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精选1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篇1
文言文教学向来就是一个难点,学生听的很枯燥,而且谈古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它重点在“语言”上,这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特别明显,第四单元首篇就是《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此文时我尝试着进行了情境教学。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并且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作者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
以课后练习:“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大胆的去谈,谈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主要是一班的学生,表现的更为突出。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文言文基础也是比较薄弱的,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更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灵性。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总之,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是难点更是重点,所以教师应该高度重视,不断探索,针对不同文体的文言文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信,经过我的努力,在这方面的教学会有或多或少的进步。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篇2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名篇,作者从多角度、多层次描绘了小石潭清幽秀丽的风景,渲染出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同时借景抒发了作者被贬永州时孤寂悲凉的情感。全文篇幅短小,却清晰完整地叙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欣赏小石潭、离开小石潭的整个过程,并且有详有略。本文描写生动细致,富有诗情画意。40分钟的一节课,给我总体的感觉是学生预习充分,积极参与课堂、思维活跃,发言踊跃,确实比我预想的课堂效果更好
一些。但在整节课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回顾这一节的课堂教学,小结下面几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1、要明确目标、突出重难点。没有明确的课堂目标,没有重难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显得凌乱不堪,学生在课堂上就如同无头苍蝇,东跌西撞,一会儿便思维中断,久而久之,神志就游离于课堂之外,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针对本文作为游记散文的特征,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为本文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整体感知文本;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结合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课堂就有的放矢、重点突出了,经过实践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2、要有清晰的课堂思路。一节容量大且有效的语文课,必须有清晰的课堂思路,做到课堂环节清晰、严谨、层次分明,从而保证学生听课的连贯性、有效性。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为:自学反馈——初学感知——研读赏析——品读赏析——质疑探究——总结训练六大环节,
每一个大的环节中又设计若干小的问题,这样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就符合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使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
3、重视对文本的解读,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小石潭记》一文值得探讨欣赏的内容很多。在解读文本时,要教会学生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景物的特征及对景物的描写方法;二是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教授本文时,我教给学生欣赏景物描写的方法(即从正面和侧面来描写)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样既教给学生如何赏景,又教会他们如何写景。如在让学生欣赏小石潭周围的青树翠蔓时,我本想引导学生去感受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繁密茂盛,“参差披拂”的动态之美,但偏偏有一个叫黄嫣然的学生抓住了“青树翠蔓”中的“青”和“翠”两个字,体会到了景物的彩美,从而感受到景物的盎然生机。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我当即给予肯定,从而带动学生各抒己见,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
4、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时时要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这一原则。于是在本节课中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研读文本,并在我的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本节课的重难点,结果发现效果
较好。但也发现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关照,这也是本节课的遗憾之处。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教无定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随时调整自己的方法,以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篇3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行自主性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打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为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坚持“先学后教”,建立课堂自学、讨论、质疑、点拨的新格局,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下面我结合《小石潭记》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小石潭记练习题一、关于文言文字、词、句意的教学。
现行使用的语文教材,文言文书下注释对重、难点句子均作了翻译,这些都为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提供了方便。我们在讲授文言文时,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记,“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对照注释和预习卷提供的译文,尝试解决重
点词句的意思,对有疑难的字句做上记号,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帮助自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如果仍有疑难则举手向老师质疑,由老师引导基础好的学生帮助解决,如学生都不能译讲则由老师讲授。接着老师指名学生逐字逐句翻译,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这样可以让学生暴露存在的问题,较好地完成文言文字、词、句的学习任务。
二、关于文言文朗读的教学。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任务之一,为了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的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我们也可以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即先让学生试读,其余学生和老师随时指出读错的字音和断错的句子,指出后再由学生重读,如果学生读不准,则由老师范读指导。在不断试读训练中提高朗读水平。今天课堂上请的这个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读得比较流畅,因为在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读熟,甚至要求他们背诵课文,但课堂上还是有读错字,学生能够加以纠正。但我觉得本课在朗读指导上还是存在问题的。因为是公开课,我怕时间不够用,所以先放播音员的朗读,让学生更快地把握朗读句读,其实这样做的确能节约时间,但对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是不利的。我设想,假如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每人先读一句,肯定能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先自己发现,再播放朗读录音,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