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
柳宗元(773—819),字,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代著名文学家,“”之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简练。有《》《》等留存。“小石潭”是作者所游览的一个地方,“记”是古代的一种。题目表明这是一篇。
【答案】子厚柳河东唐唐宋八大家柳河东集文体游记
【解析】学生应该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等常识,对其身世及写作特点的了解,有利于理解作品,也能感受其情怀,对提高文学素养大有帮助。
2.指出下列每组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
  A.  参差(cēn cī )寂寥(jì liáo )摇缀(yáo zhuì)
  B.  篁竹(huánɡ zhú) 幽邃(yōu suì)为坻(wéi dǐ)
C.  为嵁(wé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shūěr )
D.  翕忽(xī hū )差互(cīhù) 悄怆(qiāo chuànɡ) 
【答案】C
【解析】俶尔(chùěr )
3.解释词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____
②、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____________
④、伐竹取道。    伐:_________  取:_________
⑤、水尤清冽。    尤: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练习题
【答案】⑴ 向西走;往西走。⑵ 以……为乐。⑶ 在空中游动。⑷ 伐:砍伐。取:开避。⑸ 格外。
【解析】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因此要格外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做到准确翻译。
4. 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答案】D
【解析】乐只是一种短暂的表象,实则表现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以及不得志的痛苦心情。
5.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A.且石以为底:古义:。今义:。
  B.乃记之而:古义:。今义:。
  C.崔氏二小生:古义:。今义:。
【答案】  A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B.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C.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解析】要善于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用法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武陵人捕鱼
  B.如鸣珮四面竹树合。
  C.卷石底出。其境过清。
  D.潭中鱼百许头。久居。
【答案】A
【解析】A.两句均为动词,作为;B.1句名词,玉饰;2句动词,环绕。C.1句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2句介词,因为。D.1句副词,大约;2句动词,可以,能够。可见A项两句用法及含义相同。
二、阅读与赏析:
(一)【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
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按文中的游览顺序,补充所缺的情节:
发现石潭————细观近景————
【答案】总览概貌远望潭源潭边气氛
【解析】意思接近即可
2.解释加点词语:
佁然:差互:
【答案】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差互:交错,错杂。
【解析】文言文学习中,要准确把握实词的含义,尤其注意积累现代汉语中不常用的词语,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内容。这类词语,在学习中要加强记忆。
3.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隔篁竹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解析】将问题代入原文,即第1段,向前检索,与“竹”相关的语句为“隔篁竹”;再向后检索,与“竹”相关的语句为“四面竹树环合”,由此选择出正确答案。“百许头”,说明潭中潭中鱼不是很多,暗示石潭之小,“皆空游”突出水之清。因此选此句。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答案】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②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寂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解析】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依据不同情况采用留、删、调、增等等方法,这几种情况以及采取的几种方法应该熟练掌握,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5.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答案】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小溪蜿蜒曲折的形状,溪流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斗折”从静态入笔,蛇行从动态入笔,生动形象,富有神秘感。
【解析】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因此首先确定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再具体分析内容及作用。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案】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解析】意思对即可。
(二)比较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回答问题(2018莱芜中考试题)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④,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心乐之乐:
(2)不可久居居:
(3)不里许许:
【答案】 (1) 乐:以……为乐(2)居:停留(3)许:大约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
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注意积累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词,做到准确翻译。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长尺许者②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①乃记而去②而两狼并驱如故(《狼》
C.①或投饼左②是故所欲有甚生者(《鱼我所欲也》
D.①其境过清②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D项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因为”之意。A前者代
词;后者副词“难道”。B前者代词;后者助词,用于主谓之间。C前者介词,引出处所,可译为“到”;后者介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