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这个词对很多⼈来说有些陌⽣,实际上它就是对联的雅称,每个中国⼈都再熟悉不过。从垂髫稚⼦帮着家中长辈端端正正贴好⼀副春联开始,这种古⽼的⽂化形式便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液之中。
在短短两⾏⽂字中,既可以讲述⼀个故事,也可以道出⼀段⼈⽣,可以寄情,可以⾔志,可以是流芳千古的铿锵⼒作,可以是茶余饭后的戏谑⼩品。它表达了⼈们的思考和感悟,也蕴含着⽆穷的哲理和智慧,它传承了前⼈的精神⼒量,更承载着千百年来⼈们的美好期许。
纪录⽚《楹联⾥的中国》讲述了中国独有且全民喜闻乐见的⽂学形式楹联的前世今⽣,全⽚既有历史、典故、轶事,也有现实、风物、⼈情;尤其注重与当下的共鸣和联系。
⼗集节⽬分别以“辞旧楹新、笔墨机锋、对中童趣、联中览胜、联采众长、根脉相连、联⾥⼈⽣、联⾥风景、⾏业联话、联耀古今”这⼗个⼩主题展开,不仅收录了流传千百年的巧对妙联,也寻访了当今社会中各具特⾊的对联,由对联引出⼈物和故事,从⽽展⽰优秀传统⽂化的深厚魅⼒和精神⼒量。
随着⽩话⽂的普及、语⾔习惯的改变、城乡形态的变迁,⽣活⽅式的巨⼤变化使得楹联也深受影响。虽然不少关于楹联的风俗逐渐消失,但在我们⽇常⽣活中仍然保留着⼤量的楹联,这些楹联⾥记录了鲜活故事,⼈物风流,不仅是⼀种⽇常⽣活的艺术化的应⽤⽂体,更表达了中国⼈特有的道德情结与⽣活⽅式。
让我们⼀起,⾏⼤江南北,品鉴各式各样的巧对妙联;溯时间长河,追寻中国楹联的前世今⽣。
第⼀集《辞旧楹新》
每到春节,天南海北,千家万户都在写春联、贴春联。
在楹联的⼤家庭⾥,春联始终是最为⼤众喜闻乐见的⼀种。贴上春联,祈福纳吉,辞旧迎新,欢笑团聚,是春节前全民⽂化的规定动作,也是中国⼈的集体记忆。
春联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上古神话,持续绵延⾄今。如今,在沈阳故宫依然能寻到春联的雏形。
中国第⼀副有历史记载的春联诞⽣在成都,这便是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副春联不仅有着特别的意义,其中还暗含着惊⼈的历史巧合,因⽽⾄今被⼈们津津乐道。
春联创作是从明代开始起步的,并且逐渐成为上⾄⼠⼤夫、下⾄普通百姓所喜爱的⼀种⽂学形式。
春联真正成为⼀种民俗,和明代造纸技术的⼤变⾰密不可分的。
春联真正成为⼀种民俗,和明代造纸技术的⼤变⾰密不可分的。
红⾊在中国象征着吉祥,最终,这种中国⼈最喜爱的红纸墨字为主的春联形式,⼴泛流⾏,被保留⾄今。
⽆论是在古⽼的村落,还是现代化的城市,春联始终是我们弥漫在世俗⽣活中的烟⽕⽓,也早已成为最能触发我们乡愁记忆的坐标。
为什么中国⼈会对春联有着如此执着的情感?在我们辽阔的⼤地上,会有哪些特别的春联风俗呢?
