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体顶端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有一个现象曾令翻译工作者沮丧、令旁观者雀跃:机器已经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不断提高智能。人们预测:有一天,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地“深度学习”,也可以完成高质量翻译工作。姑且不论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完成高水平翻译,我想就“深度学习”提出一些思考。
作为译者,人——而非机器——也需要“深度学习”。译者往往被想象成静止的、具有固定“水平”的人。我的意见是:正相反。译者的每次翻译都是一次挑战,一种自我提升,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这是翻译的美妙之处,也是翻译更接近手工艺者和艺术家的地方。
十余年前,我受委托将《论语》翻译成法语。之前,我翻译过《李白诗选》,但完整翻译《论语》对我来说依然是非常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渐渐明白了译者“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2021年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在大部分情况下,如果没有专家的细致指导,读《论语》寸步难行。尤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各样的阐释相互叠加,一句原文有多种解释。而在最后的翻译定稿中,即便译者可以在注释中加入其他解释,正文也只能选用一种。这要求译者在统一语气、文风、思想、上下逻辑等基础上,最终负责任地使用一种解释,并用外语准确表达。因此,翻译《论语》,首先要学习《论语》,把各种版本都拿来读。在字里行间看出一段一段的基本含义,直到一种能够说服自己的意义从中浮现。这是一种历史的穿越,需让各个时代的解释像地质层般清晰展现,然后进行挑选,将它们与《论语》文本中一些意义较为浅显明确、无需阐释的语句尽可能“无缝连接”。换句话说,最能进行无缝连接的解释,在上下文中最具逻辑性和说服力,这便是最佳选择。这是译者“深度学习”的结果,也是译者真正的“责任制”:一个译者署名时,最重要、最需担负的责任不仅是语言的准确或语法的正确,更是译文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多数情况下,译者并非真正的“内容”专家。老一辈翻译家,如傅雷,往往与原作者进行大量书信往来,渐渐弄明白一些不懂的东西;或跟随一位外国导师,研究一种思想、一位作者后再进行翻译。这说明即便是“业内的专业译者”,也要经过“深度学习”,只不过这种“深度学习”的过程,在翻译之前就已完成。反言之,许多译本不合格的原因在于人们误以为翻译有秘
诀,一旦掌握,就什么都可以翻译。
假如有“专业译者”,应是最善于学习——而且是“深度学习”——的译者。所以,译者越具备谦卑的心态,就越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越具备责任心,在道德和知识层面勇于担当,一部译著的价值就越高。艺术大师安格尔曾留下一句神秘的话,令人回味无穷:“素描是艺术的道德担当。”同样,翻译是文化交流的责任担当。这对翻译工作者提出极高要求,译者需要不断进行“深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唯有达到这一层次后,译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媒介和坚实的“桥梁”,成为不同文化的深度学习者和“摆渡人”,从而让读者感受到文化的博大,以及译者在当今世界中全新的力量。
(摘编自董强《让读者感受到文化的博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人工智能日趋发达,人们预测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地“深度学习”,也可以完成高质量翻译工作。
B.翻译的美妙之处是,译者的每次翻译都是一次挑战、一种自我提升,也是一个“深度学习”
的过程。
C.傅雷等老一辈翻译家,也有“深度学习”,不过这种“深度学习”的过程,往往在翻译之前就已完成。
D.作者认为许多译本不合格的原因在于译者缺少责任担当,不精读原著,过度使用翻译的相关秘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现象,提出了关于“深度学习”的一些思考。
B.文章第三段作者以自己翻译《论语》为例,论证译者参考各种译本的必要性。
C.文章以“我的意见是”“多数情况下”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定,立论审慎。
D.文章最后运用类比强调,译者要有谦卑心和责任心,要成为不同文化的“摆渡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成书以来,各种各样的阐释相互叠加,如果没有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们就无法精通《论语》。
B.译者的知识水平不能保持固定不变,知识储备不能一劳永逸,译者需要永怀谦卑之心,不断学习充电。
C.署名意味着担责,译者最需担负的重要责任不是语言的准确或语法的正确,而是译文内在逻辑的合理性。
D.译者应该是手工艺者和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对译本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过持续不断的资源汇聚、技术迭代、类型更新,近年来的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发生了由量到
质的提升。从业者逐渐走出了探索中的迷茫,开始向精品化方向掘进。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很多片方和创作者跳出了以往扎堆玄幻、灵异、惊悚等题材的窠白,转而深耕主旋律题材,靠真情的力量打动人,以精良的质感吸引人,试图为主流价值传播开掘更多艺术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一批精品力作脱颖而出,在网络用户中获得较高的评价和热烈的反响。
