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考点精题训练

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是韩愈盛赞书法家张旭作品的话。
B.这次文艺演出,你是参加?还是不参加?
C.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D.他打扫卫生不认真,学习不努力,不团结同学,不尊重老师等……真应该好好教育。
答案:C
A如果引文的句子是完整的,而且被独立地使用。这里引用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第一个句号应在后引号里面。B选择问句,第一个问号应该为逗号。C使用正确。D等和省略号不能同时使
用,应删掉等。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判断标点符合使用是否恰当。
2、【了解民俗文化】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在绍兴是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散文《社戏》中少年鲁迅在赵庄看到的戏便是社戏。
B.《回延安》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的词语,如“白羊肚手巾”“窑洞”“窗纸”“窗花”等,可感受到浓郁的陕北风俗。
C.吴伯箫的《灯笼》从不同方面写了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古代名将,结尾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
D.农耕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颇具这一特。
答案:A
A.《社戏》不是散文,而是小说,选自《呐喊》。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平时多记背,反复巩固记忆。
3、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灯笼》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作者吴伯箫,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B.《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东汉经学家戴圣所著。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C.顾拜旦,法国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D.《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成语“世外桃源”出自《桃花源记》这篇文章。
答案:B
ACD.正确。B.有误,《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的。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电影《老师·好》自3月22日全国上映以来,不断引发观影热潮。到目前,《老师·好》在
同日上映影片中票房、上座率均居首位。
B.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C.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D.自共享单车在衡阳运营以来,因外观时尚、轻便易行、收费低廉、随借随还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答案:A
B项搭配不当,将“石碑上的刻文”改为“刻文的石碑”。C项语序不当,将“干预”和“发现”调换位置。D项缺少主语,应删去“自”。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
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出病因。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黑的起伏的连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我还以为船慢。
①月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③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④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D.③①②④
答案:D
根据所所记,回顾文中“月夜行船”一节的内容,分析描写景物的顺序和语句之间的联系,判断语句的衔接。
【点睛】本题不难是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还考查学生对描写顺序的把握,要从两方面结合来判断解答。
6、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这些人迹罕致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没有多少人类存在的痕迹
B.云好像绣上去般精致清盈,碧绿草场绵延到与天相接的地方
C.这位少年在看到榜文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兴高采烈,眼中流露出的竟是不甘与惊呀
D.在太阳露出半个脸的时候,她小心翼翼地敲响了他们的门
答案:D
A选项中“致”应写作“至”;B选项中“清” 应写作“轻”;C选项中“呀” 应写作“讶 ”,要留心同音字。
7、对《安塞腰鼓》写作特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
B.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D.文章采用了平实叙述的方式,没有使用修辞方法。
答案:D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情况。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桃花源记小说
D《安塞腰鼓》一文并不是平实的叙述,全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
故答案为:D
【点睛】学生要对常见的写作方法和特点烂熟于心,再结合文章特点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8、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B.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C.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D.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答案:A
其他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点睛】此题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辨析。A项虽然有比喻词“仿佛”,但只是强调给人的印象感觉,不是比喻句。
9、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英武,激越。
②这种结合生动地反映了当地众憨厚、纯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
③后来它们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
④它又有机地糅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张弛有度,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
⑤“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风格类似秧歌。
⑥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
A.⑥⑤①③②④B.⑥①③⑤②④
C.⑤①④⑥②③D.⑤③②⑥①④
答案:A
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⑥⑤①写原有的安塞腰鼓的种类和特点,③②④写文武鼓的结合及其特点。
故答案为:A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句子排序。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以按如下步骤:①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②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③把握关联词的搭配④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10、下面是某位学生作文中的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成长的路上,挫折也伴随着我们快速成长,但只要认准方向努力,就能打出灿烂的明天。
B.炎炎夏日,我举目远眺:看到水鸟笨重的身躯掠过水面,羽毛划过水波发出的好听的声音。
C.环保工人的善是在我们吹着空调的时候,顶着太阳,流着汗,鼻头上早已挂满了汗珠。
D.你走过来,伸手一把把我从地上拉起来,紧紧地抱着我,拍着我的背说:“别怕,有我在。”
答案:D
A项,搭配不当,应把“打出”改为“创造”;
B项,搭配不当,应去掉“羽毛划过水波发出的好听的声音。
C项,成分残缺,应在在“顶着”前边加上“他们”。D没有语病。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悉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辨别方法是划分句子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义关系不当等。
11、下面是关于课文中心意思的三种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