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的来历与习俗
三⽉三的来历与习俗
农历三⽉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古皆有“⼆⽉⼆,龙抬头;三⽉三,轩辕⽣”的说法。下⾯是⼩编帮⼤家整理的三⽉三的来历与习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农历三⽉初三⽇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称‘修锲节’)”。传说,这是西王母的⽣⽇,古时以农历三⽉上旬巳⽇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三⽇。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星⽉上巳,官民皆洁与东流⽔上,⽈洗涤拔除、去宿垢痰,为⼤洁。”说的是古代⼈们在这天要在清⽔河边洗涤,⽬的在于卫⽣与保健,后来便演变为在⽔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宋代吴⾃牧在《猛梁录·三⽉》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踏青”。现在,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三”这个传统节⽇。只是原来“洗涤祛除”的内容与意义已经淡化。如今,三⽉三节⽇已变成了⼀个举⾏盛⼤庙会、春游、休闲、游乐、开展集市贸易活动的综合性节⽇。
江南地区的汉族,特别是洞庭湖区的⼈民还保留着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地菜⼜称芥菜、⽥⼉菜等,是⽣长在⽥头地⾓的`⼀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可⼝、营养丰富。据说,吃了地菜煮的鸡蛋有去风湿,强⾝健体之功效。难怪在七仙湖区⼀带⾄今还流传着“三⽉三,荠菜当灵丹。”“吃了地菜煮鸡蛋,鹅
卵⽯头踩得烂”的说法。他们除了⽤地菜煮鸡蛋、煎⽔当茶饮外,还把地菜⽤开⽔烫过之后当菜肴呢。春天正是采⾷地菜的季节。春⾷地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如荠”的吟咏;⾟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清朝叶调元的《汉⼝⽵枝词》
⽈:“三三令节重厨房,⼝味新调⼜⼀桩。地⽶菜和鸡蛋煮,⼗分耐饱⼗分⾹。”词中的地⽶菜即指荠菜。地菜不仅营养丰富,⽽且还能多种疾病。在中药⾥,荠菜的药⽤价值⾮常⼴泛,被誉为“菜中⽢草”。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明⽬等效⽤。
荠菜⾷⽤⽅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来做馅或做汤,均⾊泽诱⼈、味道鲜美,是⼀道药⾷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荠菜来煮鸡蛋是最常见的⼀种吃法。每到三⽉三这天,荠菜便长茎开花,妇⼥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因荠菜的谐⾳是“聚财”,故此,⽼百姓⼜根据民间传说,于三⽉初三这⼀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束,放⼊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姜,煮上⼀⼤锅,全家都吃上⼀碗,⾷之既可交发财运,⼜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久之便形成⼀种民间特有的⾷疗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腰腿不痛,⽽且还可预防春瘟。
荠菜煮鸡蛋
四川南充一小客车出车祸致2死6伤>我和体育北汉历史 古时候,每年农历三⽉初三,⼈们还要到河边去野餐。有的将酒杯投⼊缓⽔中,让酒杯随流⽽下,
东莞理工职业学院下游不远处等候的⼈则将酒杯从⽔中拾起,然后⼀饮⽽尽,这叫“曲⽔流觞”;有的将煮熟的禽蛋,投⼊⽔中,像酒杯那样在⽔中顺流⽽下,等候在下游的⼈们则将禽蛋从⽔中取出,然后剥⽽⾷之,这叫“曲⽔浮素卵”;有的则将红枣投⼊⽔池中,然后照禽蛋的⽅式那样将红枣拾⾷,这叫“曲⽔浮绛枣”。
农历三⽉三⼜称“三⽉三歌节”或“三⽉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的传说。
⼀说,古代有⼀对情⼈,都是有名的歌⼿,经常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亡。⼈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初三唱歌致哀。
⼆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个歌仙,名叫“刘三”。她聪明过⼈,经常⽤⼭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恨⼜怕,因此⼀年的三⽉初三,乘刘三在⼭上砍柴时,财主派⼈砍断了⼭藤,使她坠崖⾝亡。后⼈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遇难这天聚会唱歌,⼀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于⾕熟之际,择⽇祭神,男⼥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化娱乐和男⼥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将绣球抛给⾃⼰⼼爱的男⼦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参加的⼤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六个县,⼏乎遍布⼴西各地。
富有壮族特⾊的抛绣球⽐赛
情投意合的⼀对
⼤家⼀齐来对歌
歌圩节的这⼀天,家家户户做五⾊糯饭,染彩⾊蛋,欢度节⽇。歌节⼀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对歌以未婚男⼥青年为主体,但⽼⼈⼩孩都来旁观助兴。⼩的歌圩有⼀、⼆千⼈,⼤的歌圩可达数万⼈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众为来赶歌圩的⼈提供住⾷,⽆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个较⼤的歌圩,⽅圆⼏⼗⾥的男⼥青年都前来参加,⼈⼭⼈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阳的乔业、宜⼭的下涧、柳州的鱼峰⼭等,都是历来较⼤的歌圩。⼈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伙⼦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紧张刺激的抢花炮⽐赛
侗族“芦笙踩堂”
壮家⼩伙⼦在表演横⿎舞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古代肉小说 台湾、福建地区三⽉三为“三⽉节”,“采⿏麹(曲)草,合⽶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台湾府志》)。四川忠县等地有“三⽉会”,举⾏纪念抗敌将领巴蔓⼦的盛⼤活动,是⽇,众抬巴蔓⼦的偶像绕城游⾏,后跟社⽕队,玩龙灯、舞狮⼦,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热闹⾮凡。侗族,多于节⽇举⾏抢花炮、⽃⽜、⽃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布依族,于节⽇杀猪祭社神、⼭神,吃黄糯⽶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三为“⼲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畲族以三⽉三为⾕⽶的⽣⽇,家家吃乌⽶饭。黎族称三⽉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兰”(⼭地旱⾕)和打猎丰收的节⽇,也是青年男⼥⾃由交往的⽇⼦。其他如⽔族、苗族、仫佬、⽑南等族都有各⾃传统的三⽉三节⽇习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