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科技学校迁建工程设计说明
项目背景
项目概况
上海市临港科技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旧校区位于上海南汇惠南镇,占地面积4002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现有学生2000多名,教职员工150多人。学校以“德育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为办学目标,以“和谐促发展、特创品牌”为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围绕社会需求,开发特专业,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成为职业学校的一颗明星。
为配合轨道交通11号线惠南镇站的建设,以及学校远景发展的需要,学校拟整体迁至临港新城主城区。迁建后的上海临港科技学校总的在校生达3200人,约80个班级。
基地位置与现状
上海临港科技学校新校区基地位于临港新城主城区内C6地块,东至G3路,南至上海电机学院
北侧边界,西至人民塘,北至申港大道。基地被城市规划道路分成南北两块,其中北地块用地面积79500平方米,南地块用地面积34500平方米。总用地面积约114000平方米。
基地现状为农田,地势平坦,周围市政设施配套齐全,新建的道路和上下水管道、电力电缆、光缆、网络系统齐备
规划原则
整体性原则
规划设计中,不仅仅考虑校园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同时注重校区内部与周边城市环境的整体联系。力求新校园与周边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形成良好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和景观系统。
可持续发展原则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使用综合效益,做到宏观可控,微观可调,充分考虑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弹性,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原则
强调校园人、环境和自然的共存与融合。以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为目标,充分考虑人的活动需求,创造人性化的交往空间,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特鲜明的校园环境。
文化导入原则
加强文化设施的合理配置,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内涵,并在功能配置、整体环境等方面均体现前瞻性和现代化特,使文化与现代化达成有机的统一,建设数字化、生态化校园。
总体构思
集约建设,打造一体化的校园
规划布局强调了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紧凑的总体布局争取更多的绿化景观和发展空间。同时加强对各部分功能的整合,将功能相近,布局相似的功能整合在一个建筑物内,建筑与建筑之间又以连廊联系,形成组。组则通过天桥将南北校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化体的校园。

合理布局,营造丰富的校园空间
在有限的基地内,合理布置高容量的建筑组,规划采用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建筑布局,通过一系列尺度不一而又相互渗透关联的院落空间,形成多重的复合式院落空间,建筑以组的形式围绕这些院落空间有序展开,内部形成近人尺度的活动空间,结合休闲绿化,创造了人性化的交往空间。
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带,两轴,三片”。
一带:贯穿于教学区,生活区,实训区的步行带。该步行带将各个建筑、庭院、广场联系起来,形成贯穿校园的步行系统,既安全,又高效。
两轴:一是北校区主入口引入的校园形象主轴,主轴正对图书行政楼,体艺中心,田径场,教学楼分列两侧,形成气势庄重,纵深感强的入口空间。
二是控制整个实训区的轴线,各实训楼沿轴线展开,形成一个公共的,开放的实训广场。
三片:由北到南的教学区、生活区、实训区三片建筑。
 
功能分区布局
  功能布局从职校学生的行为模式入手,教学-生活-实训三点一线,概括了职校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自然形成教学区——生活区——实训区的线性功能布局框架。整个校园分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实训区、预留区五大功能分区。
教学区:教学区位于北校区,为整个校园的主体建筑,包括教学楼,实验信息楼,图书行政楼以及体艺中心。图书行政楼正对校园主入口,为校园最高的建筑,成为主入口的对景。教学楼,实验信息楼位于主入口两侧,为保证教学楼获得更多的日照以及避免北侧申港大道车流噪音的影响,将实验信息楼布置在最北侧。体艺中心由体育馆,多功能报告厅,健身,舞蹈等体育艺术用房组成,位于教学楼西侧,靠近运动场,方便联系的同时隔断运动场对教学楼的噪音影响。
