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秋之意象八:大雁
古诗词秋之意象八:大雁
大雁---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
野雁乃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哪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
雁有仁心,是因为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食为生,其余的壮年大雁,绝不会弃之不顾,养其老送其终,此为仁者之心.
大雁不仅有仁,更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向来是从一而终.不论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单的一只孤雁,到死也不会再别的伴侣,这是其情义过人之处.
天空中的雁阵,飞行时或为“一”字,或为“人”字,从头到尾依长幼之序而排,称作“雁序”.阵头都是由老雁引领,壮雁飞得再快,也不会赶超到老雁前边,这是其礼让恭谦之意.
雁为最难猎获之物,是因为大雁有智,落地歇息之际,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
所谓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这三种生灵最是敏锐机警,一有什么风吹草动,雁就会立刻飞到空中躲避,所以不论是猎户还是野兽,都很难轻易接近地上的雁.
雁点青天字一行
——古诗词秋之意象八:大雁
川 雪
大雁也叫鸿雁,是一种大的候鸟,春来北国,秋去南方。在千百年来的往返途中,传递了多少故事,承载了多少文化,真是难以尽数!在古代诗词中,大雁作为最常用的秋之意象,其文化内涵是很丰富、深厚的。
鸿雁作为诗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小雅 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诗的每章开头,分别借鸿雁展羽飞翔、鸿雁集栖水边、鸿雁悲哀鸣叫起兴,表现老百姓诅咒繁重劳役的悲伤心情。他们在荒野辛勤劳作,筑起百堵高墙,自己却没有安身之所。
哀鸿,即哀鸣的鸿雁,成语“哀鸿遍野”即源自此诗。在后来的诗词中,常用来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例如: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唐 李颀《古从军行》)
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这几首诗的作者都是对战争和社会的黑暗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哀鸿”实则是劳苦大众痛苦的呻吟。
再看唐代诗人杜牧的《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众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对他们寄予深切同情。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离散、形单影只之雁。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
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更象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何处是它们的归宿?——“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菰米、莓苔,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莫厌”二字,耽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
时事,句句写人。形象地表现了深受战争惊扰的边民们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
秋风渐起,天气转凉,候鸟大雁由北南飞。在古诗词中,大雁南飞常与秋风、落叶等意象一起,构成凄清哀婉的意境。如: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之
(汉 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辞归鹄南翔。
(三国·魏 曹丕《燕歌行》)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
(唐 刘禹锡《秋风引》)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元 王实甫《西厢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