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20
——以《清明》为例
◆区沛娟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屏山小学)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的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传统文化浓厚的古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传承文化德育?以杜牧的《清明》一诗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古诗教学与传统文化德育相融合,让古诗词教学迸发活力。【关键词】古诗教学传统文化文化德育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部分。因为它那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远的意蕴,是集人文、语言、艺术、德育等于一身。我对古诗词教学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在自己的课堂上加以实践探索、反思。下面,我以《清明》为例,谈谈我在课堂上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让古诗词教学突出个性,焕发活力。
一、一诗一世界,抓“诗眼”是关键
对于小学生来说,无论生活经验还是知识积累都比较少,阅历层次较低,一首新的古诗往往很难感知它的大意。成功的课堂都有一个精彩的导入。古诗词的教学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激起兴趣,促使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学习。我对古诗词的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一首诗就是一个世界,导入各有不同,但关键是:我们要抓住“诗眼”,从“诗眼”入手,激情的导入也会拈手而来。
如《山行》这首古诗,“山”是风景,“行”指行走,与旅途有关。这首诗,我们可以利用插图或学生熟悉的“山景”导入,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境的钥匙。又如,《赠汪伦》这首诗,我们抓诗眼“赠”,是赠送的意思,我利用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紧扣这古诗内容讲述一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就会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习这古诗上来。
我们也可以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场景引入,让古今零距离,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清明》这首诗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先播放二年级学过的《传统节日》这首儿歌,不用说什么,学生本能地跟着拍手唱起来了,然后我说,我们一年里的传统节日真多,还记得“清明”吗?接着直接出示《清明》这诗的题目,对孩子说:“清明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这天你家是怎么过的呀?”因为上这首诗时,刚好是放清明假,回来上课的第一天。以这儿歌和话题导入,孩子们关于清明节的情景历历在目,一下子感觉穿越古今,孩子们侃侃而谈,有的说清明节全家族一起抬烧猪祭祖,场面
热闹非凡;有的说回乡团聚一起吃杀猪饭,比过年还齐人;有的说去附近旅游……其实从古至今,人们过清明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样自然而然地转入《清明》诗的学习。
二、一诗一意境,品读诗中魂
观摩古诗课堂,各位专家在古诗词教学上的三个特点让我深有感触。一是在教学古诗词时,让学生尽情欣赏古诗词的美,学习读、唱、吟的古诗词表现方法,从而渗透古诗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最后自然就琅琅上口。二是教学环节十分简单,由情境导入到学习诗文探究含义,最后是拓展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运用现学的读、唱、吟等方式进一步释义、会意,让诗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深入诗意,受到教育启迪,从而真正使古诗词教学在课堂上、学生的心中焕发活力。三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尊重,能充分体现出他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学、唱到吟;从学生自主读诗词到师、生各自感悟读诗、评价;从想象到互相交流对诗句的补白;从课前欣赏吟唱、课上学习新知到课后拓展积累。学生在充满活力地读、唱、吟中体验意境。使学生在探知中获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迸发古诗词的活力。
如在教学《清明》一诗时,第一步,我先范读诗文,然后抓住孩子们的心理,出示诗文,先满足学生,让孩子反复诵读,当然读之前提出要求:自由读古诗,注意字音准确,有一定的节奏。因为是三年级,孩子们有一定的读诗经验。认字识字的方法、能力也不错。这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大胆放声朗读,一来练
习字音,二来可以熟悉诗文。接着,我通过抽个别学生、分组读诗文来检查学生字音是否正确,并让学生当小老师,带全体孩子识字认字。这个时候,我是把课堂是交给孩子,我只是聆听就好了。当然,如果发现有错,我会提醒孩子。如小魏同学带学生学“牧”字时,没注意到牛字旁的笔顺和第四笔的写法,我就提醒道:牛字旁与牛字的写法是一样的吗?第二步,我抓住诗句的关键字,让孩子在读中补白从而理解诗意。如:第一句抓住“雨纷纷”,这是怎样的雨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图片对比“倾盆大雨”与“细雨纷纷”。然后,转入“欲断魂”——人的心情。这需要联系清明节活动而补白:路上可能会有哪些人?神情怎样?一二句诗的沉闷惆怅之情,第三四句的“酒家”和“遥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古诗6
2
指”却让人觉得柳暗花明,有如黑夜的指路明星,这是
整首诗的精气神。第三步,我引导孩子回归整首诗的
意境,让孩子想象补白:当你轻轻诵读诗文,你似乎看
到——如此,整首诗都是在读、想、说中品味诗中的
“魂”。一堂课下来,相信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首28个字的《清明》,而是《清明》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
