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三峡之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2、边读边想象三峡秋天的美丽景,体会作者对秋之三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方法,积累、揣摩语言,领悟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
4、认识2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记“橘柚、巨蟒、谷壑”等词语,读写“陡峭、消逝、金鳞、拥向、轻缓、汽笛、朦胧、倾泻”等词语,积累优美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三峡风光的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查有关三峡的文章读一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导言:今天我们来到四楼来上这节语文课,看得出来大家心情都很不错,希望大家能够踊跃发言,出地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来观察一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大屏幕出示长江三峡图片)学生答:长江三峡
2、交流:课前同学们已经交流了长江三峡的一些资料,谁能试着用一句话说说你所了解的长江三峡?(板书:三峡)
生:我知道长江三峡指的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师:是的,瞿塘峡之雄、巫峡之秀、西陵峡之险,构成了独特的三峡风景
生:三峡是个旅游的好地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我爸就曾专门去过三峡。
师:你爸爸可真有眼光。要知道三峡可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啊!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了解还真不少。
师:那么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我想说三峡真是太美了。
生:三峡山高水美,令人流连忘返。
生:三峡的景十分独特。
3、过渡:长江三峡,那里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长江,养
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著名作家方纪先生就与三峡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用一支生花的妙笔写下许许多多关于三峡的诗文。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方纪一起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补充课题:三峡之秋,方纪)师:一起读读课题。(齐读)多好的题目啊,简单的四个字便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长江三峡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妙迷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并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秋天景的。
2、师:课文读得不错,谁能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秋天景的?
生: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描写的。(副板:时间顺序)。
师:能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地说一说吗?
生:课文先写了三峡秋天已经来临,然后按照早晨、中午、黄昏、夜晚的顺序描写了三峡的景物。
师:是啊,注意了写作顺序,文章就显得很有条理。那么,作者在不同的时间段,都写了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呢?
三、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1、请同学们跟随画面去领略三峡之秋的美。(多媒体出示视频范读)
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并且在你最喜欢的句子旁边写一写你喜欢的理由。开始吧!(生默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2、师:通过刚才的静思默想,相信同学们已有了很多感触和收获。你最喜欢哪样景物,把课文中描写这样景物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然后再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喜欢橘柚树。
师:橘柚树是三峡秋天一道独特的风景,能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生读:
三峡的秋,是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显现的。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课件出示)师:这段话写了橘柚树的什么特点?
生:这个句子,作者写到了橘柚树的叶子、果实等等,体现了三峡秋天的成熟气息。
秋之生:这个句子让我感觉到这橘柚树就好像是三峡秋天的使者,是三峡秋天成熟的象征。
师:瞧,有了自己的体会,多么用心在读书啊!
2、师补充:的确,最能代表成熟的是大江两岸的橘柚树,我们从那绿得发黑的叶子,从那由青变黄的果实,从那淡淡的清香中都感受到了秋天成熟的气息。
文章还有哪个部分也写了橘柚树呢?(第二自然段)同样是写橘柚树,比较这两个自然段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段通过橘柚树的叶与果实的变化来体现三峡秋天成熟的气息,而第二段就不是了。
师:说说第二段。
生:第二段不仅写到了橘柚树,还写到了树上的露水、阳光,体现三峡秋天早晨的清新和明丽。(板书:清新、明丽)
3、学生汇报:
(1)汇报课文第二自然段写早晨的段落:
①这段,你认为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早晨的三峡秋具有清新、明丽的特点?
(透明的露水、峡风的凉意、新鲜而闪烁的阳光。)
②教师小结:本段用了一个比喻句,既写出朝霞中橘柚树的特点,又暗含秋之意,而“有些凉意”的风也是秋天最具特的表征,“绿叶金实”生动地描绘出了秋的彩斑斓,明净艳丽。
④三峡的早晨,沐浴在阳光之中,清新凉爽明丽,给人轻松舒适的感受。请同学们用轻快的语气,美美地朗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2)汇报课文写中午的段落。
1、师:同样的景物,描写的侧重点不同,体现出来的特点也就不一样。还有谁也来说说自己喜欢的景物?
