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情景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向夕阳驶去,岸旁酒旗迎着西风飘拂的句子是“ , , ”。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的词句是“ , , , ”。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 ”三句,化用了杜牧《泊秦淮》的诗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水画家是如何在画面中呈现出“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这种远的意境的?从理论上来看,基于画面的整体意境,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清明,深远之重晦,平远之有明有晦。”
在实践上,首先表现为画面空间关系的处理,主要是远近关系。山水画中远近关系的处理不仅涉及观取,更涉及画面本身的空间层次的呈现,也依赖于物象的常形、常态,更依赖艺术家以一定的笔墨将其呈现。在许多山水画里,画家往往将画的重心安置在前面,而周边、远处要么以烟云处理,要么则是大片的空白,以示画中物象之远近。对于远景的处理,既要与近山相称,又不可高于主峰,彩上也极用心思。为了突出画面空间的远近,画家喜欢以重
叠的方式显示空间之远近、前后,也用衬托或者留白,以烟云绕山,来衬托山之远,意之远。
其次,在画面意象的选择上,为了表现“远”的情趣,山水画家总是以无数的笔墨描绘着舟鸟意象,通过舟移鸟去,呈现出层层推远的渺远空间。
第一,由于画家着意于表现远意,所谓“画荒远灭没处,诚有至妙可言”,因此画面中的舟鸟意象多以点景形式出现,以形成视觉上的凝聚点,构成画面意境生发的“力场”。点,示其小也,但融合于其他意象;景,景物、景象、场景,在山水画中,或一舟独行,或北雁南飞,或渔人静钓,或林间亭舍。画中舟鸟多以简笔出之,近于写意,是艺术家孤寂心灵的映射。
第二,以舟鸟意象的动态形式来推远画面空间。由舟鸟意象本身体轻、形小、具有动的特性,画家往往会抓住其远飞、待飞、远渡、待渡、或栖于枝头的瞬间,或以水中轻波来暗示一种动的状态,所谓“一叶舟轻,双桨鸿惊”,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活起来。画中舟鸟渐行渐远,将观者的视野拉长,以此来体现画面的空间表现力。
第三,在山水画中,舟鸟意象的设置,拉开了与所观之物的距离,这种距离既是一种物理距
离,更是一种心灵距离。而舟鸟意象的设置即是通过拉开空间的距离让观者重拾对于山水审美自觉,超越时空,进入更广阔的美的天地,这既与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有关,也与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氤氲、渺远、苍茫的意境有关。
可见,中国山水画中的远不仅是空间距离的远,更是时间之远、心灵之远,是一种远境。所谓“一拳之小,当千仞之高;片掌之大,体百里之迥”,艺术家通过“远”来突破时空界限,并得以自由地以一管之笔,体悟大自然的无穷意趣,抒写人生境界,由此而升华出一种广大的宇宙情思。
(摘编自李雯静《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空间》)
材料二:
图一
中国山水画是否遵循着由近到远的空间秩序呢?试以范宽的作品为例来探讨。图一是范宽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属于山水画中的大幅全景作品。画面气势磅礴,巨峰林立,山头杂树茂密,山脚土石纵横。画中景物众多:山峰、飞瀑、巨石、树木、商旅……这些景物可以分为六组,如图二,每组景物之间画家用留白隔开,有的空白象征着云气,有的象征着道路,有的象征着河流……于是,画面中的空白既可以使不同景物相互区分,又不破坏画面的整体性。每组景物的空间位置是不一样的,从上到下依次是远景、中景、近景。
如果仔细观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会发现画面中综合了多个不同的视觉场景。最上面的主峰⑥占据了画面近一半的位置,无疑是此画的主体物。但是该山峰并不是描绘的从一个视角看到的景象,主峰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左、右和顶面。左边描绘的是从左下方看到的山,右边描绘的是从右前下方描绘的山的样子,顶面的视点要略高,有点俯视视角。顺着左右两个视角往下看,可以发现,在山的左下方和右前方分别画有两组小山峰⑤和④,似乎作者描绘的主峰正是从⑤和④的山顶上看到的样子。
