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是由尼特什·提瓦瑞执导,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影片获得第62届印度电影观众奖
剧情简介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却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不料命运捉弄让他生了四个女儿,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教女儿摔跤,努力使女儿变成世界级的摔跤手,期间趣事多多,但也由此引发了一连串有关舆论、宗教等社会话题的事件,尽管有极大的困难,最终大女儿们进入英联邦摔跤比赛并夺得冠军
影片评价
女性的提升仍然是一个未实现的男性梦想的表现,男教练是真正的英雄,而不是女人。(南非半岛电视台记者、《TheDailyVox》创始人Azad Essa评)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影片对于女性意识的关注,在“直男癌”问题严重的宝莱坞可谓是另辟蹊径,达到了不俗的社会轰动效应,直接催生出傲人的票房成绩。(网易网、人民网评)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女性为自己争取命运自主权并赢得尊严的励志喜剧电影,在励志的同时又不乏温情,用一个简单的体育题材,揭开了印度社会的一副壮美油画。由于女权彩及时效性,激发了更多的女性认真考虑将摔跤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而且该电影的配乐很朴实,使很多观众产生了共鸣。(搜狐网、电影网、闽南网评)
《摔跤吧!爸爸》是属于看了开头基本就能猜到结尾,甚至都能精准预测催泪点会在何时到来的类型片,但演员演技在线、故事细节到位、情感真实动人,再加上这部电影之于印度女性乃至全世界女性的现实意义,它的大爆也并不算意外。在印度的语境中,《摔跤吧!爸爸》是一部非常女权的电影。父亲的确希望女儿们继承自己的梦想,但要考虑到一个事实:在印度,继承梦想本身是一种特权,只赋予给儿子,女儿只是到时需要出嫁还得花一大笔嫁妆的、“别人家的”人。电影在剧作上用心良苦,安排了一场女儿们在同学婚礼上的觉醒仪式,一场大女儿打败父亲的“弑父”仪式,最终大女儿拿金牌的比赛上,父亲也是缺席的。这一切都表明,女性在这部电影里具有了自主意识。(新浪网评)
老爸与女儿精彩影评
印度爸爸的“坏”榜样  作者:胧月夜(来自豆瓣)
阿米尔·汗如今在中国可是名符其实的男神,不仅靠颜值,还靠才华圈住了大票粉丝。被众多大陆观众认识,源于那部笑中带泪的《Three Idiots》。阿米尔·汗在这部影片中的出表现,几乎让所有观看本片的影迷为之倾倒。《Dangal》是由阿米尔·汗参演的励志类体育题材电影,根据印度女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故事改编。传统的叙事结构,商业化的拍摄手法,颠覆性的故事内核,打破传统价值观的认知,使这部电影注定会变得不平凡。更妙的是,在一部印度电影中没有大段的歌舞表演,实在是一次奇妙的观影体验。影片登陆中国大陆院线首周就获得0.85亿元的票房成绩,算是在国内上映印度影片中首周票房表现最好的一次。尽管男神的票房号召力有不小功劳,但是这部影片最受关注的部分却是“女权”和“男权”的话题。众所周知,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令人堪忧,每年不知有多少、殴打、虐待的事件发生在她们身上。甚至,在冲突事件发生后,作为弱势体的女性还要面对来自学者、政界人士等“公知”的谴责,甚少受到公允对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以女性摔跤手这个特殊运动职业切入命运选择的《Dangal》就更显得弥足珍贵。即便是远在中国,也能隐约感受到此片在本国掀起的舆论大波。不过,如果因此把电影视为女权题材就有所偏颇了。首先是“女权”,这是一个表现女性自主权、独立性和权益的词汇,相对于父系社会的男权主义而言。女权电影的根基是女性选择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即使掺杂暴力、情的
