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的实施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31年了,31年来,中国社会风云激荡,急剧转型。各种思想观念交织碰撞,似大河奔涌,泥沙俱下。虽然,主流思想愈见清晰,然而,随着信仰与权威的淡化,非主流成为时尚,不少中学生自以为思维超前,行为时髦,反到成了时代的畸形儿。现在“90后”一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国许多家庭都围绕独生子女运转,这就容易养成90后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质和严重的自私心理。在家里,他们总认为父母对孩子关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受“网游”的严重影响,缺乏团队意识,自闭,同时,在所谓实现人生价值的观点影响下,有些中学生不屑与一般同学交往,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却领袖欲旺盛等。如果学校教育不加强正确引导,“90后”一代的真假、善恶、美丑、是非观念就有可能被扭曲,社会风尚就有可能把浅浮当深刻,把庸俗当高尚,把落后当进步,把异类当新潮,把倒退当前进。中学时代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这个时代的学生,如果还是以往的“应试教育”,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那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的效率,严重影响同学们成长和成才。
当然,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从教育内
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而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它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下面我就浅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会。
一、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一个人的起码素质,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准、心理素质和每个人的气质、气度等综合性素质的反映,这种素质必须在中学时代养成,而养成这种素质,必须具备以下心理素质:一是要学会正确地科学地区评估自已,要合理地自身定位,既不可以把自已看得过高,也不可以认为自已过分无能;二是要正确地看待别人的成就,要把自已的信心和毅力向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靠拢,不可以无端地贬低或嫉妒他人;三是要学会与别人和谐地相处,不可以以自已的某方面特长而把自已的一切都凌驾于别人之上,要学会把自已融于集体、融于他人之中;四是要学会宽容待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和特点,当别人不适合自已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善待别人,宽容别人,接纳别人;五是要学会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意识,不可以碌碌无为,不可以甘做平庸之辈,不可以随波逐流。学生只有具备了以上心理素质,才能学会做人,才不会偏离做人的方向和准则,也就才能做一个未来社会所需之人。
本世纪正深入开展的全球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领域,这种变
革首先表现地对高素质人材的需求上,尤其是需要思想道德素质优秀的人才。高中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黄金时期,
所以,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学生学会做有社会责任感、懂得感恩的人;做有自律能力、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的人;做有承受挫折能力、增强自我排解、自我调控能力的人。当班里边的每一位同学真正地学会“如何做人”时,无形中促进了整个班集体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这样的集体在学习和高考中才有战斗力。
二、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题海战术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一直被很多人捧为应试良方。常年累月,多少学生在茫茫题海中沉浮,学生望而生畏,畏而生厌,乐学之心已冷,厌恨之情日增。虽有一些捷足者渡海成功,而更多的学生在题海中走得艰难,走得失望。有人曾经说,全社会最辛苦的是中小学生,中小学生中最辛苦的是高三学生。每年高考之所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黑隧道",就是太多的作业负担使高三学生视为畏途。而实际上这些作业在高一、高二时也已经是层层加码,使学生不堪重负了。目前中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心理疾病发生率逐年上升,这里面很大程度也是题海战术造成的。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学生在校时间的很大部分在课堂中度过,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能力的提高主要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是一
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过去我们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归纳为"讲准讲清教懂教会"八个字,今天,随着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变化,为完成教学过程服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也要不断改进。要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
但是,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试"部分还占相当大的比例。主要表现在备课只注重备教材,不突出备学生;注重备知识的讲解过程,不注重备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研究教法,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学法;讲课则一讲到底,平铺直叙,重点难点不突出;练习上搞题海战术,层次不分,多多益善,加重学习负担;课堂中常常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或表面热闹,外动内静,思维不够、不深,学生的素质难以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若每一位教师能用幽默、风趣、富于感情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和感染学生,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幽默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应该成为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具有教学幽默的老师,往往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不仅讲准讲清教懂教会,而且"教得美",使学生"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教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同时,也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育科研,做到因材施教,推陈出新,努力寻求多种多样的科学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做认真学习文化知识的小主人,改革课堂教学,创造以学生为主体,开放、多元、自主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新模式。
三、根据中学教学各阶段目标的实际,引导学生在“德、体、美、劳”方面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生生活,促进智育的发展,培养出健康的社会人才。
当代中学生,尤其是90后的高中生,受港澳思想影响较大,思想上随意性
