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结合,人文合一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诗歌教学
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  马锦镜
诗歌学习是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诗歌教学将会迎来新的契机,但同时也要求一个与之相应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体系。笔者认为,根据诗歌的内在特点和学习的规律,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高中诗歌教学可以采用“史诗结合,人文合一”方式,全面实现新课标中诗歌学习的要求和目标。
一.诗歌的地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一到必修五,每一册都有一个诗歌单元,其中:必修一第一单元,共选现代新诗4首——《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必修二第二单元,共选古诗7首——《诗经二首》(《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古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必修三第二单元,共选唐诗7首——《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登高》《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
其三)》)《琵琶行并序》《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必修四第二单元,共选宋词8首——《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必修五第二单元,共选辞赋2篇——《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教材把这两篇选入古代抒情散文单元,这没有错,但笔者认为,它们与诗歌更为接近)。另外,必修五第三单元入选的三篇文章《咬文嚼字》《说“木叶”》《中国的诗》,笔者则把它们当作对高中诗歌学习的一个全面的总结与指导。
纵看横观,只有诗歌能在教材中有如此的数量,得到如此的重视。作为诗的国度,这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教材没选编外国诗歌)!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部分,更作为高考必考的内容,诗歌得到了教材编者与高中语文教师们的高度得视。但是,诗歌所具有的陶冶情操、怡悦性情、诗化生活、美化心灵、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与传统的作用,却往往被教师们所忽略。
二.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拿到理想的分数,许多课堂将情浓意满、爱真恨切、花香树绿、鸟鸣鱼唱、刀光剑影、血流泪飞的诗歌教学变得形如鸡肋、味同嚼蜡。笔者把现今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总结为“五重五轻”:
1.重于主题说教,轻于情景熏陶。
2.重于章法结构,轻于情感意蕴。
3.重于手法学习,轻于内容感悟。
4.重于诗歌本身,轻于人物内心。
5.重于单打独斗,轻于联系史实感悟。
这些教学特点,是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缩影,是趣味语文、趣味诗歌的杀手。自古至今,中国文化传统里的“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功能,从来没有消减过,即使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还被爱诗的青年学生们赋予新的生命力与活力,许多青年诗人诸如顾城、海子、西川、舒婷、席幕蓉等,用他们的诗歌影响着许许多的青年、学生。而新世纪以来,鲜有人再
爱诗、读诗、写诗,这很难说与高中的如此的诗歌教学没有关系。语文出版社社长,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认为“语文教育已经支离破碎,而且碎了一地”, 笔者认为,诗歌教学那更是“支离破碎”的重地。造成如此现状,原因有四:
1.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难以允许个性化解读,所有的参考答案被教师们分析、归纳为固定的理解思维与答题模式并用之指导学生的诗歌学习与思考;
2.高中课程安排下,语文学习的时间一再被压减,不仅没有专门的阅读课,连课外的时间也基本被数理化占据,文学阅读成了空谈;
3.经济与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形势下,教师与学生品诗诵文的时间与闲情逸致完全交给了手机、电脑、电视、、微博与淘宝;
4.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难分轻重,不知取舍,为赶教学进度而无法让学生慢慢品读、扩展阅读、比较析读。
原因不一而足,这些肢解结构、淡化熏陶、重于说教、重于章法的弊病,忽略了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的内在特点,违背了诗歌教学与认知(感悟)的规律,抹杀了诗歌的趣味,导致了
诗歌教之枯燥、学之无味。
三.“史诗结全,人文合一”的背景与意义
2001年,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启动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后简称“新课标”)。“新课标”说:“……语文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同时,通过语文教学,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文化素养。……”
这些要求与目标,在一些教师的实际操作中,则演变为“培养学生课文的阅读能力和应试作文的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掌握高考必考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力,提高学生熟记考试常考字音字形的水平。”而什么热爱祖国文字、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养,则难以进入这些教师的法眼和教学内容中。
为了实现“新课标”的目标和改变令人忧虑的现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培训手册》中如是说:“这套教科书……力图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正确处理五个方面的关系:……接受
