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课程标准
展开全文
礼仪规范教程 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公共课课。是一门为提高职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自身修养而开设的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礼仪的基础知识,成为一个知礼、行礼的现代人,为将来进入社会、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二、教学改革设想
这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实用性,实践性,动手性和操作性,不采取满堂灌式地纯讲授,而是采取互动式教学,操作式教学。
三、成绩考核方法
面试为主同时参考课堂表现。
四、讲授大纲
第一章:礼仪概述     
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礼仪的基本内容,如历史沿革、内容、特性、功能等。
本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礼仪的特性
(一)礼仪的历史发展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它是人们以一定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已、敬人的完整行为。礼仪的历史是漫长而久远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前进。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神为主要内容的“礼”;进入奴隶社会,“礼”开始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到了封建社会,礼仪形成“礼制”,成为束缚人们行为的工具。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真正做到了诚挚相处、互谅互让、舍己救人、助人为乐、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二)礼仪的内容。礼节、礼貌、仪表、仪式
1.礼节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和惯用的各种行为规范之总和。礼节是社会外在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严格的礼仪性质。它反映了一定的道德原则的内容,反映了对人对已的尊重,是人们心灵美的外化。
2.礼貌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良好的言谈和行为。它主要包括口头语言的礼貌、书面语言的礼貌、态度和行为举止的人类文明行为的最基本要求。
3.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仪容、服饰、体态等。仪表属于美的外在因素,反映人的精神状态。仪表美是一个人心灵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美好纯正的仪表来自于高尚的道德品质,它和人的精神境界融为一体。仪式是指行礼的具体过程或程序。它是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
4.仪式是一种比较正规、隆重的礼仪形式。仪式往往具有程序化的特点,这种程序有些是人为地约定俗成。
5.礼俗即民俗礼仪,它是指各种风俗习惯,是礼仪的一种特殊形式。
(三)礼仪的特性。文明性、共通性、多样性、变化性、规范性、传承性
1.文明性。礼仪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的体现宗旨是尊重,既是对人也是对已的尊重,这种新生总是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机地、自然地、和谐地和毫不勉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规范。
2.共通性。无论是交际礼仪、商务礼仪不是公关礼仪,都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虽然由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许多特有的风俗习惯,但就礼仪本身的内涵和作用来说,仍具有共通性。
3.多样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礼仪也是五花八门、绚烂多姿。
4.变化性。礼仪并不存在僵死不变的永恒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仪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每一种礼仪都有其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礼仪在运用时也具有灵活性。
5.规范性。礼仪的规范性,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待人接物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性,不仅约束着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使之合乎礼仪;而且也是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是衡量他人、叛断自己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种尺度。
(四)礼仪的功能
1.弘扬礼仪传统。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几千年来,我国各族人民都创造了一整套独具物的礼节、仪式、风尚、习俗、节令、规章、和典制,等待,并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沿袭。这些礼仪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优良品质,勾画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风貌。
2.提高自身修养。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礼仪即教养,而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
3.完善个人形象。讲究礼仪对个人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个人的形象。个人形象,是一个人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而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自己详尽的规范,因此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无疑将有益于人们更好地、更规范地设计个人形象,更好地、更充分地展示个人的良好教养与优雅的风度。
4.改善人际关系。一个人只要同其他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讲礼仪。运用礼仪,可以使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还可以帮助人们规范彼此的交际活动,更好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大家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5.塑造组织形象。良好的组织形象是任何组织所刻意追求的目标,组织形象的塑造处处都需要礼仪,通过组织员工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礼貌礼节、仪式及活动过程表现出来,它是塑造组织形象的基础工程。
6.建设精神文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都十分重视交往时的礼节礼貌,把它视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五)礼仪与道德。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表现形式
1.礼仪是人类社会道德自主的表现。礼仪作为显示生活中卓有成效的交往工具,在于礼仪的核心是建立在以礼为中心的道德规范上。
2.礼仪与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一个社会中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借以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人类生活、人际关系
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共同道德规范;人道主义精神、共同行为准则。
3.礼仪与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指各类职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讲究礼仪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只有掌握一定的礼仪规范,才能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4.礼仪与伦理道德。中国传统礼制中的伦理道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尊长;忠孝亲、尊卑贵贱;人伦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汲取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合理成分,提倡人人平等、尊老、弘扬家庭美德等。同时我们应扬弃传统礼制中的消极因素,比如男尊女卑、盲目地忠孝君亲、森严的等级制度等。
第二章:交际礼仪       
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日常交往中常见的礼仪规范
本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求职面试的礼仪
交际礼仪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各种行为规范及其实施程序。
(一)交际礼仪的原则
1.遵守原则。礼仪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而形成和存在的,实际上是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利益要求。社会上的每个成员不论身份高低、职位大小、财富多寡,都有自觉遵守、应用礼
仪的义务,都要以礼仪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2.敬人原则。敬人是礼仪的一个基本原则,它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对交往对象要重视、恭敬。
3.宽容原则。宽容就是要求人们既要严于律已,又要宽以待人。
4.真诚原则。交际礼仪的运用基于交际主体对他人的态度,如果能抱着诚意与对方交往,那么交际主体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便显示出对对方的关切与爱心。
5.适度原则。人际交往要因人而异,要考虑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如果施礼过度或不足,都是失礼的表现。
(二)称呼
1.通常的称呼:称呼姓名;称呼职务;称呼职称;称呼学衔;称呼职业;称呼亲属。
2.几种称呼的正确使用:同志;老师;先生;师傅;小。
3.称呼的技巧:初次见面更要注意称呼;称呼对方时不要一带而过;关系越熟越要注意称呼。
(三)介绍
学习礼仪
1.介绍的基本原则: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先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先将未婚女子介绍给已婚女子;先将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先将家庭成员介绍给对方;集体介绍时的顺序。
2.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的时机;自我介绍的要求;
3.他人介绍:他人介绍的时机;他人介绍的注意事项;
(四)握手
1.握手的次序:男女之间握手;宾客之间握手;长幼之间握手;上下级之间握手;一个人与多人握手。
2.握手的方式:神态;力度;时间。
3.握手的禁忌。
4.握手与性格:控制式;谦恭式;对等式;双握式;捏手指式;拉臂式;死鱼式。
5.握手的技巧:主动与每个人握手;有话想让对方出来讲,握手时不要松开;握手时赞扬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