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家训名联鉴赏
对联文化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它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对偶语句;也就是说它是用精炼,工整,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客观事物,表达人的思想情绪,情感的一种特殊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与律诗,词,赋,骈体文等文学体裁,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可以说,对联就是由它们演迤,浓缩,变化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形式;
三千年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对联起源于何时,说法不一,在清朝时就有两种论点,有人说起源于南北朝,有人说起源于五代,纪昀就是持后者观点的;有人考证中国第一副春联是后蜀主孟旭所作,即“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李斯特
在秦汉时期,中国就有悬挂桃符用以驱鬼镇邪的习俗;到宋朝时,北宋王安石有诗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句中的“曈”字,意思是黎明时分;这两句诗就是记录当时人们在过新年的习俗,即在天将亮的时候,更换悬挂的春联;中华孝道歌词
春联古人称作桃符,因为当时它是刻在桃木上的对联文字;到有了纸张以后,对联就可以书写在纸上了;如果说千家万户挂春联在宋朝时已经形成习俗,那么在此后的元,明,清各朝代,对联就已经普及到了各个领域,从民间至皇宫,从文人雅俗到商贾标志,三教九流无不应用对联;
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汉语、书写汉字的文人对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有独钟;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对偶严格精密,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独立性在渐渐加强;
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古典爱情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根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湖南特
对联这种文体,必须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对联有多种分类方法;
对联按字数分,可分为三种:字数在10个以内者,称为短联;字数在百字以内,称为中联:字数在百字以上,称为长联;但这种划分并不严格,通常也有人将几十个字的对联称为长联的;
边塞诗词按使用场合分类,对联可以分为家居门联,宫廷殿堂门联,庙宇宫观门联等;
按内容分,对联可以分为节令联如春联;喜庆联如贺联;哀挽联丧事悼念挽联,名胜联山水园林建筑景亭,殿阁,堂馆,寺庵庙观等;
青春终将散场
还有按艺术特点分类的,如叠字联,情趣联等;
还有一种联,是文人墨客写了用于自勉和表现修养心得的对联;例如,曾国藩曾经作有关于修
身的两副好联,一副是:“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自苦中来”;另一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居守口,独居守心”;
最简单的对联是短联;如“春花;秋月”;“水底月;镜中花”;“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春回大地;福满人间”等;下面我们举几个名联的例子;
在孔子老家山东曲阜,孔庙衍圣公府正门有副楹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宫尊荣公府地”;下联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楹联是明朝宰相李东阳所撰,清朝大学士纪晓岚所书;上联“宫”字上缺一个点,下联“章”字下的一竖贯通“曰”部,这可不是纪昀的笔误,而是有意而为,是有寓意的;“宫”字上面没有一点,寓意“富贵无顶”;“章”字下的一竖贯通“曰”部,寓意“文章通天”;孔府前上房的楹联是:“道德为师,仁义为友;礼乐是悦,读书是敦”;西偏堂的楹联是:“蔼若春山,澄如秋水;仁为人德,吉是鸿义”;这两个楹联都是颂扬仁义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