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案(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有关知识。
4.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具准备
录像机、录像带、电视、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巩固复习“潮来时”内容。学习“潮来后”,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感情。
(二)检查背诵34自然段。
(三)学习“潮过后”的景象,从侧面体会大潮的壮观。
(四)学习作者如何潜词造句。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潮来后”的景象。
(二)学习作者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潮已去为何还能说明大潮之声势浩大,蔚为壮观。
四、教具准备
录像机、录像带、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观潮说课稿34自然段。
2.提问:“潮来时”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人们是怎么的心情?哪些语句说明?
3.明确
1)作者在“潮来时”看到的景象:
(“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接着,那条白线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灌江面”,“不久便白浪滔天,引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城墙”)。
2)“潮来时”人们的心情
(“潮来时”人们的心情是兴奋,激动万分,从“人声鼎沸”可以看出。“人声鼎沸”的意思是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由此不难看出“潮来时”人们是多么欢腾。)
(二)讲读第5自然段。
1.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1)提问:潮过去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从哪些词语看出?
2)默读课文,思考(划出重点词)
奔腾、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依旧、恢复
①明确
看录像(“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说明潮正在过去)
②(奔腾是跳跃着奔跑的意思,这里形容潮水汹涌而去,说明水势余威犹在,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说明水势极大,江里倒灌,理解这一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现象形成的认识。)
③“霎时”说明潮水一转眼就过去—速度极快。
④“依旧”联系前文理解,还和先前即潮来时一样
⑤“才”在这里表示事情结束得很晚,指潮过去时间很久了,才恢复平静,从而说明潮很大,由于奇特地势,下去极缓。
⑥“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进一步说明水势之大,让人不可思议。可谓奇。
2.看录像片断:说明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小结。
本文有声有的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及近地写出了它的变化。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潮声,写得声势浩大;写浪潮,写得气势磅礴。总之,作者给我们形象生动地描给了一个壮观的场面。这场面的确是“天下奇观”
(四)回应篇首,为何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奇”在哪儿?
1.配乐朗读全文。
2.小组讨论 选代表发言。
3.明确
“奇”
在钱塘江出海口外宽内窄成刺叭形状;一奇。
江底:从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这一特殊地形一奇。
此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巨大引力一奇。
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助水势一奇。
钱塘江口横卧着一条巨大沙坎,潮水涌入时,受到沙坎阻挡,速度减慢,而后面的潮水又迅速涌上来,后浪推前浪,潮头越来越高一奇。
提示: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之名句,天下指中国,天下无是指中国之最,且世界皆无,说明也是世界之最,称为:天下奇观”当之无愧。
(五)总结写作方法。
1.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对静衬动的描写手法。“潮前之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2.请三名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完整观看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河山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3.配乐朗读全文,共同整理板书,进一步激发情感。
(六)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完成书后作业3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