图二
再来看位于画面中央的一组小山峰④,该山峰采用平视略带仰视视角画出,山的左侧面可见,可以推断出观者的位置是在左边略偏下方。而编号③的小山丘正好在这个位置,感觉画家正在③的位置上仰看④。
位于画面右下方有一条小路,小路上有一队商旅正在行进(编号②)。小路和商旅则用俯视视角画出。画面的最下方画有前景的几块岩石,暗示出小路位于两山之间,即前后都有山,小路上的商旅正是从编号为①的山顶的岩石上看到的情景。编号为①的几块岩石已经位于最靠前的一个层次,观者的位置不可能在画面的上方其他任何地方,因为上面的景物都位于①的后面,因此,观者的位置只能在画外,也就是欣赏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的景物之间的安排有一定的空间顺序,即从下往上,依次是前景、中景、后景,空间在逐渐退远。景物的前后关系用相互遮挡和重叠的方式表示出来,位于画面最下方的是最前景,画面最上方的是最远景。
观者在欣赏整幅作品时仿佛在经历一场山水之“游”。欣赏的起点应从画面下方的几块岩石①
开始,因为这几块岩石是按照站在画面前观者的位置所描绘的。当观众看到编号①的景物时,仿佛一下子感觉自己所站的地面是编号①的山顶的延伸。然后,站在①的岩石上可以看到前下方编号②的商旅和小路,商旅画得极其细致,惟妙惟肖。看完商旅,设想自己正站在山下的小路上,视点向左上方仰望,会看到一座小山丘③。爬上山丘往右看,会看到右边有一座略高的小山,上面草木丰茂。登上编号为④的山顶,往前方看,一座巍峨雄伟的大山位于眼前,其间瀑布犹如银线一泻千里,场面蔚为壮观,心胸也一下子开朗起来。这无疑是此次山水游历的最高潮。往左前方看,有一座略矮的小山峰⑤立在中间,登上山峰⑤再来欣赏主峰,会看到山的另外一面的样子。最后登上主峰⑥的山顶,此时已经在最高处,顿时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情怀油然而生。往远处看,四周茫茫一片云海。
(摘编自魏华《远——中国山水绘画空间的美学研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呈现山水画的远的意境,画家可以从高远、深远和平远三个角度进行设计,从实践中来看,高远清明,深远重晦,平远有明有晦。
B.山水画中远近关系的处理涉及观取、空间层次、物象形态和艺术家的笔墨呈现,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不分轻重,画家才能有所作为。
C.设置舟鸟意象是从实践上表现山水画“远”的意境的常见做法,可以是用简笔呈现静态的点景,也可以是动态的形式,造成了距离感的产生。
王安石桂枝香D.在远近关系的处理上,有些山水画家将画的重心安置在下方,而周边、远处要么烟云处理,要么留白,《溪山行旅图》正好体现了这种情形。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舟鸟意象形成视觉上的凝聚点,是山水画意境生发的“力场”,近于写意,是艺术家孤寂心灵的映射,因此发挥出无与伦比的艺术作用。
B.中国山水画的“远”,追求一种远境,体现在空间、时间和心灵上,它不同于西方风景画所追求的逼真效果,主要表现一种广大的宇宙情思。
C.从《溪山行旅图》景物安排的空间顺序可知,最佳观赏顺序为图二中的⑥-⑤-④-③-②-①,应遵循从上往下,从山顶到地面的欣赏顺序。
D.欣赏《溪山行旅途》,可结合“三远理论”,从留白艺术、重叠手法、多维视角、体验思维、整体感悟、观览顺序等角度进行综合鉴赏。
4.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提到的绘画理论技巧无关的一项是( )
A.凡信手染出,似近山之影,又两边排偶,峰头对齐,皆是远山之病。(唐岱《绘事发微》)
B.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王显《东庄论画》)
C.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石涛《画语录》)
D.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此画之诀也。(董其昌《画旨》)
5.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6.我国自古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请结合材料中的山水画理论,从“三远理论”“体验思维”“意象经营”中任意选择两个角度,鉴赏《桂枝香·金陵怀古》。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