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能力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培养模式探究[1]
摘要: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当代高等教育建设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英专学生而言,议论文写作是反映学生思辨能力的直观呈现。本文立足于英专写作课堂的教学实践,设计教学实验并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从提高英专学生思辨能力的角度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使得“思辨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加具体、教学效果更显著。
关键词:思辨能力;英语专业;写作教学
一、引言
自20 世纪50年代以来,一场关于思辨能力的教育运动在美国拉开了序幕。爱德华·格拉泽(Edward Glaser)率先提出了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这一术语,他认为思辨能力应该涵盖:周全的思考态度、逻辑探究与论证的学问以及运用上述方法的技巧[1]。在此基础上,罗伯特·恩尼斯(Ennis. R)于1987年进一步将思辨能力界定为“对于所信之言、所做之事做出的合理的反思性思考”[2]。1990年,彼特·法乔恩(Peter Facione)在其专著中强调思辨能力是“有目的的、自我调控的判断,它建立在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等因素的阐释、分析、
评价、推论与解释之上”[3]。在理论蓬勃发展的势头下,美国教育界开始注重大学培养模式中的思辨能力建设,并将其纳入到相关教育决策报告中。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发展。
国内思辨能力的研究情况则稍显滞后。我国外语界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开始于黄源生对“思辨缺席症”的探讨。随后,文秋芳及其团队开始围绕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本土化理论构建开展研究。她认为思辨能力是“依据标准,对事物或看法做出有目的、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4]。近10年来,国内教育界逐步认识到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并开始注重思辨技能训练,如将思辨能力与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结合、提倡“思辨性阅读”、开展同伴互评思辨效应研究等等。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思辨能力在英语写作中的培养探究路径还有较大的开发空间。本文将英专专四议论文写作与思辨能力的培养相融合,以期对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模式提供借鉴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写作,作为英专学习最重要的输出模式之一,是衡量学生对语言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准。然而英专基础年级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板块是最困难的部分,令他们倍感困扰的并非词汇与语法表述,而是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发现自己不到新的观点、论证不够深入、主题不太清晰等情况;因此弥补这种“思辨能力缺失”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通过写作课堂训练,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2)经过思辨能力训练之后,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否有明显提高?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某大学本科英专二年级4个班级的学生,每个班级人数约为35人,总人数140人。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任务驱动法(Task-based Teaching Mode)来提升学生写作前的思路构建能力。同时,在教学模式中,结合混合式教学(Blending Teaching)与网络式教学(E-learning)为学生打好坚实的框架,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所提供的便利——批
改网来把传统学习方式与网络式学习相融合,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功能。
(四)实验实施
(1)实验原始数据统计
以第一周写作课堂作为模拟写作测试,设定35分钟课堂时间为作文作答时间,精选一篇专四议论文为考试题目。时间截至,统一收齐学生的作文答题纸。由两位老师分别阅卷批改打分,取二位老师的分数平均分作为学生作答的总成绩,并统计与归纳学生写作中思维出现的问题。这一数据作为原始数据。
(2)具体实践教学
第二至第九周课堂。每周课堂抛出一篇专四议论文的议题,给学生3到5分钟时间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发言表明立场,并发表对议题的看法,给出两到三条支撑观点。教师以板书的形式汇总呈现正方与反方立场中不同的支撑观点,激励学生吸收与自身相反的观点作为参照补充。在分享完班级学生观点之后,教师以PPT的形式呈现正反立场的两篇范文,鼓励学生学习范文推论的思路。
每周的课后作业为一篇议论文,以批改网的形式发布与提交,持续8周。在机器批改与打分的首轮基础上,教师再次对班级作文进行第二轮批改,挑选出最佳范文5篇,提炼出最佳正反观点10条,在下周课堂上循环讲解。同时,对学生每周作业中暴露出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及时纠正与反馈。
(3)实验后期数据统计
以第十周的写作课堂为末轮模拟考试,作答时间35分钟,题目依旧为一篇专四论文模拟题。教师进行批阅,统计学生对观点的表述与论点的发展。这一数据为对比数据。
(五)数据分析
    第一轮专四模拟作文题目批改设置满分为25分,由两位老师阅卷评分,并取两位老师的平均分。评分依据主要参考文秋芳与刘润清老师[5]所拟定的英语议论文评价标准,分为五个档。第五档(很好),分值为21-25分;第四档(好),分值为16-20分;第三档(适当),分值为11-15分;第二档(较差),分值为6-10分;第一档为(差),分值为0-5分。首轮分数数据分布如下图:
图一:首轮测试学生得分档次柱状分布图
        图二:首轮测试学生档次占比百分图
基于图一与图二的直观呈现,本研究发现样本中48%的学生集中于第三档,其得分在11分至15分之间,该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处于中等地位。倘若将第三档视作中间值,第一档与第二档视为差与较差的水平,那么抽样当中的55名学生(总占比39%)议论文写作水平令人堪忧。反过来看,中等水平之上的第四档与第五档学生人数综合为18,占比13%。由此可见,样本中的学生写作水平亟待提升。
在此数据基础上,本研究对学生在思辨能力板块上的薄弱之处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问题汇总如下:
议论文写作思辨板块失分问题汇总
问题数量
立场不鲜明
模棱两可
3
论点不明确
论点不符合题意
15
分论点未围绕中心论点开展
27
论据不充分
论据无事实依据
29
论据与中心论点无关或相悖
15
论据不新颖
37
论证无力
未运用论证方法
18
论证方法单一
60
图三: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板块上的问题统计
观察上图可得知,学生在论证与论据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论证方法单一。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最常用的论证方法为举例法,将老生常谈的东西反复举例,陷入到了陈词滥调当中。其它的论证方法,如比较与对照法、因果分析法、分类法、定义法,学生较少使用;就论据而言,学生在初次当堂测验中,容易犯的问题包括:论据与中心论点无关或相悖、论据无事实依据、论据不新颖。基于这些问题,对学生具有针对性地进行为期八周的专项训练后,学生的得分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四:末轮测试学生得分档次柱状分布图      图五:末轮测试学生档次占比百分图
三、结果分析
图六:两轮测试学生档次得分分布对比图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通过两轮数据对比,本研究发现经过思辨能力训练后,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经过两轮测试后第一档(差)与第二档(较差)的学生人数大幅减少,第四档(好)与第五档(很好)的学生人数有着稳健提升。尽管针对议论文写作的专向思辨训练的实验周期(八周)略微较短,但是数据证实思辨训练与议论文写作质量呈正相关的发展趋势。
四、结语
    本文探究了英专写作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以思辨能力的培养为依托,强化了议论文写作的专项训练。本研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写作课堂的教学效率。由此,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写作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Edward M.Glaser.An Expe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M].New York:Advanced School of Education at 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41.
2.Ennis,R.1987.A taxonomy of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and abilities[A].In J.B.Baron&R.S.Sternberg (eds.).Teaching Thinking Skills:Theory and Practice[C].New York:W.H.Freeman,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