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人文地理》课程建设
人文地理学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过复兴以来,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但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的研究、分支学科的建设,还是在研究方法、手段的革新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逐渐奠定了其在地理科学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教育部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明确了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还有一些高校文史类、经济类、理工类等专业以人文地理学作为基础课程或一般文化、专业选修课程。由此可见,“人文地理”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从人文地理学科体系来看,由于人文地理是以人类活动(包括经济活动)为直接研究对象,人类活动的发展、变化直接决定这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所以也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庞杂性、动态性及多层次性特点。目前,我国的人文地理学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三个层面:即理论人文地理层面,包括人文地理(概论、导论、综合理论与方法)、经济地理学(导论)、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聚落(城市、乡村、社区)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卫生疾病地理学、金融地理学、灾害地理学、环境地理学等;区域人文地理层面,包括世界人文地理、中国人文地理、各省、市(区)县、镇(乡)人文地理等;应用人文地理层面,包括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利用与评价、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环境评价、灾害监测、信息服务等。
从高校人文地理课程体系看,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专业基础课,以理论人文地理学中的人文地理学(概
论)、经济地理学(导论)为主(有的根据专业方向把城市地理学、环境地理学等也作为专业基础课);二是专业课(包括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课),除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其余的理论人文地理学层面、区域人文地理层面、应用人文地理层面的课程均可作为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
“人文地理”的课程体系构建,不仅要体现其学科特点,更要收到学校教育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制约,因此对新建地方性高校的地理相关专业而言,要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科学的职业岗位分析,重新界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业务范围、知识与能力结构,依据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构建适合本校办学特点的实用型“人文地理”的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改以往按科学体系设置课
程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知识与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层次需要,在横向上,按能力性质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可、专业综合课和与专业综合课相融相接的专业实训课。该实训课分析三个类别;在纵向上,按能力形成顺序将课程分为基础训练、专业训练、特此训练三个层次。使整个课程体系仅仅围绕职业能力这个中心从泛到精、由潜入深有序展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人文地理》科研一直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按理念、科研骨干、科研产品、科研突破、科研方法和科研资源以及本领域产生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应用,引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教学融合是这么课程关于教改探索的一条新路。
1.科研和教学二者相互促进,是一个动态的互动式整体。教学创新发展离不开科研,教学与科研是统一的。高等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培养一部分优秀的科研人才,为科技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一直以来都是相关科研活动普及后的成果。将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可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最前沿,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学的创新不仅需要考虑教学本身,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还需要科研作为驱动力。科研可以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只有在科研的推动下可能更可持续,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及时引入新的科研思维方法,对于教学创新大有裨益。
2.科研成果进课堂是研究型教学的内在要求。在大学,本科教学是直接将经过无数次科研活动实践检验的定理、定律灌输给学生,势必会导致学生毫无兴趣,教师组织讨论的切入点也比较难。从学生角度来说,在系统的“科研成果进课堂”教学研究下,不仅能促进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从教师角度来说,科学研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同时要科学地总结成功应用于实际中的科研成果,并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是研讨式教学很好的切入点。另外,由于没有先入为主的思维限制,一些具有较强拓展思维的学生或许会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碰撞出新的火花。
3.科研成果进课堂是培养未来高素质科研和工程人才的重要战略措施。
为适应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高速发展,必须造就新一代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要具有科学家、哲学家的理论思维头脑,而且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际动
文史类专业手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革新精神。客观上讲,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尖端性,而本科教学有其固有的基础性,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把握好原则,以适当方式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并形成可持续的更新体质是问题的关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