通过对春联的起源、历史和发展的了解,体悟春联⾥承载的深厚感情和寄托的美好愿望。
第⼆集《笔墨机锋》
楹联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它可以是呕⼼沥⾎的⽂学创作,也可以是妙趣横⽣的语⾔游戏。⼏个字、⼏⼗个字,经过巧妙的排列组合,就像魔⽅⼀样呈现出不同的侧⾯。
民间流传着很多和对联有关的传说故事,字⾥⾏间暗藏的机锋妙趣令⼈回味⽆穷,赞叹不已。
明代⽂学家蒋焘幼年时,便能巧⽤拆字联,让⼤⼈们也⾃愧不如。祝枝⼭⽤歧义联戏弄财主,财主却⽆话可说。⼤才⼦唐伯虎,有⼀天却被⼀位⽼农出的谐⾳联拦住了去路。苏轼和“损友”佛印和尚互较机锋,只⽤⾃⼰的动作,便写出了⼀副妙趣横⽣的哑联:狗啃河上(和尚)⾻;⽔流东坡诗(⼫)。
今天的⼈们,依然能从这种⽂字游戏中,体会到源源不断的乐趣。
英国⼈哈桑以攻破长联的复杂发⾳为⽬标。⼭西省闻喜县的寺底村,⼀“联⽼汉”醉⼼于对联擂台赛,刮风下⾬,雷打不动,⼀个⽉就能⽤掉五包粉笔。小狗发抖
楹联是我们民族所独有的⽂学形式,和汉语汉字密不可分。汉字为楹联的构思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其它任何⽂字望尘莫及的。从字⾳到字形到字义,汉语汉字孕育了楹联,楹联⼜构建了⼀个奇妙的语⾔⽂字世界。
它藏着故事,揣着哲理,被后来者津津乐道。它貌似平常,暗含机锋,让阅读者茅塞顿开。
第三集《对中童趣》
王⾬勃是平房⼩学五年级的学⽣,九⽉,新的学期开始,⽼师布置的楹联作业是创作⼀副以爱国为主题的楹联,优秀的作品将会被贴在校园⾥。⾬勃想和爷爷⼀起联⼿完成这次作业,获得这份⾃⼰渴望的荣誉。不过,⾬勃的对联究竟能不能被挂在校园⾥,还得等待⽼师的评判。
⼗⼀⽉,尹麒竣和其他⼩⼩讲解员就要迎来杜甫草堂的年终考核了。草堂⾥⽂⼈墨客留下的诸多楹联,对这些楹联的解读,是⼩⼩讲解员讲解的重点,也是他们年终考核的难点。⼩麒竣的年终考核能否顺利通过?
江苏省太仓三⼩的周黎霞⽼师把楹联课搬到了⼀座古镇上。周⽼师要和同学们来⼀场即兴对对⼦的练习。从简单的两字对开始,到四字对,再到七字对,表⾯看只是字数增加,实际上,对⽂字、格律、意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难度可以说是呈⼏何级数增长。孩⼦们会有什么样的应对呢?
曾经,对对⼦不但是作诗填词的基本功,也是启蒙教育的必修课。⼩孩⼦在问答中接受了⽂字、词汇、语法、⾳律等各⽅⾯的熏陶,不知不觉间就会出⼝成章。
⽆论学习古诗⽂还是学习对联,最重要的是,以诚挚的⼼,和孩⼦们⼀起拥抱汉语的美。
第四集《联中览胜》
在中国有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其中⼜有着数不清的楹联。它们不仅描摹景⾊、营造意境、富于哲理、充满智慧,更记录了名胜背后很多不为⼈知的故事。
江苏苏州,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拙政园,是中国四⼤名园之⼀,也是⼈们学习⽂学艺术和建筑设计的圣地,每天接待游
江苏苏州,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拙政园,是中国四⼤名园之⼀,也是⼈们学习⽂学艺术和建筑设计的圣地,每天接待游客上万⼈次。不过,并没有太多⼈知道,其实是明朝才⼦⽂征明成就了拙政园最初的设计意境,⽽园内的⼏副对联,也悄悄记录了,⽂征明在经历了并不顺利的⼤半⽣后留下的感悟和
轨迹。
杨志和在中国数不胜数的寺庙⾥,还有⼀座被⼀⾸唐诗捧红了的千年古寺,这便是寒⼭寺。⼀直以来,⼤家对寒⼭寺的认识⼤多来⾃于唐诗《枫桥夜泊》,不过寺中⼀副不太引⼈注意的对联,却道出了这座古寺背后不为⼈知的沧桑。
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是诸葛亮、刘备等蜀汉英雄的纪念地。在⽆数赞誉诸葛亮的名家之作中,有⼀副“攻⼼联”,不仅有着不寻常的来历,还因为它背后的⽞机被公认为中国传世名联之⼀。
成都市锦江边的望江楼公园,并不是⼀座寻常的公园,⽽是为了纪念⼀千多年前蜀地的⼀位独⽴⼥性——薛涛⽽建造起来的园林建筑。薛涛是唐朝⼥诗⼈,饱览诗书,才华横溢。虽然她的名字并不为⼤众所熟知,但是园中的对联,却记录下了这位才⼥的特⽴独⾏之处。
在岳麓书院,⼀副“最⽜门联”,究竟是湖南⼈⼝⽓狂妄的⾃夸还是⼈才辈出的写照?