因素也不影响其思想以女性个体为根本。《Dangal》最明显的问题正在于此,在女儿Babita Kumari和Geeta Phogat的冠军光环里,最耀眼的不是获奖的两个女儿,而是那个惦记摔跤金牌成痴的父亲。当然,电影并没有隐去女权的概念,在影片尾声Babita Kumari最后一场决赛前,她与父亲的大段对白尽释了电影创作者对女权的态度。对白深刻到位,表现了印度女性渴望自由,平等的愿望。但是,这突如其来的表白并不足以说明它就是一部女权电影,更准确的说它应该是一部以父亲借鼓吹女权打破印度清规戒律和传统的电影。
Babita Kumari对个人意志的追求几乎为零,在比赛过程中她的自我意识在赢得荣誉和关注的刺激下逐渐觉醒。但是,挫折的不断出现,她的自主遁去,转而对父亲这个“主宰”她命运的男人百般依赖。这不是女权,而是女性阶层意识觉醒的一道破口。不要说以当前印度的社会现状评断,《Dangal》已经做得很不容易。在另一部充斥着男性荷尔蒙的印度热门影片《Baahubali》中,Baahubali 的母亲Sivagami更符合女权主义的女性形象。在这部影片中,有个不起眼却非常重要的细节,当Babita Kumari和Geeta Phogat在练习时屡次被表哥打败,父亲经过认真思讨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就是为了让女儿增强体力,毅然打破戒律,杀鸡烹菜的桥段。印度是世界上有名的宗教国家,而南印度大部分地区信仰着印度教。印度教有一条重要戒律就是禁食荤腥,即使在今天,教徒们依旧固执地坚守着清规戒律,晚辈中
有违反戒律的常常会被强迫执行一整套繁琐的仪式净化身心,严重的甚至会被逐出家门。所以当父亲决定让Babita Kumari和Geeta Phogat吃鸡肉时,就意味着他舍弃了自己乃至家庭的宗教信仰,来实现成功的愿望。所以观众们才能在影片中看到妻子的激烈反应,不仅不让丈夫使用自家的厨房,也不允许丈夫把烹煮过鸡肉的锅拿回厨房。因为那一行径是对神灵的亵渎,放在过去父亲被当众问斩10次都不足惜。父亲的执着和牺牲是要能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印度当代新女性吗?显然不是,他要培养的是能成为祖国荣耀的摔跤手。在影片前半段,为了得到儿子,这位父亲听从同村邻友各种秘方,采取了不少荒谬行为也没得到儿子,四女承欢膝下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在失望中他将那块代表他昔日荣耀的摔跤比赛全国冠军的奖牌悄悄拿下,放入箱子里时黯然神伤。(大陆公映版本有29分钟剧情被剪掉,大半是求子的戏份)一次巧合让他看到了女儿的潜力,Babita Kumari和Geeta Phogat也就歪打正着成为了他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这样一个父亲因为女儿的成功成为伟大的运动事业发扬者,但是他也是最自私,最“无道德”的家长。为了实现个人理想,牺牲女儿的青少年,让她们过早地承受世俗眼光和舆论的谴责,失去少女本该享受的纯真时光;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甚至背叛信仰,背叛传统。他的成功只是属于极少数人的偶然案例,假如Babita Kumari和Geeta Phogat的训练失败,她们未来的人生将会何去何从让人不敢想象,而作为父亲的他想
过却从来未面对过,对于这两个女儿,他只有孤注一掷的求胜心态在维系着亲情。近几年社会上“还给孩子童年”,“别把自己的理想强压在孩子身上”的言论受到热捧。因为那是自己的孩子,要自己疼。可是换成别人家的孩子,就变成励志向上的榜样,这是哪门子的道理?那段突如其来的大段女权台词回想起来,简直无比尴尬。作为观众,看电影,鸡血需要打,但理性不能丢。《Dangal》真切是一部好电影,但是不能看到好片就把自己的价值观给丢了。
在印度这样的国家,这位父亲太令人敬佩!(文/萱草)
