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老师》读后感
罗丹青
我认为教养孩子,从“冰山”层次演绎,是联结孩子的感受,联结孩子的渴望,常能达到我们教养的目的,因为没有孩子不渴望成为一个有价值、被爱、被接纳且有意义的人。
————摘自《麦田里的老师》然而教养孩子的过程,毫无疑问是一个不简单的问题。这本书,不单单提出了简洁明了的教育观念,同时,打破了一些常规性观念,并总结出精辟又令人折服的结论,实在令人佩服。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者提到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教育过程中,很多大人不允许孩子表达感受。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不允许孩子生气,不允许哭泣,不要孩子焦虑,不要孩子沮丧等等。这一现象十分普遍,就连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小时候,每次因为难过或委屈而哭泣都会被大人所制止,从没有人跟我说想哭就尽情地哭吧!因为哭泣,总是被看做是脆弱又丢脸的表现,然而大人们却忽略了,不准孩子哭泣就是不准他表达悲伤的情绪,硬是憋回去的眼泪并不能使悲伤难过委屈等负面情绪消失。
有白天就有黑夜,那么,有正面的情绪自然也会有负面的情绪。人时时刻刻都有感受,只是一般人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感受。身为一个
人,感受是与生俱来的,多愁善感的人尤为突出,大人不允许负面的情绪出现,难道它们就会自我消失吗?书上说,如果不能表达感受,感受将被深深压抑,或因有此类感受而产生罪恶感,久而久之,会产生什么结果呢?这样长大的孩子,可能失去和自我内在的联结,失去透过这些感受产生的正向资源,比如愤怒带来的力量,悲伤带来的心灵深层的洞察力,焦虑伴随着创造,挫折带来的谦卑。幸运的是,童年的我虽然总是被制止哭泣,但是我到了其他方式来表达情绪,比如写信诉说委屈,表达愤怒等等,或者在夜深人静时默默的流泪,让无法克制的悲伤逆流成河。联系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明明已经悲伤到不能自已还坚称自己没事的人,明明已经生气得勃然变还坚称自己没有生气的人,究其原因,都是很少接触自己的感受,甚至拒绝感受,以至于忽略感受、不承认感受。再观其本质原因,也是由于在家庭教养中,悲伤和生气是不被允许的情绪。虽然这这做法听上去很反人道而且没有逻辑可循,但是通过作者的细致分析,我不得不承认,现实情况的确如此,屡见不鲜,不胜枚举。
该书提倡的,接纳生气等负面的情绪,我非常赞同。生气是人的正常情绪之一,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处在这物欲横流,喧嚣嘈杂,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怎么可能保证永远不生气呢?而压抑生气时,人容易产生情绪化和暴怒的情况,可见不生气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式。然而,以心情不好要发泄怒火为名,摔东西,辱骂人,自残或者伤害他人,等等,也是不恰当的,都是人被情绪控制的表现。因此,作者提出了进一步的解决方案,首先是承认情绪的存在,比如自己生
气了,就大大方方地承认它,不要一直否认或压抑,但要注意生气的态度,因为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不是让别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除了愤怒的感受,其他各种感受也容易被人们忽略或隐藏。比如难过。以我最近的工作上的事情为例,军训时,有一位学生遇到了巨大的委屈,夜里哭着来我,由于她情绪激动,声音里带着哭腔和啜泣,我实在是听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只能大概猜测是她个人的情绪大爆发。如果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会劝学生不要哭,先把事情说清楚,然后还是劝她不要哭,甚至跟她说眼泪起不到任何帮助只能让她看起来更脆弱之类的话。而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采取的措施是,拥抱脏兮兮湿漉漉的她,轻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轻拍她的背,在她耳边温柔地说,如果你很难过,很想哭,就尽情地哭吧。我可以等你哭完之后再告诉我事情的原委。于是她的眼泪再也止不住,瀑布般哗哗地往下流,我只是默默地递给她纸巾,并不制止她哭泣。待她哭得差不多了,我再让她深呼吸来平复情绪,然后告诉我事情的始末。听完之后,我惊讶于原来常人眼里很小的事情也能让一个孩子悲伤得不能自已,不过我更庆幸的是,先让她哭完再告诉我情况,不然以我以前的作风很可能就先入为主地觉得这事情没什么好哭的,然后就不断地制止孩子哭泣。现在想想,制止一个人哭泣,相当于阻断了一个人发泄情绪的途径,剥夺了一个人表达悲伤的权利,这是多么残忍的事情啊!当一个人难过委屈,却什么都无力改变,只能哭的时候,你默默地递上一张纸巾,轻轻拍拍他的背或肩膀,也许比制止他哭泣或者以骂醒他为名把他痛骂一顿会更有好的沟通。
最后,作者强调,当难过出现时,请记得不要“可怜自己”,而是要“爱”自己,方式很简单,从内在送一个
“爱”给自己,对自己说“爱”的语言,那就是与自我的渴望联结。我对此的理解,就是,虽然我们允许难过等负面情绪的存在,也承认他们的对自己的影响所在,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顾影自怜,自怨自艾,更不是要放任自己的负面情绪养成多愁善感、伤春悲秋、杞人忧天、庸人自扰的消极的生活态度。而是像真正的勇士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即使生活欺骗了你,让你有苦难言,痛苦不堪,你也还是能毫不回避,更不退让,知难而上,勇往直前,因为你爱自己,联结了自我的“渴望”,从而生长出了更深了力量!悲伤逆流成河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