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在“减负又提质”的要求下,语文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双减”政策的具体内容,将其与新课程标准合理衔接,基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以及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帮助语文教学取得突出成效,更好地响应“双减”政策。“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后作业数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随着“双减”政策逐步落地,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方案。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1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
1.1 缺乏趣味,学生学习动机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产生
显著影响。一般来讲,有趣的教学方法可以活跃气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训练其关键能力。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活动来看,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课期间所使用的教学方法都比较严肃,趣味性相对不足,以致学生从内心深处认为上课是一种严肃的活动,其个人思维总是被禁锢在特定的圈层中,难以突破自我,且无法被所学内容吸引。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容易被弱化,导致他们在课上提不起精神,不愿意配合教师去探索新知识,继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和质量,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后学习压力。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1.2 教师教学压力增大
相比于政策实施之前,教师教学压力明显增大,一个是课上教学压力,一个是课后教学压力。减负政策规定较少学生作业总量和作业总时长,作业的总量多少和所需花多少时间写作业,这都和学科老师紧密相连,学生作业少了,负担少了,那么老师就加大了压力负担。学生作业减少加大了教师工作量,因为学生作业减少后,语文教学中就会出现一个空缺,这需要教师去弥补。作业少了,证明课后学习时间不足,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在课上将知识更全面的,更高效的授予学生,并且让学生在课上就将知识消化完全,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学习并且巩固消化完全知识,是不太可能的,这也是一个挑战。再者,作业时间减少,可能会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学生课后可能会学习怠慢,减少学习积极性,学习激情减少,老师还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
2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措施
2.1 转变教学理念,开阔学生视野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教师应转变原先落后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散思维,开动脑筋,通过设计多样化教学环节如朗读,角扮演等改进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课堂内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同时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生活经验少,而语文文章相对于其他课程比较书面化,理论化,学生在课堂中不容易理解文章中的描述,因此教师应在讲解时结合生活资源,使得抽象书面知识变得表象,利于学生学习语文。
例如,在进行《桥之美》的教学时,很多同学长时间在学校进行学习,校外生活也多在城市,他们可能不能理解文章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见不到桥的存在,更是不能理解文章
中作者对桥的语言描述。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在网络上下载一些与桥有关的纪录片,组织同学们进行观看,观看之后让同学以我最喜欢的桥进行讨论,之后再让同学们上台进行讲述,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多多进行思考,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减少书面文字的作业而布置一些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桥的存在,或者在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博物馆进行参观,并将自己最喜欢桥画在纸上,课上教师可以选择优秀作品进行表彰,这样能够激励其他同学参与到课程之中。
2.2 深度凸显语文的人文特性,确保教学策略的浸润性
为了切实激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在人文化关怀、人文化浸润下逐步获得认知夙愿的释放,教师可从营造情感氛围出发,使传统教学模式下“要我学”的认知局面向着“我要学”迁移。并借助精彩的教学导入、鲜活的教学素材来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使学生在课堂内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叩开情感之门,唤醒其学习热情,逐步获得积极情感的激发。例如,在《故乡》教学中,教师借助形象的导语创设情境:同学们,对于故乡,每个人心中都有割舍不下的满心热爱。大家能不能分享自己故乡中最让你喜爱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呢?在学生积极投身分享与互动中,切换话题:对于故乡,鲁迅先生又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吧!在
教师的顺势引领下,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开展课文阅读,诱发情感共鸣。为帮助学生充分感知作者寄托于课文中的思想与情感而提供助力,以全面提升语文教学实效。又如在学习《我的母亲》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回忆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以及感悟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加深感受与体验,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感,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孝敬父母的良好道德品质。
2.3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减轻学生压力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堂氛围的营造愈发重要,良好的课堂氛围既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紧张心理,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因此,在具体的氛围营造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转变,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及内容、学习方式、评价目的等加以完善,尽可能地结合学生个体情况进行课堂氛围的创设,并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活动,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诉求,促使他们以更轻松愉悦的心态学习语文,从而实现“减负增效”目的。举例来说,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由于这篇文章属于童话体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比如引导学生续写故事,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故事的演绎,这样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课堂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展开对课文的深入探究,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2.4 重视课文自读,不动笔墨不读书。
重视课文预习这一环节,珍视自读感悟和思考。初中语文课堂倡导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和相互激发,而不是一味接收,我们应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强调预习时遵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做到边读课文边圈划批注,留下阅读痕迹,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交流和收获。其次,我们还应多多关注教读课文的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板块,自读课文的“旁批”、“阅读提示”板块,促成学生真实自读,走进真正自在的语文世界。
2.5 注重实践教学,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响应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话语权交给学生,创建体验式的新型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结合文学作品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对作品人物的语言、行为和思维进行解读,还可以角扮演的方式进行展示,不仅仅提炼出文中人物的思维和情感,更是加入学生对作品人物的认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是为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而提出的政策,具有一定先进性、前沿性,为确保该项政策顺利贯彻并取得应有成果,还需相关教师认真执行并有意识地调整课堂教学方法,相信在“双减”背景下新课标理念引领的初中语文教学定能开出绚烂恒久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尹雪梅.优化作业设计,减负增效助成长——“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之我见[J].课外语文,2022(06):101-103.
[2]徐玮.聚焦思维成长 助力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以初中语文学科为例谈“双减”下轻负提质的学科课堂打造[J].上海教育,2022(Z1):24-25.
[3]王珺娴.“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智慧课堂限时作业设计——以《观沧海》为例[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11):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