阿米尔汗不愧是印度电影的良心。他的几部代表作无一不在针砭时弊,为民发声。就像《三傻大闹宝莱坞》对错误教育制度的反击,《我的个神》和《偶滴神啊》对印度宗教的大胆批判和质疑,《芭萨堤的颜》对印度政治体制的强烈抨击等,每一次看到精彩或解恨处都忍不住为他叫好!同样《摔跤吧!爸爸》仍然很好看,它既让你感动、热血沸腾,又让你思考和发现问题。【有时强权未必是件坏事!】都说父母把自己的梦想强压在孩子身上是不对的。在这部电影里气场强大的爸爸却是典型的此类家长。因向生活妥协,他自己年轻时没把摔跤的梦想坚持下去。所以当生儿无望时就把梦想强加到了两个女儿身上。每天让她们五点起床,剪掉女儿心爱的长发,穿上男孩子似的衣服……练习摔跤,所有在村民眼中不该让女孩做的事情他全给做了。
女儿最初是反抗的。她们通过调慢老爸闹铃,让电灯烧掉,假装受伤等各种方式默默反抗。但在她们父亲高压的魔鬼训练后,她们开始逐一打败比她们强壮的男性。渐渐地,她们被视为传奇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包括以前那些鄙夷嫌弃她们的人。一个人是否会喜欢一样事物,最最直接的激励应该是能否从这件事物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吧。快乐又因何而来呢?成就感恐怕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吧。就像郎朗父亲对郎朗的教育,一切的训练都是在郎朗父亲严格甚至残酷的管理下进行。你可以说郎朗父亲郎国任牺牲了一个孩子本该游戏的童年。但是郎朗后来的成功让郎朗对父亲一样心怀感恩。缺少伙伴的童年,枯燥的练习或许让他有遗憾,但后来取得的巨大成功却让他真正爱上了这项事业。就像电影里的Geeta和Babita,她们一开始拒绝。但当她们的傲人成绩换来了人们尊崇敬重后,当她们在全国赛上取得冠军后,继而又要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时,她们对摔跤的热爱早已成了内心的主动自觉。取得成功的道路或许有些被动,但她们最终能够从中取得令己自豪的成就和自由感时,过去的一切辛苦和委屈都变成了值得的经历。人天生追求舒适和安全。遇见困难想躲是所有人的潜意识心理,何况是孩子。所以对还没有形成独立三观的孩子,有时候有的选择由大人来替他们决定可能更合适。过于尊重孩子意愿并不一定是明智的,有时候有些坎或许只需要再坚持一下就好。并且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很多孩子其实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因而虎爸虎妈
的教育方式好不好要看具体情况。首先要看父母是否有识别和预见孩子天赋的慧眼;其次还要看父母自身有多大智慧和能耐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案。总之这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一切都有个案和特例。有的时候,有些人需要一些强权推动,尤其是对那些是非观还不健全,以及没有多少主见和辨别力的孩子。【自由的获取需要你足够强大】 Geeta和Babita参加朋友婚礼是电影的一个转折点。为了这个婚礼,她们一天没有参加训练。婚礼场面用了极热极冷的对比表现手法。所有人都在跳舞欢唱,热闹非凡的喜庆氛围中唯有作为主角的新娘一副冷眼旁观的样子,在她脸上没有一丁点与这场婚宴相称的笑容。当婚礼被怒不可遏的Geeta和Babita的父亲打断后,Geeta和Babita不由得抱怨自己的父亲。但新娘却表示羡慕她们能有这样一位为她们将来考虑的父亲。羡慕她们能够摔跤,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像她一样从一出生命运就被注定。从小操劳家务,14岁嫁给一个陌生男人,为他生儿育女,度过一生。被朋友一语点醒,Geeta和Babita这才真正明白摔跤这件事对她们的意义。虽然摔跤是父亲自己的梦想,但训练女儿做摔跤手的意义并不止于此。父亲心里明白,即使是在印度这样男尊女卑的社会,一旦她们的女儿获得成功,她们就某种程度上掌握了事情的主动权。因此当妻子质疑女儿做摔跤手会嫁不出去时,父亲说,到时那些男人没资格挑他们的女儿,而是女儿挑选他们。坊间对于印度女性悲惨地位的传言非常令人震惊。女性没有任何社