楹联是我们观赏景⾊最⽣动的说明书,它带领⼈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草案) 第五集《联采众长》
最⼯整的形式,最凝练的语⾔,最蕴藉的感情,最丰富的想象⼒。楹联发展到今天,博⼤精深,对仗的⼿法更是被⽤到极致。那么,这种独特的⽂学艺术形式是怎么来的呢?
王海是秭归县的⼀名特型演员,他塑造的屈原形象在当地可以算得上家喻户晓。湖北省秭归县,位于长江西陵峡两岸,是著名爱国诗⼈屈原的故乡。在这⾥,各种关于屈原的纪念活动⾮常频繁。其中有⼀种,和楹联的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位于江西南昌市赣江东岸的滕王阁名满天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共长天⼀⾊。这两句⼤家最熟悉的名句中,隐藏着对联向前演变的强⼤动⼒。
楹联最终在清代进⼊创作的黄⾦时代,将“对”的⼿法发挥到极致。⽆论在艺术上还是种类上都出现了更多的形式⽽因此欣欣向荣。名家、⾼⼿辈出,郑板桥、纪晓岚、林则徐、左宗棠、张之洞等星灿烂。百字以上的长联出现,使得楹联⼜有了散⽂化的特点。
对⾮⼩道,联本⼤观。
楹联是中国⽂学⼤家庭中的⼀员,它竟然和诗同源,从先秦便开始孕育。⽽楚辞抑扬顿挫的吟诵中,也隐藏着楹联诞⽣的秘密。滕王阁⾥的千古名句,脍炙⼈⼝的唐诗宋词,都是楹联的⽼师,它从各种⽂学形式中汲取了⼒量。⼀直⾛到明清,楹联才终于达到成熟。
第六集《根脉相连》
曾经,中国⼈把对根的眷念,书写在世代相传的楹联⾥,今天,⼈们怎样⽤楹联延续乡情⾎脉?
