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民俗》——丧葬礼仪(上)
丧葬礼俗,在人民生活中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自古至今,备受重视。各地葬礼,大同小异(指汉族)。汉中各地,亦有很大差异,平川与山区,贫民与富人的丧葬礼仪皆有天壤之别。
旧时,富豪人家可请僧、道大做道场,以棺椁厚葬。贫者薄棺简葬,甚至芦席裹尸入土。
建国后,改变了贫富悬殊的经济生活,但对待老年父母生养死葬的传统美德,仍是代代相传。人们的传统观念是,儿女要为老父母送终,事先为老人准备后事,老人亡故后要以礼安葬,方算尽了人子之孝道。过去,讲究葬礼仪式要隆重庄严,其程序细致繁多,因有些仪式属唯心和迷信观念,恕不详记。
这些葬礼仪式,是众较普遍熟悉的葬礼仪式,有些现已淡漠、消失,有些仍很流行。主要有:
一、净身:老人咽气后,要以新瓦盆盛温水,用新布帕为死者擦抹身体。男性,要请理发师为其剃头(或理发)。是女性,女儿或媳妇为其梳头。给死者穿好寿衣,显得整洁,虽死如眠。
然后,才将尸体移向堂屋铺好的木板上,并用黄表纸遮面。此俗至今沿用。
图源网络
二、倒头纸:就是在死者一咽气时,烧些纸钱(在纸上打上钱样的纸)。迷信说法:“以备死者初入阴曹地府花销”。梦想在前方
踏青的意思
有效的缩阴方法三、点脚灯:在死者脚下点一菜油灯,名曰“路灯”。是为亡魂在黑暗的阴间照亮路道的。这盏灯,一直点到出殡为止(有的还在坟坑的头处挖一长方形小洞,将灯放入洞内后,再慢慢下棺)。
四、含殓:俗称腾棺。一般是在埋葬的当天或先一天含殓。将棺木在堂屋里安放好,先在棺内垫一层用麻纸包的草木灰小包(一岁一包),再铺上新做的大红褥子。富豪之家,棺内还用红绸满糊,外用黑油漆,雕龙镂凤。棺内放些银子、珠宝,人口里还噙上金(说噙金不化尸),然后才将尸体入棺。死者亲属目睹此事,谓亲视含殓,表示子孙们对死者已做到了养老送终。建国后,棺内放银钱、珠宝的习俗已消失了。
五、开路:开路就是引路。传说,是为了使死者不迷超生的方向。其仪式:阴阳(即民间精通阴阳八卦,会看风水的人称为阴阳先生或地理先生)手执引路幡(纸制,如条旗),口中念念有词:说亡故者姓名、生辰、卒年,“伏以大限无情,极乐…今求得引路一张,可在阴曹地府任意遨游”等。说念着烧掉备好的路引,并推算出殃状,上写闭棺时的克忌和回熬、百期、烧七等时间。
六、闭棺:就是盖上棺材盖,并用钉子钉牢,不再启动。此仪式,都在出殡前举行。这时,
揭开死者面部的盖纸,亲人们望尸悲痛,向死者告别。因为这是最后一面,亲属们悲哭声到高潮。
七、设灵堂:死者棺前摆一张祭桌,陈放祭品、香炉等。富豪之家,用白缎或白布扎一孝幛,把死者画像或照片镶在玻璃框内,悬挂在正中,两边张贴挽联:如“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等。横额:“德高望重”。一般平民和穷苦之家,只用黄红纸折叠一张纸牌位,写“新故显考(妣)公讳xxx老大人之灵位”,竖置祭桌上。灵堂两边,放置孝男孝女和亲友送的纸扎。富家更讲排场,如童男童女、宝盆钱树、金山银山、车马宫室、床帐用具、花圈挽联等。
八、成服:就是孝子守服开始。丧家穿白戴孝,腰捆麻丝或草绳。儿、媳、长孙所戴孝布较长,要除包头外直吊至脚根。其他亲属孝布较短,有5尺、2.5尺等。祭奠时,孝子手拄丧棍(约2尺长的竹棍上缠满白纸絮),俗称哭丧棒。建国后,城市多改为戴黑纱以示成服。但农村仍以戴孝布为主。
图源网络
九、发讣告:即报丧事。一般人家,只是孝子登门把不幸事报给亲友(孝子见认识的人就叩头报丧)。大户人家,还要印发讣告,其形式都有一定规格。内容是报告死者姓名、时间、于某日讽经超度、开奠,邀请亲友参加。一些士绅宦门,还要发讣闻,叙述死者生前德行,赞誉其功绩。建国后,人们多改为开追悼会,致悼词代替了讣闻和祭文。
图源网络
十、念经:迷信说法是:“通过诵经,可替死者解脱罪孽 ,超度亡魂到极乐世界去”。旧时,此俗很流行。一般家庭遇丧事都要请三至五个僧人诵经一、两天。有钱之家,还有同时请僧道、尼各二、三十人做法事。搭三座经棚,张挂各教祖师、天神、地藏菩萨幡像和长幡、帐,幔(均为刺绣品)。高筑法台,念经、作法三至五天。其规模宏大、耗资惊人。建国后,此风已基本消失。
孟学范:男(1928.9.14~2013.4.2),陕西省洋县人,南郑县剧团编剧。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楹联学会会员。曾任陕西省民俗学会首届理事、汉中地区民俗学会会长、政协南郑县第三届常务委员等。股份分红怎么计算
民谣摇滚出版、发表剧本17个,搬上舞台20多个。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艺作品400多篇(首),出版《巴山民俗》。
薛之谦刚刚好参与编纂《中国民俗大观陕西卷》、《中国食俗大观》《陕西省民俗志》、《陕西省戏剧志·汉中卷》、《南郑县志·戏剧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