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五个画面赏析
这是故都的秋五个画面赏析,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故都的秋五个画面赏析第1篇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作些作者情况和背景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围绕文眼“清、静、悲凉”,体会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理清文章结构,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语言特、艺术手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2、理清文章结构,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语言特、艺术手法。
  【重点】
  1、品味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难点】
  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提问法
  3、对比法
  4、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女伤春,士悲秋”的传统,这“士悲秋”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种悲秋情结。翻开文学史册,有多少人行走在秋风秋雨之中。有人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感到的是
无限的壮美!此人是谁?()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感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此人是谁?(杜甫)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是啊,“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板书>,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
  二、走近作者:
  三、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生自愿读,每人几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情感),老师补充PPT8
  2、听音频,作对比。
  四、解题。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探究思考。
  (一)、探讨2、13自然段。
  1、老师想请教一个问题: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
  2、在哪个地方?(第一段) 请勾画出来
  3、你们得很好,有一个副词大家要注意—“特别”
  既然是特别,那就有比较,作者是把北国秋和什么进行比较的?(南国秋)
  4、这种比较突出表现在哪些段落?(2、13)
  5、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这两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不妨勾画关键词。
  慢 润 淡(快、干爽、浓) 半开半醉(盛开、大醉)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饱、透、十足)
  彩不浓,回味不永(浓、隽永)
  (二)、探讨1、14自然段
  大家快速阅读,从文章中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描写秋天的文章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六、合作探究。 分析三到十一自然段。五幅图景。
故都的秋五个画面赏析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四、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五、设计思路
  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
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课设计紧扣“清、静、悲凉”,结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写景文字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达夫对于“故都”的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简介:郁达夫和郁达夫优美、颓废、伤感和灰冷的文风。
  (幻灯片显示资料,老师给予介绍。)
  (三)、解题
  从标题看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风格: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