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在引导网络视听生产走精品化道路的过程中,开始科学规划布局选题,积极、有效地引导视频网站和内容制作方调整供给侧。我们欣喜地发现,脚踏实地,聚焦当下社会热点与民生话题的网络视听作品越来越多。网络电影如《草原上的萨日朗》《藏草青青》等,网络剧《约定》《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纷纷着眼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支援边疆等时代主题。相较于传统影视剧,网络视听作品体量小,制片方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小,有时面对正在发生的火热现实能更快速灵活地做出反应,在聚焦某些具有时效性的新话题、新趋势与新现象方面拥有天然优势。此外,站在重要时间节点回望历史也已成为网络视听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与此同时,是作品形式的创新表达。网络视听作品从大屏转战小屏,势必从场面调度、景别
构图、剪辑节奏及视觉风格等多层面进行富有针对性的革新,以适应当前移动优先的传播生态。网络视听主旋律创作逐渐摸索出一种与其他主旋律影视作品有所不同的视觉风格。除了网络电影、网络剧之外,微电影和短视频在推动主旋律影视创作形式革新方面也功不可没。正是多种因素合力带来的形式革新,铸就了主旋律网络视听作品相对平实、亲民且具有强烈网感的视觉风格。
在当下多屏互动、碎片阅读日益成为主要传播态势的接受环境下,网络视听作品的传播过程不仅打破了以往传统影视的时空禁锢,而且持续借助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二次分发与社交传播,形成了多元交错的传播局面,为推动网络视听主旋律作品走近大众、使主流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做出有益探索。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已经走出了过去野蛮生长与无序发展的混沌状态,日益呈现出守正创新、风清气正的精神面貌,这对于主旋律影视生产的多样化实在是可喜之事。
(摘编自宗俊伟《主旋律网络视听创作强势崛起》)
材料二:
“网络视听+”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在网络视听大会论坛上,各路大咖探讨了网络视听改变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京东方科技集团执行副总裁姚项军表示,光影系统将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场景中,还可以走进酒店大堂、电梯,内容的广泛接入,将使得城市光影的内容更为丰富。类纸屏幕新技术,将使得绘画、文物、古籍等内容更容易被千家万户触及。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冯博一表示,网络视听在营造新场景时,应更加注重当地居民的情感和故事,让新场景可以与当地居民产生情感互动。米未创始人兼CEO马东认为,长视频和短视频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不存在短视频有一天全面取代长视频,因为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内容,满足的是人的大脑的不同需求。北京电影协会秘书长闫于京介绍,2013年以来,网络传播平台有长足的发展,电影产品的质量总体提高的同时,网络电影产品的质量、技术、品类进步更是有目共睹的。美图秀秀的运营副总裁陈辉说,通过调研我们总结了“00后”用户的十大兴趣品类,跟之前的“90后”“95后”都不太一样,古风、汉服和国潮在他们心目中能排到前十。他认为,中国整体的审美和品牌的自信日益提高,所以不管是内部的用户自身兴趣爱好,还是外部的大环境,都让新国风成为网络视听的下一个风口。
(摘编自汪兰、李雪艳《“网络视听+”让未来生活触手可及》)
材料三: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正式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达9.89亿,短视频用户猛增到8.73亿。截至2021年3月日均使用时长达到了125分钟,换言之,短视频占据人们的生活时间比吃饭、洗澡、读书、学习还多一些。报告还显示,20.4%的新网民第一次上网时使用的就是短视频应用,如此惊人的拉新力侧面反映出,短视频对时下互联网文化生活的刺激性影响。不难发现,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已从过去图文结构为主的平面体验,转变为现今视听结构为主的立体体验。
从自媒体兴起到企业全面媒体化,网络视听已深入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对网络视听的认知应当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相对于过去强调“文字的力量”,我们更需要关注“视听的力量”。网络视听产品能摆脱文字叙述的线性束缚,直接作用于网民的思想及行为层面。人类故事的载体不再以文字作品为主,而是以视听产品为主。
20世纪,尼尔 波兹曼推出其著作《娱乐至死》,告诫人们要警惕技术的垄断,防范媒介危机。网络视听越发碎片化、肤浅化,逐渐脱离语境的趋势,似乎正印证危机的到来。我们不能忽视网络视听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它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终究是一把“双刃剑”,倘若控制不
当,所造成的威胁必然是颠覆性的。面对发展迅猛的网络视听行业,我们还是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用正能量牢牢地抓住网络视听领域的控制权。只有引领网络视听潮流,才能引导网络视听发展;只有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社会不会被负能量的网络视听内容带偏。
(摘编自严奇《关注网络视听生活带来的多维体验》)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网络视听内容向精品化方向发展的突出表现是,深耕主旋律题材,试图为主流价值传播开掘更多艺术空间。
B.越来越多的网络视听作品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与民生话题,有的则站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来回望历史。
C.多种因素合力带来的形式革新,铸就了主旋律网络视听作品相对平实、亲民且有强烈网感的视觉风格。
D.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等进行二次分发与社交传播,使网络视听作品走近大众、平民价值观深入人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视听已深入网民生活,“网络视听+”让光影系统广泛应用于当下城市场景中,并与当地居民产生情感互动。
B.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达8.73亿,网民人数达9.89亿,前者在后者中的占比已接近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