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材料
学习内容:古诗鉴赏之画面描绘题情感探究 |
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能够运用答题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中人、事、物、景的特点,扩写细化诗歌所描述的画面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析诗歌语言,揣摩妙处,领会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难点:细化诗歌所描述的画面,阐明诗歌中所蕴含的道理与情感 描写冬至的优美诗句古诗画面描绘题 回顾学习: 知识梳理: 描绘诗词画面,主要考察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课标》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要求:感知古诗文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古诗文的思想感情,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古诗词画面描写题,既考查了考生对诗歌的艺术形象、思想感情等综合欣赏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考生有创意地表达,因而这类题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考查题型: 1.画面描绘题 2.炼字题 3.赏析诗句 4.表达技巧 5.作用题 6.情感体会 一、题型问法: (1)“XX,XX”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XX,XX”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景? (3)请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XX,XX”诗句的画面。 二、应对策略 描绘画面其实就是创造性地合理想象的翻译句子。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根据诗歌的语境,抓住主要景象或形象并概括出这一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题技巧: ①出描写的事物(名词、完整) ②明确事物的修饰语(形容词、准确) ③连词成句,描述景物(事物+修饰语+其他句子成分) ④展开合理联想、想象、丰富内容,优美优美(丰富、生动) 《钱塘湖春行》(唐)杜甫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出描写的事物(名词、完整):莺、树、燕、泥 ②明确事物的修饰语(形容词、准确):莺、树、燕、泥——早、暖、新、春 ③连词成句,描述景物(事物+修饰语+其他句子成分):几处早归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暖树,谁家新来的燕子在忙着啄春泥。 ④展开合理联想、想象、丰富内容,优美优美(丰富、生动):远处近处都有早归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来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即时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6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请描绘出“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所展现的画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天空乌云密布,一片昏暗,大风撼天动地,江河湖泊中的水被风卷起来,又落下,四面山上被风雨吹打的声音,像巨浪翻滚之声。 【解析】 首先抓住主要意象,如“风”“雨”“村”“海涛”等,体会其营造的暴风骤雨的场景,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2.“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僵”字写出诗人年迈,肌骨衰老;“孤”字写出诗人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这两字写出了诗人罢官回乡后寂寞、窘迫、孤冷的处境。诗人的现实处境与“不自哀”的乐观精神状态形成对比,更加突出诗人乐观豪放的情怀。 【解析】“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突显年迈,“孤”字突显生活孤苦,表明诗人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但接下来“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表现出一种乐观豪放的精神气概。故“僵”“孤”两字与“不自哀”的乐观精神形成对比,更加突出诗人乐观豪放的情怀。 一、怎么样才算读懂一首诗? 一是弄清楚诗写了什么(内容); 二是弄清楚诗为了什么而写(情感); 三是弄清楚诗是怎么写的(手法)。 二、读懂诗歌除必备的诗词基础知识积累外,还要“六必看”: 1、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题材及内容);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1)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2)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3)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子漂泊思念家乡之情 2、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例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6]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仕途不顺)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战乱流离)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被贬) 杜甫则是一直盼望有个的家,一直为还乡而努力,命运却让他漂泊江上。但是他毕竟回归了家庭,回归了生活。 3、必看注解(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等);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些是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那是在降低你阅读难度。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 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 4、必看意象(意象传达出作者的抒情倾向,意象创设氛围,营造意境,突出形象);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如月亮表达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杨柳一般表达以折柳表惜别;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例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6、必看尾句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又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陇头吟 【唐】翁绶 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 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 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 横行①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②? (注)①横行:趾高气扬,横行霸道。②未央:本为汉宫名,借指宫殿,这里代指朝廷。 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些能够封侯的人都横行无忌,却没有人斩楼兰为国建功。表现了对朝廷统治阶层的愤怒、不满之情;同时希望有人平定边患,报效朝廷,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尾联表现了对朝廷统治阶层的愤怒、不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7、必看题干 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①诗人描绘的XX形象具有怎样(哪些、什么)的特点?诗人描绘这样的景象,意图是什么? ②对本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③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折杨柳①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②曲尘丝:指颜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用了“水”“杨柳”“马”“春风”等意象,主要表达了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即时训练;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