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
沿江小学黄玉萍
一、目标:
1、抓住关键词体会出景物的特点,品味语言的精确
2、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5自然段。
二、教学准备:
课件、课前检查学生预习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绮丽、壮观,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触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学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学生说关于叶圣陶的资料。)后【课件:叶圣陶】。这篇课文就是叶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看,课题中这个“记”字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就是一篇游记。学习游记类的课文我们一定要注意作者的写作顺序。
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 (游览顺序)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文中作者都游览双龙洞都经过了哪些地方?请用铅笔圈起来。试着填一填。【课件:路线指示图】生默读,思考,指名填,追问:怎样到的?
课文是这样告诉我们的【课件:隐含地点的句子】
(没有画全的同学画下来。)
小结:同学们,一条线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就是这样且走且看,每走到一处景物,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一边游览,一边描述,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移步换景。用这样的方法来写,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楚,咱们读起来,也好像跟随着作者进行了一番游览,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就可以用这种写作方法。
课文第一自然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浏览时间、人物、景点。)
2-3自然段
作者在去双龙洞的路上,欣赏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哪些特点?读2-3自然段,、划划、想想。
映山红:满,精神(多、旺盛)
从“满”体会到映山红的多;“精神”正确应读(jīng shen),在这里的意思是?(有活力、生机勃勃)与“雷锋精神永放光芒”中的“精神”相比较,后句的“精神”是人物品质。指导学生读出映山红的特点。
油桐:很不少(多)趁势指导朗读。
沙土:粉红(颜特别、别处没见过)
师:粉红的山,各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你能说说什么是“明艳”吗? (“明艳”,指彩明亮鲜艳。因为有“粉红的山,各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课件:图片】指导朗读,读出这样一片明艳的景。
还有什么景物?【课件】(出示: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有什么发现?(用了四个“时而”,说明溪流是在不停地变化的。)
写溪流的变化时,仔细看看又有什么发现?(用到了两组反义词:“宽—窄”和“缓—急”。“宽”和“窄”是写溪流的形状变化,“缓”和“急”是写溪流速度的变化。)
是啊,小溪的声音非常好听。听,它在随着溪流的变化“时时变换调子”。你能读出这样一条唱着歌的溪流吗?(指导朗读)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用几个“时而”和两组反义词把你听到的小溪的声音描述一下呢?【课件
出示: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它时而(),时而(),时而(),时而()。】生思考,回答:高——低,长——短。大——小,远——近。重——轻,快——慢。洪亮——清脆,单纯——杂乱。
同学们看看,听听,多像一首乐曲,一首溪流的欢歌,谁再读读,能读出溪流变换的调子?
小结:同学们,这真是看山山有,听水水有声呀。作者向我们展现了沿途景的美丽,那么位于其中的双龙洞,自然更加值得一游。
第5自然段
1、你觉得在游览双龙洞的过程当中,最惊险的是哪一处?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2、好,现在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您觉得孔隙有什么样的特点? 从哪些关键词句让你感受到的?(学生读划)
交流如下。按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课件:船小】
师: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艘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记金华双龙洞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小船一直小到只能两个人并排仰卧。而且还没办法再容第三个人。)
师:怎样小的小船呢? 用朗读读出船的小。
小结:同学们,作者就是在写船小,通过写船小,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孔隙的——窄小。
【船的进出方式】
师:嗯,同学们,这一部分告诉我们什么啦?在向我们介绍什么呢? (船的进出方式)生交流
它在向我们介绍,船就随着工人随便走动。
它是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小船是怎样进出的。
小船的两头系着绳子,里外各有一个工人,里面的工人拉这个绳子,往里面拉,小船就进去,外面的工人拉那个绳子,往外面拉,小船就出来了。
引导:依靠什么方式进出?一个字——“拉”
同学们,有个问题,为什么不划着进去呢? (像这么窄小的地方,你根本没有人能放桨,就是划桨。还有,你得躺着,稍微起来一点点,鼻子呀、额头呀,就会碰破,你怎么可能站起来划桨呢? 人必须仰卧在小船里,这说明洞的顶非常矮,如果还能划桨的话,为什么还要仰卧在小船里呢? )
师:好, 同学们真会思考。作者通过描写船的进出方式再一次告诉我们孔隙是多么的窄小。同学们,只有采用这样特殊的方式,小船才能在窄小的孔隙中安全进出。
【乘船方式】
如果说船的进出方式比较特殊的话,这里的什么方式也很特殊?(乘船方式)生交流,我觉得第一个是仰卧,我就仿佛感觉到自己正仰卧在那小小的船里面。第二个是“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我就仿佛感觉到背部,全身几乎都贴到了船的底下。
师: “贴着船底”这个“贴”,什么是贴?(紧紧靠着,紧得不能再紧)看看课文,是怎么贴的,谁能读读。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部,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是追问:你是怎么“贴”的?
是啊,“没有一处不贴着”,为什么要贴?换成靠行不行?(因为石头就像人一样压了过来,说明这个孔隙很窄,所以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贴着船底了。低得不能再低,确保身体不受到伤害,顺利通过窄小的孔隙。)
这样独特的乘船方式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孔隙的窄小
【感受】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挤压”,因为船非常小,跟那些钟乳石,和石笋压在一起,所以,就挤压在一起,距离很小,心里紧张、恐惧。
生: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像,都朝我挤压过来。从“挤压”感受孔隙小、低、窄,心里紧张、丝丝恐惧;“稍微”距离近,几乎紧贴在一起,行进惊险;“准会”一定会,真实可信,心里高度紧张。
比较:去掉“稍微”,“准会”换“可能”在表达效果上好不好,为什么?(作者用这些词语准确的写出自己在通过孔隙的真实感受,体会到孔隙的小)这两句写的就是作者乘船的——感受
师:正因为文章有了叶老先生的这些真实感受,我们读起来才能被他所吸引。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要想写出吸引读者的好文章就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回顾这一自然段,作者是通过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孔隙的窄小的呢?(学生概括)。作者没有直接写出孔隙的特点,而是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描写来衬托出孔隙窄小的特点,这样的写法叫反衬。反衬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描写的主题形象更加突出、鲜明。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孔隙的窄小与惊险,那么,下节课让我们将了解双龙洞外洞内洞的奇观。
作业:《补充习题》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