⽼北京胡同⾥,⽼伍和崔掌柜两个⼈,⼀家⼀家“抢救”那些即将消失的门板楹联。⽼北京的门板楹联是直接雕刻在两扇⼤门上的,也叫“门⼼对”,直观地写出了平民百姓对⽣活的⼼愿,曾经是四合院的标配,承载着胡同⾥每户⼈家赖以维系的精神根脉,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了。这⼀⽼⼀少,⼀个记录,⼀个传播,想要留住⼏代⼈的⼉时记忆。
步步惊心里的歌曲闽西⼤⼭中,楹联上的家风家训是⼟楼居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40年来,在兄弟妹都上了⼤学,陆续离开了⼟楼后,阿耕叔依然守护着这个他⽆⽐眷恋的家园。他操着⼀⼝客家普通话,为来到振成楼的游客义务讲解这些祖先留下来的⽴⾝处世的格⾔。
⽢南古城中,四百多年来,⼈们从未间断地⽤⼀场楹联灯会延续着数百年的乡情⾎脉。
在⼤洋彼岸,楹联还随华⼈、华侨的脚步漂洋过海。远离故⼟的游⼦,⽤楹联寄托对故乡的思念,海外游⼦的⼼意在⼀副副楹联中呼之欲出。在全球华⼈地区以及受汉语汉字⽂化影响的地区,也总能到楹联的踪迹。这是对于故⼟的依恋,也是⽂化根脉的延续。
恋,也是⽂化根脉的延续。
楹联,是我们先辈传承有序的⽣活⽅式,是秉持耕读传家的哲思执念。那些古⽼的楹联⾥传递着修⾝、齐家、创业、报国的道理,它犹如闪烁的光,照亮我们来时的路。
第七集《联⾥⼈⽣》
⼋⽉,⼜到了⾼考放榜的季节。江西泰和梅岗村的王昭旺如愿以偿考上了理想的⼤学。作为他们的启蒙⽼师,⽼校长王佑萌欣喜之余,要赶到村⾥最重要的⼀座祠堂,为明天即将举办的⼀场庆祝活动做准备,这是⼀项在当地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风俗。在这场喜事中,对联将会起到重要作⽤。
云南⼤理州剑川县的⽂华村,⼀场婚礼即将举⾏。按剑川⼈的习惯,家⾥的各个房间门⼝,都要贴上婚联。每副婚联的内容,都要和每间屋⼦的功⽤⼀⼀对应。⽆论是请⼈书写的婚联,还是亲朋好友赠送的贺联,那些真诚的祝愿,美好的期盼,将成为新⼈们共同的记忆。
湖北西部的⼤⼭深处,⼀场祝寿庆典即将开始。包桂芝⽣于1919年,今天是家⼈给她办百岁酒的⽇⼦。⽼⼈的⼤⼉⼦要⽤恩施传统的挂寿联风俗来为母亲庆贺百岁⽣⽇。⼀副寿联,就是⼀份来⾃亲友的祝福。在百岁的这⼀天收到的寿联,对包桂芝奶奶和她的家⼈来说,都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
⽢肃张掖上寨村⼀户⼈家将迎来⼀个新⽣命的纪念⽇。今天,是张磊的⼩⼉⼦出⽣30天,也就是满⽉的⽇⼦。张磊请书法家把最喜欢的古联写成了⼩⼩对联,放到⼉⼦⾝旁,留下了⼀份独特的满⽉影像。岁⽉变迁,但不变的是,每个孩⼦依然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希望。中国⼈对于平安美满的向往也从未停⽌。
本集以“⼈的⼀⽣”为线索,通过楹联在⼈际交往中的⼴泛运⽤,展现了楹联强⼤的影响⼒。楹联具有社会实⽤性,从出⽣到成年,从新婚到贺寿,中国⼈重要⽣命时刻⾥的那些情感和祝愿,都可以寄托在⼀副副楹联之上。
烘托的近义词第⼋集《联⾥风景》
⼈们游览名⼭⼤川,亭台楼阁,争相在最热门的景点打卡留念,却为何总是忽略近在咫尺的楹联?这字斟句酌的两⾏⽂字⾥,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解锁景致的密码?
怎么改变ip地址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地之⼀,西湖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据统计,在西湖周围的众多亭台楼阁之中,悬挂着⼀千多副楹联。如果匆匆⽽过,这⾥不过⼀湖⽽已,只有细细品味其中的楹联,才能领会个中滋味。
来岳阳楼参观的游客,⼏乎都会在⼀层⼊⼝的位置停留,为墙上的《岳阳楼记》拍照。⽽⽂章两旁的⼀副楹联,却常常被⼤家忽略。但如果说《岳阳楼记》是宣传推⼴岳阳楼的⼴告,那么这副102字的楹联,就是解锁岳阳楼前世今⽣最好的说明书。
在昆明⼤观楼的⼤门两侧,悬挂着⼀副180字的楹联,被称为“天下第⼀长联”。⾃打这副长联问世,⼈们从不吝惜对它的赞美之词,那么,这样的长联究竟出⾃何⽅神圣呢?
