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陈敏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 木
陈敏
青木是小城里最特别的女人。
她是我儿时的邻居,大约五十来岁,说是邻居,也只是住在同一个大杂院而已。可她住的房子另开了一扇门,周围绿树茂密,照不进阳光,处于隐蔽位置,平日里很难窥见她的日常起居。我也从没踏进过她的家门。
她在小城最大的一家书店里做店员,大人们都说她是日本人,年轻时有过惊世容貌,十三岁时宫廷选美,她差点被选中,做了天皇的妃子。她在抗战前来到中国,跟一个比她小六岁的中国留学生结了婚,却早早与丈夫分隔大洋两岸。
特殊的身份让她跟大众远远拉开了距离,邻居们多半都不跟地讲话,她成了我童年时期所见过
的最孤独的人。
这些从大人嘴里聊出来的关于青木的传言更增加了我对她的神秘感,神秘感是一种吸引力,吸引着我天天都想去书店溜达,佯装买书,其实买不起,其实是为了看看青木。
洁净清新的书店,清凉的玻璃柜台上,无论爬着或站着,抑或蹲在某个角落,都能在偶然的一瞥中看见她宁静、慈祥、端庄而秀美的容颜,她很少搭话,只是在递给我书籍的时候,才点个头,微笑一下,偶尔的一句回话,声音也是沙沙的,甜甜的,很小,刚好让人能听得见。
书店里顾客不多,多半时间里,常来常往的人也只有我一个,而我囊中羞涩,付不起任何一本拿在手里的书,哪怕一本连环画小人书也不行。为了和她套近乎,我常常故意指向玻璃橱柜里的一本书,让青木给我取出,快速地翻阅几页,又不好意思地递还给地,红着脸,转到另一处,将眼睛紧贴在玻璃柜上,欣赏摆放在里面的各类毛选选本、带着鲜艳彩页的样板戏画报和烽火战争系列的连环画套册……然后将双手揣进空空的口袋,失落离去。
一来二去的被她看出了窘迫,在我又一次隔着玻璃贪婪地朝里面瞄时,她缓缓走来,轻声道:
“丫头,别呆头呆脑的,进来看吧,但你得先净净手!”她递给我一块米黄的浸过水的布帕,浅浅地笑着,两排整齐的牙齿洁白如玉。
“我得给你立几条规则:没有顾客时,你才可以看,有顾客了,你得将书立刻放回原处;书页不能打折,不能留下任何痕迹,影响出售;看书前要将手洗干净;书不能带出去!能记住吗?”
我连声“嗯嗯”点头,心,兴奋得咚咚跳。
从此,在这个很少有人光顾的书店,在这天堂一样的地方,我悄悄地独享着想看什么就能看什么的特权。
当然,看书,在那年月,它是一种奢侈行为,它必须放在周末或节假日;在放学后的间隙;在做完没完没了的家务活儿之后。
青木对我越来越放心了,她又腾给了我一个拐角,那里有一个小书桌。我可以在她打开的柜子里任意取出一本我想看的书。
光顾书店的顾客不知不觉间竟然多了起来,一些操着外地方言的男人女人前来购书,也有人带着自己孩子的,他们挑选一些漂亮的连环画高兴地离开,有些大人一买就是好几本,让我好生羡慕。
青木少了以前的悠闲,她忙碌起来的动作优雅,但专注,往往会忽略周围的人和事,这便让我钻了个空。在她转身取书的当儿,我顺手将一册描绘天文地理知识的《十万个为什么》悄悄藏在贴着肚皮的内兜里,我想将它借用一下,过几天再悄悄还回来。
那本书让我在同学跟前长足了脸面。我用它给同学炫耀,谁跟我关系好,我就给谁看,那些骂我穷光蛋只会吹牛的人,我连摸都不让他们摸一下。
但事情还是暴露了。
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那本《十万个为什么》我替你买了,两角五。”
是青木的声音,我不敢回眸,低着头,多想地上此时能裂出一个缝,那样我就可以钻进去不再出来。
“我——”我的声音小得如蚊虫叫。
她朝我淡淡一笑,在我抹得脏兮兮的脸上摸了一下,说:“要讲卫生哟,回家好好洗一下。”她和我并肩,一同走进大杂院。她连我道歉的机会都没给,转身回家了。
自那以后,由于羞耻,我再也没敢踏进那个书店一步,尽管我后来将那两角五分线叠成“心”字形状,偷偷塞进了青木的房门。
那个童年时期最美的一个角落,那个放飞心灵的天堂之地就那样从我的生命中失去了!
我最后一次见到青木的时候是三年后的一个秋天。那天,她死了。大杂院里的人吵吵嚷嚷。门口多了几个花篮。随着人,我含泪,捧着一束野花走进她的家门。
洁净的屋子散发出一股股奇异的香气,房间里除了一张小床外,还有一口巨大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种版本的我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说过的书。
据说,那是她一生的收藏。
一年后,青木的丈夫回来了,回到了青木曾住过的屋子。他接管了青木书店店员的工作,将
书店搬到北新街一个更宽敞的地方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即说“青木是小城里最特别的女人”,设置了一个大大的悬念,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
我的26岁后妈完整版全文小说B.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刻画青木的形象:描写其言行是正面描写,叙写大人们的传言则是侧面描写。
C.小说中青木住处周围环境及室内陈设的描写,凸显出青木是个不爱交往却爱读书、有品位的人。
D.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青木的故事,较第三人称更加直接客观、自由灵活,也更有利于抒情。
2.小说中童年时期的“我”对青木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3.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是“蛇足”,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祭
陈敏
尘土飞扬的人流中,颠簸的马车缓缓穿过垓下古战场。李清照揭开窗帘,她嗅到了风的气息。
“到了,夫人。”随从们说。乌江亭下的渡口上拥满了数以千计的逃难者。
金国的金戈铁马、强弓利箭击碎了她的“浓睡”与“闲愁”,冷冷清清的李清照遁入了无数逃难者的行列。
江面上笼罩着浓厚的阴云,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李清照孑然一身,漫步江岸,她似乎仍在寻寻觅觅。她到了一位在江边渡船的老艄公。李清照询问:“今夜能否过江?”艄公答道:
“不行,夜里是从来渡不过船的,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方可过江,可这样的日子为数不多啊!很多年了,这江水好像从来都没有平息过。”李清照追问原因,老艄公说:“唉,这都是因为楚霸王的阴灵不散,八千亡魂兴风作浪所致啊。”
李清照低头倾听,她听见江水在唱着一首歌,一首飘忽在眼前这片古战场的空旷与荒凉中的挽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的血在乌江翻卷、吟唱,一直吟唱了一千年。“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临江而立,这首英雄末路的悲凉之歌,又有谁能够听得懂?唯有她能听得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