生:我喜欢三峡秋天的长江。生读:
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①学生闭眼,听教师朗读这一片断,头脑中想象这段话描写的画面。
②请学生说说,从自己想象的画面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以下词语中感受形象画面: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跳跃;长江像巨蟒翻滚呼啸,奔腾流去,波光荡漾。(课件出示)
感受中午时候的三峡特点。引导学生从动词“跳跃”“翻滚”“呼啸”“奔腾”“荡漾”感受三峡秋天的热烈气息。
④让学生体会本段中的修辞方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金甲”、“跳跃”、“热烈”用力;拟人的修辞方法,加之“一条金鳞巨蟒”的比喻,将三峡中午时分的热烈
气氛描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课件出示比喻句和拟人句)
⑤师:长江中午的热烈,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
(生读,读得较好))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觉得好在哪里?
生:我觉得他把“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这些词语读得很好,很有气势,读出了长江中午的特点。
师:你也试试好吗?
(生读,读得很好)
师:长江的中午是如此的壮观,如此的充满活力,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
让学生带着欢快、热烈的语气读好这一段。
师:如果说中午的长江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帅小伙子的话,那么,下午和夜晚的长江就是一位——
生:一位文静温柔的小女孩。
生:一个沉睡的婴儿。
(3)汇报写黄昏的段落。
师:课文的四、五两个自然段中,你最喜欢哪些景物的描写,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最喜欢“雾”的部分。(板书:雾)生读句子。
生:我觉得长江下午的雾特别美,朦朦胧胧的,就像一个温柔的小姑娘。
生:我觉得这雾就像是长江这位仙女的裙带,随风飘扬,多美啊!
生:我最喜欢雾气缭绕、江面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的情景,那种感觉真好。
③“拥”字形象地写出影的动态,而“一条明亮的小溪”的比喻又让人充分享受着黄昏的宁静。(出示黄昏图片)
师:是啊,雾中的长江是这样的平静而朦胧,能读出这种感觉来吗?(生读,读得很好)
(4)汇报写夜晚的段落。
师:还有谁也来说说自己喜欢的景物。
生:我喜欢“驳船”、“渔火”还有“灯标”。夜晚,渔火点点,四周一片寂静,这时驳船驶过,汽笛响起,打破了这夜的宁静。
师:夜是宁静的,幽暗的,但作者选取了驳船的汽笛,接连亮起的渔火、灯标,以动衬静,以亮衬暗,又用拟人手法——那“眨着”的“眼睛”,“沉沉欲睡”,“惊醒”,多么和谐的夜啊!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以动衬静”的写法,通过写汽笛响过,让人越能感觉到长江夜晚的静谧、美好。
师:了不起,连“以动衬静”都读出来了。你瞧,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多像长江那朦胧的睡眼呀!谁能把这种静谧的感觉读出来?(生读)
生:孩子,把它读得轻些,慢些,不要打扰了这夜的宁静,好吗?你再试试。(生再次深情朗读)
师:说到这宁静的三峡的中秋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月亮是夜的使者,也是夜空中最引人注目的景象,三峡的月亮更是更具魅力。(板书:月亮)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闭眼听读想象)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说来说说,此时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月亮慢慢地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洒满了三峡。
生:我看到起先四周还是一片漆黑,月光是突然间才有的。感觉到了月光,再抬头一看,圆圆的中秋月亮就已经挂在山头了。
生:我看到了月光一泻千里的情景,四周的景物,悬崖、树木仿佛一下子都变得温情而柔和了,我也好像陶醉了。
师:是啊,多么独特的三峡的月啊!你还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月吗?
生:神秘。
生:神奇。
生:美妙。
生:迷人。
生:皎洁。
生:令人陶醉。
师:(板书:神奇)是啊,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皎洁,如此迷人,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句子。大屏幕出示: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⑤这段文字运用了几种修辞方法,表现力极强。“墨一样的黑”,比喻中有夸张,加之“仿佛就要扑跌下来”的夸张,让人感到山的威慑力,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力。而“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