智者乐⼭,仁者乐⽔。对中国⼈来说,⼭⽔不仅仅是风景,更是⼀种境界。⽽那些楹联的创作者在描写景⾊的同时,也⾃然⽽然注⼊了⾃⼰独特的⼈⽣感悟。有好⼭好⽔处,⾃然会有令⼈过⽬不忘的好楹联;有好楹联处,背后⼀定有耐⼈寻味的好故事;⽽在那些好故事⾥,总是渗透着中国⼈温⽂尔雅的绵厚传承。
第九集《⾏业联话》
以云吞⾯起家的“黄枝记”,是澳门著名的美⾷之⼀。在黄枝记门⼝,和招牌⼀样醒⽬的,就是这副对联:“⽆酒安能邀⽉饮,有钱最好⾷云吞”,总是能让追求美味的⾷客们会⼼⼀笑。
陈⼤亮的东⽅理发店,是⼩洲村乃⾄⼴州市历史最悠久的理发店,1909年清朝宣统元年开店,⾄今已是110年。理发店门⼝的这副楹联挂了四⼗年,上联是“操世上头等⼤事”,下联是“理⼈间万缕千丝”。四⼗年来,⼩洲村的⾯貌发⽣了巨⼤的变化,但这副楹联却始终和陈⼤亮⼀起,它承载的不仅是师徒四代百年的汗⽔和⾟劳,更是对于这份职业的理解与尊重。
湖北省巴东县汗⽯村,68岁的⽼⽊匠曹祖均因为⾝体状况⼤不如前,决定退休。为了给⾃⼰四⼗年的⽊匠⽣涯⼀个总结,他创作了⼀副⾃⼰专属的⾏业楹联:曲直⾃有旁⼈看;偏正当由社会评。曹祖均并不清楚什么叫⾏业楹联,他只希望能⽤最简单的两⾏⽂字,表达他对做活⼉和做⼈的理解。
望能⽤最简单的两⾏⽂字,表达他对做活⼉和做⼈的理解。
⾏业联就是为某个⾏业量⾝定做的楹联。过去没有现在这样覆盖⼴泛的媒体⼴告,楹联往往就是⼀家店铺最好的招牌。但楹联绝不仅仅只是装饰门⾯,还体现了经营之道和处世哲学。好的⾏业联会⼴为流传,甚⾄还有⼀些店铺,字号早已被淡忘,但店铺的楹联却被⼤家记住,⼝⼝相传成为佳话。
第⼗集《联耀古今》
有⼈把楹联称为中国传统⽂化的集⼤成者。因为楹联可以⽤最凝练、最简洁的两⾏⽂字表现出最深邃、最博⼤的主题,是⼈⽣经历和哲理的⾼度浓缩。楹联不仅在⽂化传承上发挥着作⽤,更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那么,今天,我们还能从这种传统⽂化形式中获得怎样的启迪和⼒量呢?
⼀位盲⼈从对联中汲取到重新⽣活的信⼼,是什么样的对联具有如此巨⼤的精神⼒量?它⿎舞蒲松龄在穷困潦倒中笔耕不辍;激励左宗棠在⽣计窘迫时依然胸怀天下;它还是鲁迅和郁达夫在时代波澜中⽃志不屈的“⾃嘲”。它可以铿锵有⼒,慷慨激昂;也可以和风细⾬,润物⽆形;它可以是警钟,也可以是良药。可以是笔,也可以是⼑。除了飞扬的⽂采,楹联中的家国情怀和浩然正⽓更是直击⼼灵。⽆论怎样的⼈⽣境遇,都不能忘记背负的责任。
本集将带您去往⼀个并不轻松的楹联世界,那些传世楹联⾥的深刻哲理和民族⼤义⾄今深深打动着⼈们的⼼灵。
版权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
藝
联系⽅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