会地位,就像电影里女孩新娘说的那样:在印度,女孩从一出生就几乎注定了自己的命运,尤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嫁娶习俗。印度男人在娶老婆的时候,不仅能获得一大笔数量可观的嫁妆,同时也相当于得到了一名可以随意驱使的奴隶。最可怕的是印度教女孩如果没有嫁妆,或嫁妆金额达不到男方要求,女方嫁到夫家后很有可能备受欺凌,甚至被迫害致死。女性如此没有地位,以至于女孩在印度被,印度法律有时也会对罪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合这样的背景,电影中的爸爸的确太令人感动了。他对自己的妻子和四个女儿没有歧视和冷漠。他爱她们,虽然他仍是说一不二的一家之主,但是他鼓励女儿与男权社会抗争。即将决赛的Geeta问父亲的建议,父亲说:“明天只有一个策略,就是让人们记住你。……得到金牌,人们才能记住你。你的胜利将是女孩的榜样,无数女孩将会与你联合,反抗那些歧视女性的人。”“明天你的对手不是Angelina,而是在跟所有歧视女性的人战斗”。是呢,当你足够强大,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时,你就能为自己赢得某些自主权,即使是在印度这样奇葩的国度。
PS:阿米尔•汗,一个极具社会责任感的演员。据说还制作了一档《真相访谈》的节目,对于社会弱势体非常关注。同时,为了拍摄这部电影,他增重25公斤,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年发福大叔。最不可想象的是,5个月后他又恢复了矫健身材。整个过程怎样艰巨,想一下都觉
得恐怖。
印度女权的艰难觉醒  文/梦里诗书
如果你不能站在印度现实的社会背景去看《摔跤吧!爸爸》,那么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狭隘腐朽的作品,甚至对电影的成功嗤之以鼻。但作为一部印度电影来说,这却又是一部将女权与梦想赋予了丰满形态的佳作。《摔跤吧!爸爸》是一部需要观众以印度现实的社会角度去看待的电影,不然你对一个父亲逼迫两个女孩成为摔跤手的残酷展开,就会有着“何不食肉糜”的质问。其实在电影伊始面对执着要男孩的父亲,面对一心渴望自己孩子继承自己未完成梦想的做法,我一度也认为这会是一部尤为浅显带有局限性的套路之作,但恰恰以女孩为视角的摔跤之路,赋予了电影全然不同的意味。首先我们要了解电影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这个背景即是印度男尊女卑根深蒂固的观念,也是印度未成年婚姻,甚至是童婚习以为常的现实,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很多女生的女权意识尚不谈何觉醒,便以早早的嫁为了人妻,而这一点即在这部电影中有所体现,也成为了两个女孩女权意识得以觉醒的契机,同时我们反观阿米尔·汗所饰演的严父,其即有着发现女儿天赋在先,后又有一年之约为期,对两个女孩的引导和尊重于此中早已是昭然若揭。所以当你能了解印度种种的现实问题,带着一定的角
度去看这部电影,其实不难发现,这是一部即没有父权更无从谈何彰显男权的作品,电影有的是对一个印度底层社会的真实写照,有的是一位父亲不畏印度传统观念,将两个本就拥有摔跤天赋的女孩培养成世界冠军的励志燃情,有的反而是对女权意识的发蒙启蔽,而这一切在绝大多数时候又是以亲情为纽带的衔接,使电影在女权与励志之外,也让人得见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父女真情。电影最后根据字幕我们知道,这个本自真实的故事,在印度也真的开始改变了更多印度女生原本既定的命运,所以这样一部作品哪里是谈什么父权,只是用一种印度人更能接受的方式,在一个国家坚若磐石的传统观念中,让女权意识见缝插针的得以着艰难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