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篇)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3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加合作沟通的意识,体验胜利的喜悦。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根底上把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乘法的挨次与其次局部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依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动身,让他们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表达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索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日这节课我们连续来讨论两位数乘两位数。(提醒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根底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索,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实际上算的是几本书的价格?(10本)那要计算一共花多少钱,还要怎么做呢?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忙理解。
24×2=48 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局部呢?
课件演示帮忙学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书少算了几元?(4元)要计算一共付多少钱,还要怎样做?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局部,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局部?
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忆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相互说一说。
学生沟通。
把没学过的学问转变成以前学习过的学问,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根底上口算实际得数,培育学生的估算力量和
口算力量,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争论竖式。
展现学生消失的几种竖式,全班沟通、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
三年级数学教案学生争论优化竖式。(重点争论“+”和“0”的去存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争论沟通中不断完善,形成最终的笔算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把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打算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终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
忙学生把握算法。】
请同位相互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状况;目的二是为后面比照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忙学生回忆本节课的重点学问。】
(3)比拟优化方法
请学生比照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稳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 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把握状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