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下 第五单元 写作 学写游记 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五单元 写作 学写游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根据游踪和自身体验,合理安排游记写作的顺序,使文章有层次、有条理。
    2.能够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景物或者游览场所的特点来写,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3.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写作 学写游记》,借鉴优秀文章,培养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学习写作游记的兴趣。
    语言运用: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
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思维能力:把握游记的选材角度,掌握抓特点,重描绘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审美创造:发现美、捕捉美、表达美,培养学生独特的性情,陶冶情操。
    【课时安排】1课时
    【写作指导】
    写作方法点拨
    【写作实践】
    一 游记常常要对某处景物做定点观察,以写出景物的特点。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围绕其中一处风景,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例文展台】
    秋天的西山
描写秋天的文章
    秋天的西山是美丽的①。秋高气爽,阳光灿烂。②站在半山腰上,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俯瞰山脚下,太湖一望无垠,令人心旷神怡。远望田野,大片大片金黄的稻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③风吹过,金的波浪此起彼伏,煞是好看。近处的山坡上沉甸甸、黄澄澄的橘子压弯了树枝,令人垂涎欲滴。枯萎变黄的草,恰似给山穿上了一件金黄的外衣;而那红得热烈的枫叶,正忙着为这件外衣绣花。山路旁,盛开着点点金菊……
    亮点批注
    ①点明描写对象。
    ②以半山腰为立足点,多角度描写秋天西山的美景。
    ③比喻。生动地写出了稻谷成熟的景象。
    至此,“仰望”“俯瞰”“远望”“近处”,多角度描写,条理清晰。
    名师总评:
    该片段抓住西山秋景的特点,采取“定点观察”法,多角度描写了所看到的美景,条理清晰。
在描写中不时抒发自己的感受,饱含深情,令人陶醉。
    【写作实践】
    二 景点游记
    我们可能都有过旅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 字。
    提示:
    1.先画出当时的游览路线图,按游览顺序拟出写作提纲。
    2.回想游览时最深的印象及总体感受,据此确定材料取舍与叙述详略。
    3.在记叙或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人文景观的介绍或引用他人的描写、评价等,以丰富文章内容。
    【写法点拨】
    1.抓住特征,突出写作重点。
    我们应善于从众多的景点中选取几个最能代表总体特征的“点”,仔细观察,具体描绘。
    2. 根据表达需要合理运用写作方法。
    (1)写游记最常用的方法是移步换景法。写作时有两点必须注 意:一是游踪要清晰,把立足点的变化交代清楚,这样才能使读者抓住作者的游踪,从而领悟文章的旨趣;二是立足点的变化与景物的转换必须一致,即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记,有条不紊地把观察到的景物描绘出来。
    (2)运用先总后分的方法介绍景点的特征,也是游记常见的写作方法,即先对景点的特征做总的介绍,然后分别具体来写。
    3. 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
    写游记,不能单纯地写景,只有融入自己的感情,写出 的景才有灵气,正如古人所说的“有我之境”,即要求物中有我,景中见情。
    4. 形式要自由灵活,语言要生动形象。
    游记的形式应自由灵活,可以写成日记、书信、散文等。游记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轻松优美,富于魅力。因为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吸引读者,把读者引入“美丽的风景”中。
    【例文展台】
    龙门石窟游记
    洛阳城,是我极向往的地方,只因那句“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在我的遐想中,应有许多曹植一样的少年才子,在城郊扬眉浅笑。怀着同少年阎连科对洛阳一样的向往,暑假七月,我踏上了去龙门石窟的路。
    下车,竟有些不知所措,人比想象中多得多,闹哄哄的一片。抬眼望去,自拍杆在头顶晃来晃去,发出刺目的反光。于是,忙低下头去,向前小步走去。
    很快,进入了万佛洞,着实震惊,四周密密麻麻的小坑中,铺天盖地的小佛坐在其中。但仔细看去,有好些石壁中是空的,只有浅浅的凹陷。心下不解,这是没来得及完成,还是……
顾不上细想,随着人流继续。向前走,佛崖上遍布大大小小的石窟,致使许多石窟中的佛都没有了头,有些甚至整个不见了。心中觉得骇人,却也并未多问。游走间,并没有预期的激动,只觉得黯然失语,也许是因为这里在我心中一直是个庄严肃穆的场所吧。
    终于到了奉仙观,这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的露天佛龛。抬眼看到卢舍那大佛的那一眼,好似血液凝固,全身的毛孔收缩住。大!太大!高近20米,脸庞丰腴而柔和,眉梢下吊,眉眼温润如水,庄重而亲切。一时惊叹不已,除“鬼斧神工”外,再无法形容。这是真正的“多少工夫始建成”!顿时感觉时光流转,自己似乎做了一场悲欢交错的梦。梦中,菩提树沙沙作响,几缕溶溶的月透过树的缝隙,洒落在东风吹绿的草地上。
    目光自然地下移,却又是一番触目惊心,大佛的双手已然消失无踪,旁边的罗汉,菩萨也残缺不整,有断头的,也断手的。
    据讲解员介绍,龙门石窟从北魏初建,至宋朝大体完工,其间可以说是历经磨难,完工之后也曾遭到大肆破坏。每逢战乱时期,中原都是主要战场,龙门石窟曾作为官兵的食宿之地,造像也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而龙门石窟依山而建,龙门山石质为石灰岩,便于雕刻,但风吹雨淋日晒同样会很快使其受到破坏。而人为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最主要的是19世纪
20、30年代外国文物分子的大肆破坏盗取,这个可以从很多龙门头像存放在纽约博物馆、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等得到证明。
    听着这些讲解,我不由得感到一阵难过揪心,这里,可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宝库啊,竟然就这样让历史在风尘中零落成泥,走向消亡?   
    再次抬头,卢舍那大佛坐于一片喧嚣之中,目光沉稳坚定,似乎并不在意这一切的受损、破坏,那柔和的眼神好像在告诉我,无论遭到何种毁灭,摧残,只要合掌、闭眼,静下心来,远离人世间的喧嚣,就不会让自己在一味的痛苦中迷失,反而,会更坚定地成长起来……   
    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凝视大佛那庄严平和的面容,心里竟好像生出几丝凉意,可不是吗? 喧嚣、浮华,不过过眼云烟,境由心造,心中有坚定的信仰,足矣。
    像是突然悟到了禅机般。天,飘下了小雨,择一处石窟,闭眼,合掌,静下心来。
    南风微凉,我心即佛。
    点评:本文记叙的是一次洛阳龙门石窟的旅游。喧闹的人、残缺的塑像,一切似乎都与想象中的佛教圣地相去甚远,这让小作者内心沮丧而复杂,但又因为卢舍那大佛那庄重亲切的面庞、沉稳坚定的目光,让其顿悟“境由心造”的道理。全文以行踪为序,突显了自己游览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表达了自己所感所悟,很有感染力。
    【写作实践】
    三  参观一处纪念馆(或博物馆、展览馆),以《参观_______》为题,写一篇参观记。不少于600字。
    【例文展台】
    东厢房是一个陈列大厅,摆放着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批注:本段中心句。点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在绍兴”的部分主要展示了鲁迅先生在绍兴时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经历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接着,“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他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之下写出慷慨激昂
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他看来,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这种精神,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批注:按照时间、地点的先后变化,分阶段概述鲁迅先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