、了解作者及解题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2、齐读、个人诵读全文,解决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读音问题
    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其他同学质疑订正读音、断句问题。
    诵读方法指导: 
    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读出节奏: 
    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读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读出情感: 
    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
重。 
  3、小组合作探究
    翻译全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望日的后一日,指农历十六;望,农历十五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致意申为,引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任凭)一苇(苇叶般的小舟)之所如(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浩瀚的样渺远子。)。浩浩乎如冯(同“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遗弃尘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船桨)兮兰桨,击空明(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兮溯(逆水而上)流光。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心中的情思),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婉转悠长),不绝如缕(细丝);舞幽壑(深渊)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寡妇)。
    苏子愀然(忧愁的样悲怆子。),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同“缭连结,”,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当)其(指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滤酒里指,这斟酒)临江,横槊(长矛)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葫芦的一种。)樽(同“,酒樽”杯。)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片刻),羡长江之无穷;挟(偕同)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长久存在);知不可乎骤(突然)得,托(寄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流逝)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竟,简直)不能以一瞬(一眨眼喻时间,比短暂);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没有永远完,存在)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此,这。)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也作“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重新斟酒),肴核(荤菜和果品。)既尽,杯盘狼籍(凌乱的样子。)。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已经)白。
  (三)作业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背诵全文
                                      《赤壁赋》讲学案(第二课时)
毕研鹏 田文帅
一、自主课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二的内容。
二、互动课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默写名句
  (二)交流互动
    1、整体把握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请勾画文中表现人物心情的词语)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 乐 )——→(悲)——→(乐)
    问题一: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客服话术大全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问题二: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乐: 清风明月、水天一
wifi怎么设置不让别人蹭网
  (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问题三: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问题四: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2、从文中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  (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            人
    客: 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片面)  (悲)
    苏轼: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最好玩的游戏
    4、请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中,寻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
    5、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2、研读课文
    一. 探究第一自然段 
    (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如何?用原文回答。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景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 
    (2)、 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本段的感情彩什么为主?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的夜景,使作者,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 
本段的感情彩以喜悦为主。 
    (3)、思考:“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它引出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为下文定下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二. 探究第二自然段 
    (1)、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记住乡愁第四季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   
    (2)、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幽怨悲凉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