较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行为习惯较差,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举止轻浮,意志脆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严重,生活秩序混乱没有规律;劳动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差,怕苦怕累,享乐意识逐渐增长;时间观念不强,贪睡、迟到,不注重学习与休息的协调性,睡觉时喜欢高谈阔论,夜不归寝或半夜逃离寝室现象时有发生;安全意识淡薄,没有科学的安全防范意识;饮食习惯差,不注重合理的饮食规律和健康的饮食卫生;个人形象不佳,前卫的衣服、古怪的帽子、时髦的发型、奇怪的发、不文雅的口头禅时常出现在校园……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纠正以上种种不良现象,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做法是:一是注重行为常规训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因此养成好习惯需要不断地重复良好的行为。中、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家庭较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点在学校,学校可通过周会、班会、文娱体育活动、社会调查、小发明创造等活动的开展,在体性活动中培养其与他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邀请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学生自我体验,进一步强化训练、反复强调,逐步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学校、社会
每位成员,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身上存在的细小问题或毛病要坚决指出,并要求其尽快改正,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真正杜绝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和蔓延。二是严格规章制度约束,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使其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青少年自觉性不强,说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需要必要的纪律约束予以“惩戒”,要大力提倡积极的行为,抑制不良的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不仅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要鼓励学生向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向努力,并提醒学生不要做违规违纪的事情。学校要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纲要、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标准等规章制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逗硬执行,强化监督检查,真正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在制度约束方面,要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经常检查,及时公布情况,奖优罚劣,形成风气。三是做好榜样示范引导,矫正学生不良言行实践。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因此,作为教师、家长,要求学生、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教师要大力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在思想上明白自己行为的榜样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在学问上要明白、要通达,善于给学生讲明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道理。作为教师,有义务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断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表彰,要多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不良习惯一一列出,要求学生用好习惯取代自己的每一项“恶习”。同时,学校、家庭、社会成员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仪容、饮食、卫生、社交、活动等,在文明行为习惯上给学生以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觉地向其学习。四
是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因材施教搞好特殊教育。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可以增强人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自信心,是获得更大成功的条件。对于较少获得成功经验的学生
来说,可以给他们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先从一个不太困难的目标上获得成功,这样可以为获得更多方面的成功、更高目标水平上的成功创造条件。因材施教,首选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类。根据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大致将学生分为以下四个体:学习态度认真积极,理解力强,基础扎实,成绩较稳定;学习态度较积极,有上进心,理解力较强,但基础不够扎实,成绩中上,有时欠稳定;有一定上进心和学习自觉性,但基础和理解力一般,成绩中等,有时偏下;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不足,缺乏自信心,基础和理解力较差,成绩欠佳。其次,确定教学的目标:对A类和B类学生,应注意扩大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其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加强其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C类学生,要使其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D类学生,要着重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其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其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贯彻因材施教:开展因材施教必须落实到教师的备课、授课、练习课、布置作业、测试及评讲、备考复习、课外辅导等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体的学生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培养和训练,某一方面的脱节,都将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五是做好学生心理指导工作。一些学生尽管存在着种种不良课堂行为,但其本人不一定都清楚地意识到这些不良课堂行为的性质和危害,更难独自到
摆脱这种处境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及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有关事例,运用暗示、启发等手段,有针对性地给予必要的心理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促使他们去改变。
当前,应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打下扎实基础”。美国沃伦法官曾说过: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自己的幸福.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素质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把眼光瞄准未来的同时,立足现实,从我做起,转变观念,改革教法,改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一个培养创造能力的环境和氛围,真正将素质教育实施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