学生在品读理解诗的过程中会因认知结构、人生阅
历、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等,使孩子们的理解受到一定的
限制,故在教学中又采用对比、联系生活背景等多种教
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能结合
自身的情感积累,进一步地去感受、思索,从中不断地
获得新的体验,并力求在朗读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美、意
境美。我们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正是这样情景交
融的语言珍品,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徜徉在诗词所营造的
意境里,放飞想象,融入情感,去感受美,亲近美,净
化心灵,发展智慧。
三、一诗一示范,积累与拓展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学习也要从教材出发,而推及其他,适当选择古诗加以拓展,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同时能够加深课内所学,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本人在教学《清明》时,在理解“雨纷纷”时,我引出“天街小雨润如酥”一诗,引导学生采取对比的学习方法体会毛毛细雨的意境;在理解“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欲”时,我又出示旧知识“李白乘舟将欲行”,两个“欲”字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就明白“欲”是指“将要”的意思;学习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通过背诵、、小品、配乐唱诗、改成长短句(小令)、三言诗等,来表演《清明》诗;最后,我引出《元日》《正月十五夜灯》《乞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首传统节日的诗,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效果不错。将不同的诗作进一步地对比分析,寻他们的共同点,体会其不同特点,进而深刻体会其表现的情与意境。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带学生穿越古今,引导他们去发现古诗词的美,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
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陈元勋.小学古诗意境教学浅探[J].教育艺术在
线,2008,(11).
[3]项红.小学语文低年级儿童诗教学浅探[J].好家
长,2017,(04).
(上接第25页)他们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说课稿等,通过Q Q、等发送给“海安师父们”虚心请求指点,“海安师父”们更是热情的、不厌其烦的多次修改,多次指导。贵德县教育主管部门更是非常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教学研讨活动的培训效果,经常组织不同范围的教学研讨活动,给教师们提供交流实践的平台,让更多的教师可以学习交流,培训效果明显。
三、异地同课,打破时空共享优质教育
异地同课,不仅可以实现优质师资的共享,还可以解决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海安双溪小学与贵德县王屯小学结对,携手发展。王屯小学没有专职的英语教师,双溪小学开启“互联网+教育帮扶”模式,实行点对点的援教,打造神奇的“课室”,实现了海安贵德两地学校之间在线同上一节课,学生们通过录播室大屏幕相遇在同一课堂,双溪小学英语老师戴红蕾向台下同学提问,在互联网等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大屏幕,她同步向山区孩子提问。两地课堂活跃,气氛热烈,画面同步,语音流畅清晰。首次“跨省英语课”的无缝互动,开创了远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新的里程碑。
异地同课的实时互动课堂,将海安、贵德两地结对共建活动引向深入。为建立常态化互动学习机制,常态化开展“互联网+教育帮扶”,不断增进两地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保障。
四、建设优质资源库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
在录播室进行的各类远程支教活动时,可以巧妙利用录播室一键录课功能,轻松将每一节课、每一次评课、说课活动制作成视频,加以剪辑整理归类,形成丰富的资源库。可以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例如,完整的一节课、或者教学片断可以按照知识点或者课堂艺术的语言、设计、课堂智慧、课堂驾驭等分类,作为范例,供反复学习。展示课可供不断反思。说课、评课活动可供不断学习、反思、研究。有利于全体教师在线观摩,即时研讨,实现教学技能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快速到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习,对于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实现课堂的翻转学习。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海安贵德远程支教初步形成在线师徒“一对一”,结合专家“全方位”指导、优秀教师常态课结合特级教师精品课、听课结合上课,线上线下,多措并举的模式。在共享海安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帮助贵德教师迅速成长,真正让海安教育在贵德的支教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姜岚.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J].黑
龙江科技信息,2016,(13):183.[2]秦楠.“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
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3]王林宝,陈礼松.基于录播教室的远程教学实践
与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8):73.
7
2
08/202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