体育区:体育区由1个400米标准田径场,6片篮球场,2片网球场,两片排球场组成。位于教
学楼西侧,临近保护林地,可减少建筑对林地的影响,同时靠近北校区南面的次入口,方便对外使用。
实训区:实训区位于南校区,由机电数控实训楼、中西烹饪实训楼、物流仓保实训楼,实训管理中心,专家以及中间的广场组成。其中,产生噪音较大的机电数控实训楼位于食堂南侧,减少对北面宿舍的影响。
生活区:生活区由男女生宿舍,食堂组成,位于教学区、实训区之间,方便南北校区师生使用。男女生宿舍分列食堂两侧,避免了对视。同时为避免女生宿舍与教学楼的对视以及对教学楼的日照遮挡问题,将北侧的女生宿舍改成单廊并降低为5层。食堂底层布置超市,邮局等公共服务设施,可为师生提供方便服务,且食堂下风向无建筑,有效避免了油烟气味的影响。
预留区:预留区位于实训区的西侧,面积约11000平方米,为学校的日后发展留下余地。
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强调安全、便捷、舒适性。
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
外环道路组成道路的基本骨架,车在外环走,人在内部走,形成主次分明、人车分道的道路形式。
车行道沿教学区、实训区外侧环形,穿过生活区,将南北校区联系起来。主要道路6米。人行步道沿南北和东西纵横双向布置,连接多个步行广场,学生可以便捷的到达各功能区。道路的布局不仅加强了校园中心区的完整性,提高了环境质量,也使步行系统与车行系统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人性化、安全、通畅的校园交通体系。
校园出入口设置
北校区共设两个出入口,主入口按要求设在东侧规划G3路上,南侧的次入口与南校区的入口对应,方便南北联系。南校区除在北校区次入口处相应设置入口外,还设置了实训区的后勤出入口,紧急情况下兼顾消防车通行。
静态交通组织
校园内充分考虑了汽车与自行车的停放问题。汽车停放采用地面植草砖车位的方式,并配以绿化,减少阳光对车辆的暴晒,就进分散安排于各功能区附近。南北校区地面停车达56辆,并结合图书行政楼地下人防,设置了50辆地下停车位,总车位可以满足整个校区需要。自行车停放也采取就近安排的方式,分散设置于各功能建筑的主要出入口附近,采用建筑物局部底层架空与半地下车库相结合的形式停放。
绿化景观系统
校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起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还可舒缓学习压力,启迪思维、激发灵感。
多层次绿化
绿化设计强调多形态,多层次。包括集中绿化,庭院绿化,屋顶绿化,带状绿化,点状绿化。通过乔木,灌木和草坪的搭配,点、线、面结合,形成校园的绿网络体系。在图书行政楼四楼屋顶设计屋顶绿化,作为师生活动、交流集会的理想场所。使校园绿化立体化、层次化、亲近化,实现节能环保。
广场景观
整个校园的广场作为中心景点加以精心组织,分设几组不同性质的广场:
主入口广场:由教学区的综合教学楼围合而成,以绿化为主,硬地为辅,开阔大气,配以花坛、校标、旗杆,形成主入口庄重恢宏的迎宾气氛。
南汇大学城
生活广场:位于食堂北侧,以硬地为主,满足大量人流的疏散和交流。
实训广场:位于南校区各实训楼之间之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思考环境,配以大草地、花坛、铺地和特的雕塑、小品等,丰富教学空间,强调人文交流。
生活庭院:位于女生公寓楼之间,以绿化为主,强调空间的静谧。设置读书廊及交流亭,营造幽静亲切的生活空间。
建筑风格
建筑单体设计上,采用“现代大气,精致典雅”的建筑风格。主体颜采用冷暖相间的咖啡,并点缀灰,白等。立面采用优雅细腻的面砖和清水混凝土组合,配以现代感的槽钢装
饰条,既现代又精致。
建筑物之间以廊道连接成组,院落式的形体组合,透出书院般的沉稳内敛,体现学校建筑的文化内涵。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规划指标
规划净用地面积:11.4公顷(合171亩)
规划总建筑面积:79800平方米
地上建筑面积:78200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建筑容积率:0.70
建筑占地面积:21600平方米
建筑密度:18.5%
总绿地面积:47080平方米
绿化率:41.3%
建筑层数:五、六层为主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3200人
机动车停车位:106个(地上56个,地下50个)
自行车停车位:420个
2、规划建筑面积分配表
名称
建筑面积()
层数
综合教学楼
26000
5,7
体艺中心
7000
3
学生宿舍
22000
5,6
食堂
7000
3
机电数控实训楼
7380
4
中西烹饪实训楼
4720
4
仓保物流实训楼
3060
3
实训管理中心
1470
3
专家楼
1170
3
篮球场
6片
排球场
2片
羽毛球场
2片
400米标准田径场
1个
总计
7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