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单元  课题 4记金华的双龙洞  2 教时 总第  个教案
课型:新授课                                          紫薇 小学  陈卫娟  设计                 
教学
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 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
重点
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
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
准备
学情
分析
先学提纲、PPT、小黑板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想象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他们有想象的能力和基础,再通过图片和录像都可能调动其他学生的想象力。写法的学习要在深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体会到把一种事物的特点写进去的写作方法,并能仿写。
教 学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杜鹃  油桐  臀部  石笋
2.上节课,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赴双龙洞粗略地游览了一番,谁还记得游览的路线吗?(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一路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片明艳的景。而小溪也似乎读懂了大家愉快的心情,一路上欢畅着、跳跃着,将我们引到了双龙洞口。于是,接下来的路程就显得更加有神秘感,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再一次走进双龙洞,欣赏他奇异的景观,品味他独具特的魅力。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
过渡: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吧!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2.自学提示1: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的山独具特,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3.自主阅读: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4.展示交流: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2)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的,也有红紫和白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带有黄红斑点和条纹。
(3)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的山上,开满了红的、紫的、白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5.提示任务2: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6.自主阅读。
7.展示交流: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8.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二)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 提示任务3: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同桌学习并交流概括。
2. 自主阅读: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 展示交流:
(1)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2)洞口外的景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4)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4.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三)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提示任务4: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2.自主阅读。
  3. 展示交流:
(1)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2)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3)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4.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5.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尝试背诵。
(四)了解内洞特点
1. 提示任务: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和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自主阅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六七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3.交流展示:
记金华双龙洞(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各异”颜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三、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2.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3.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四、检测完善
完成《补充习题》三。
五、板书设计
4、记金华的双龙洞
 山路────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高、大、宽﹚ ﹙低、矮、窄、小﹚ ﹙黑、美、大﹚
六、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