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征文1000字优秀获奖环保征文作品6篇
“节省能源,反对浪费”征文大赛二等奖作品之树节能之风,迎美好明天
山西省节能监察总队李博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在各类能源使用中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之强,令人赞叹。
勤俭节约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国初期,有一首歌唱得好:“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当时,国人都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干事业的行为准则。然而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丢了。君不见,当前社会上超越现实、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之风;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意浪费;“长明灯”、“长流水”的随意浪费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中央及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并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到“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活
动。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去我们常接受这样的教育: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实际上,
我国能源资源非常有限,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更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开发难度较大,目前能源资源已严重约束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块煤,一桶油,一滴水,一度电……这些看起来好似微不足道,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再小的数用13亿相乘,就大得惊人。
比如,据统计在我国城市家庭,平均待机能耗已经占到了家庭总能耗的10%左右。一般家庭拥有的电视机、空调、音响、电脑、饮水机、电热水机等,待机能耗加在一起,相当于开着的一盏30瓦的长明灯。全国仅电视机每年因待机耗电就达25亿千瓦小时。大家也许觉得一度电无所谓,那么25亿千瓦小时呢?这只是把大家每个人认为的无所谓做了个加法而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把浪费改为节约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节约生活中每一点每一滴能源,那么不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吗?
想要体会一滴水有多少价值,你可以去问一问沙漠中独自前行的旅者;
想要体会一度电有多少价值,你可以去问一问挑着油灯学习的孩子;
想要体会一桶油有多少价值,你可以去问一问在旅途中抛锚的汽车;
想要体会一吨煤有多少价值,你可以去问一问严寒中挣扎的家庭。
节俭是一种美德,它传了一代又一代,养活了大地上的人类也支撑了这个社会的文明。按理来说,物质生活的充裕与精神文明的发达是一致的,但现实是人们的肚子填饱了,精神却空虚了。人们对自己生活质量提出高要求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关注一下精神卫生呢?
节约能源就是当你在炎炎酷暑里,能够自觉将办公室空调温度调高一摄氏度;
节约能源就是当你在漫天雾霾中,能够走下私家车,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节约能源就是当你在生产现场时,能够认真及时地处理每一处跑冒滴漏……
节能是一种意识。对个人,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对国家,是社会进步的精神需求和实际需要。当然,一时节约易,天天节约难,一事节约易,处处节约难。要把
这种美德发扬下去,需要强大的坚韧力和自觉性,需要社会道德的不断约束,只有广泛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努力让人人都以节约为荣,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也许会有那么一天,各类媒体不再大张旗鼓的宣传节能,热闹街头不再挂满节能减排的标语,繁华都市不再充斥各类环境污染,我们不再
举办专题的征文大赛,甚至我们的节能联盟也不再需要为了资源和环境奔走疾呼,因为到那个时候,节约能源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我们早已重新拥有碧水蓝天,全社会每一个人都已是节能联盟中的一员!
“节省能源,反对浪费”征文大赛二等奖作品之博物馆里的环保密码
古老的中华文明本身就包含着生态文明,可以肯定的说,现代人提出的低碳环保,便是古人环保生活的一种延续,更是对古人环保精神的一种重拾。有空去博物馆看看吧,里面藏着许多中国人的秘密,比如古人的环保密码。
博物馆里的环保密码
《中国之韵》杂志社俞悦
每次去湖北省博物馆,我都会被一件在这个馆也算不上是重器的器物所吸引,久久驻足,流连忘返。这件器物,便是《云梦书简》,在它的上面,记载着中国早期的环保法令:“春二月,勿敢伐木山林及雍堤。不夏月勿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麝卵毂,到七月而纵之。”这说的是,当时的法令规定,农历二月严禁砍伐山林,不准许筑堤坝堵塞河水;夏天之前,不准许烧草木灰为肥,不准许采摘刚发芽的植物,更不准许猎杀幼兽,夺取鸟卵和伤害幼鸟。这说明,2000多年前的秦代,伟大的中国人已经开始注重生态的平衡,而且上升到政策层面。
绿环保征文
可能是由于职业的关系,我有个特别的嗜好,就是逛博物馆。哪怕是去个县城,我也会首先安排去博物馆。在我看来,博物馆里不仅藏着很多中国人的秘密,更记载着中国古人的环保密码。
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读一点历史,就能了解,“绿”和“环保”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低碳环保与中国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古老的中华文明本身就包含着生态文明。可以说,现代人提出的低碳环保,是古人环保生活的一种延续,更是对古人环保精神的一种重拾。
在古代中国,环保不仅存在于道德层面,更被视作是治国之道。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就曾写道:“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在他看来,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必须顺应自然。而比荀子早四百年的管仲也曾倡导环保治国,称“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在古人看来,那些破坏环境的君主,是不配君临天下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人保护环境,绝非纸上谈兵,不仅有理念,更注重立法和“过程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可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环保立法的民族。根据《逸周书·大聚篇》记载,大禹曾经颁布了中国最早的环保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纲軲,以成鱼鳖之长。”意思是,春天实行“山禁”,而夏季则实行“休渔”,以保证草木鱼类的正常生长。战国时候的齐国也有法令规定:“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这样的法令,可谓极致,重罚之下,恶行遁影,其效果可想而知。到了唐宋时期,不守规定的烧荒者,将被罚以
笞刑,而将污水倒到街巷者,要被杖打六十。
重温这些古代法令,我们能够亲切地感受到它们历久弥新的力量。我们的先民们,对自然深怀敬重。这份敬重中,包含着对民族生息繁衍的信念——他们要把生机勃勃的山河长长久久地留下去,留给子孙后代。
现在,这大好山河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是否像我们的祖先一样,想到了后世?所以,现代人提出的“节省能源,反对浪费”,不应当停留在标语上,而应当贯穿于现代人的文化践
行和生活点滴,也给未来的博物馆,留下些蛛丝马迹,留下些难以忘却的纪念。
写到此处,小女子我不禁要畅想:再过几百年,我们的后代会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徜徉于博物馆,胸中充满敬重,为了满目青山,和滔滔碧水而满怀感恩地追怀我们呢?
“节省能源,反对浪费”征文大赛二等奖作品之树节能之风,迎美好明天
山西省节能监察总队李博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在各类能源使用中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
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之强,令人赞叹。
勤俭节约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国初期,有一首歌唱得好:“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当时,国人都把勤俭节约作为做人和干事业的行为准则。然而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丢了。君不见,当前社会上超越现实、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之风;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意浪费;“长明灯”、“长流水”的随意浪费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中央及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并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到“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活动。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