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关系,学科的独立性与关联性的关系……”“教科书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包括了语文学科与跨学科内容的综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内容的综合……力求让学生体验多种学习过程,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各显神通,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但遗憾的是,许多的语文教师们看到只有“接受性学习”而没有“自主、合作、探究”,只有“语文科”而没有“跨学科”,只有“课内学习”而没有“课外学习”。
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更在语文教学的弊端百出的现实背景下,根据诗歌的内在特点与认知规律,“史诗结合,人文合一”是高中诗歌教学与学习的不二选择——“史”就是历史,包括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文化、科学、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的发展、演变过程;“人”就是作者自己,包括作者的家庭出身、童年时光、学习历程、爱情婚姻、仕宦生涯等等所有的经历遭遇、爱恨情仇、沉浮散聚等。“史诗结合,人文合一”的教学方式,有六重意义:
(一)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地位,让学生更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正如,了解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及诗歌的发展,熟读了的生平事迹,就能更好理解《沁园春·长
沙》作为一首“新诗”的特别地位以及其所表达出的强烈的“天下为已任”的情怀;再比如,了解了三国纷争的历史,了解了曹操的经历与抱负,就可以更好地明白“建安风骨” 的精神与影响,就能更准确地理解《短歌行》里的“壮志难酬,求贤若渴”的悲壮。
(二)它可以营造最真切与最强烈的诗景,最大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无论是多媒体投映影视片段或图片、文字,还是教师娓娓道来,当历史的情景被展示,当个人的命运遭遇被学生的情感吸收,学生在对历史事件思考时,在被诗人所作所为感动时,这首诗的写作因缘、诗人写诗时的心境、诗歌营造的氛围意境、诗歌所想抒发的情感,无需教师多讲,他们早已了然于胸了。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三)它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地、更形象地了解与学习诗歌的知识。诗歌是需要了解、理解、掌握、积累一些基本的知识的。如果能让学生去读一读一些诗坛的奇谈趣闻、文人轶事,如《诗海拾趣》《对联故事拾趣》《唐诗的故事》《唐宋名家诗词故事》等,让他们在阅读故事中了解诗人们写诗的缘由、想法、技巧、知识,这可是比教师们在课堂上单纯地为讲知识而讲知识有趣多了,有效多了。
(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他们的阅读数量,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无论是投
映文字、图片、影视片段,还是教师讲述,课堂上能展示的历史事件或诗人故事是很少很少的,但是,展示之后,学生的思想、情感、关注就会被吸引进来,为了更多的了解甚至研究——老师需要适时及时的指示或暗示——学生一定会去阅读相关的资料或书籍,哪怕上网搜索来阅读,随着阅读数量的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水平一定会大幅增强与提升。
(五)它可以培养学生更广阔的视野与思维,培养他们更深入的钻研与探究精神。把诗放到历史中阅读,把读诗与读(诗)人结合起来,这样由读诗扩展为读史,由品诗提升为品人,如:把《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放回到北宋南宋之交的那段复杂而又屈辱的历史中去读,把它们与辛弃疾的壮志抱负、戎马生涯、上阵杀敌、只身闯敌营结合起来读,学生必定能更深刻地去审视这段历史,去理解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甚至会联想起岳飞、陆游并进行比较。这种审视、联想与比较,那就是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与文化思维,也更是一种可贵的钻研与探究精神。
(六)它可以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无论把当代的学生定义为什么独二代、新三代,抑或带偏见的官二代、富二代,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代高中生缺少生活的历练与磨难,缺少阅读的积累与熏陶,他们的精神
世界、人文素养严重缺乏成长的养分。所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加他们的阅读数量,增强他们对历史、社会的认识,丰富他们对别人特别这些伟大诗人的生平经历、精神品质、道德情怀的了解及感悟,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甚至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更积极、更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实施措施
诗歌学习,不是一个能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语文老师们结合历史,结合诗人生平,潜移默化,口熏神陶,悉心指导,耐心传授,学生才能进入诗的意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从而感受诗的味、诗的调、诗的情、诗的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老师们可以做这样几点:
1.多讲故事,少讲技巧。无论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还是秘传的轶事趣闻,只要能与诗歌相关,能给诗歌创设背景与氛围,吸引学生的关注与兴趣,总比单纯地去介绍诗歌的地位、贡献、影响、风格、后人的评价等,更能提高学生的品读兴趣与理解。
2.影视展播,情景熏陶。播放一段与诗歌或诗人有关的历史影视片段,甚至就是根据诗人生平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感受诗人当时当地的心境与情感,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诗歌的情景中。
3.积累资料,指导阅读。我们平时要有意地、有心地搜集、积累、记录甚至阅读观看与诗歌或诗人有关的图书、资料、影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提示、告诉学生去读些什么书,查询些什么资料,抑或观看哪些影视作品,否则,学生就无从阅读,无从拓展。
4.交流合作,课前演讲。学生的时间与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诗歌资料进行合作搜集,课后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搜集,并进行整合;然后在课前(小组代表)到讲台展示或演讲,这样既是一种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一次思想交流、知识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