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
篇一:独坐敬亭山写作背景
《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分析《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尝尽世态炎凉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42岁的李白正在浙江著名风景区“江阴道”上游览,忽得到一个消息——唐玄宗李隆基要召见他。对于朝见皇帝以博取赏识这件事,李白如久旱望甘霖般地盼了十几年,现在终于如愿,那份高兴劲就不用提了。他想,平生的宏伟志愿,这回总算可以实现了,他准备到朝庭去大展一番治国平天下的经纶~
初到长安,一切都使李白受到鼓舞。唐玄宗对他也十分优待。第一次见面时,皇帝和李白同座在一张“七宝御床”上,
1
请李白吃“御食”,且“御手调羹”。在封建时代,这是最高待遇,甚至连一些多年重臣都没享受过。此后玄宗又多次请李白进宫,让他即席作诗。李白每次都不假思索,龙飞凤舞,一挥而就,写出来的诗篇气魄宏伟,瑰丽多姿。玄宗十分叹服,不久就让他当个了翰林供奉,专门在宫廷里作诗作文。这个职务没有什么实权,论地位却是不低的。
京城长安,可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那里住着许多文学人士。李白在这些人当中也遇到过一些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的人。比如我们以后将要接触的另一诗人贺知章。
但是,李白春风得意的生活只是暂时的、表面的。首先是唐玄宗并没有真把他当作“谢东山”之类的栋梁之才。在皇帝心目中,李白只是一个为他生活添趣助兴的文人墨客。他只是在玩乐场合需要一些新鲜词章时,才想到李白。至于国家大政问题,李白压根沾不到边。说穿了,皇帝只是把李白当一名帮闲文人来对待。这种情况,李白自己很快也有所感觉,这当然令他深感失望。再有,当时朝廷里的情况已相当糟,权贵们为谋取私利,勾心斗角,弄权作奸。现在来了个行止高洁、性格狂放的李白,大家当然看不顺眼。纷纷到玄宗那讲李白坏话。其中讲得最多的是高力士和杨贵妃。高力士虽只是个太监,可他善溜须拍马,又深得玄
宗信任,他就作威作福起来。许多官员为了升迁、甚至保官,都要去拍他马屁。生性耿直的李白当然看不惯高力士了,一次当着皇帝的面,
2
李白借着酒劲,硬要高力士为其脱鞋子。高力士那受过如此“待遇”,可皇帝在旁,他又不敢拒绝,只好百般不愿地为李白脱了。可从此高力士对李白怀恨在心,想伺机报复。一次,皇帝让李白作诗赞美爱妃杨贵妃。李白写了三首《清平调词》。杨贵妃开始对这三词很是满意,而高力士却说李白表面是夸杨贵妃美丽,其实是在诅咒杨贵妃,说在词中李白把杨贵妃比作被汉
成帝废黜的赵飞燕了。于是杨贵妃也开始恨起李白来,经常在皇帝面前说李白坏话,皇帝也就慢慢对李白冷漠了。在这种情况下,李白也很知趣,知道朝廷不是他所呆地方,于是主动向皇帝提出离去。玄宗也不挽留,送了些钱,说了几句鼓励的话,让他走了。李白第一次从政,经过短短的三年,就这样结束了,从此开始了第二次漫游。这次漫游时间也很长,达十多年,走的地方也很广。不过有一点与上次不同的是他的交友情况。他原来的一些朋友,看到他从朝廷被变相地赶了出来,马上对就对他换了一副面孔。有时候他去敲那人的前门,不
但不开,反而连后门都关上了。对于这些势利小人,李白看清了他们的丑恶面貌,很是愤慨。
篇二:独坐敬亭山写作背景
《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分析
42岁的李白正在浙江著名风景区“江阴道”上游览,忽得到一个消息——唐玄宗李隆基要召见他。他想,平生的宏伟志
3
愿,这回总算可以实现了,他准备到朝庭去大展一番治国平天下的.cSPengbo.CoM 蓬 勃范 文网: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经纶~
初到长安,一切都使李白受到鼓舞。唐玄宗对他也十分优待。 但是,李白春风得意的生活只是暂时的、表面的。首先是唐玄宗并没有真把他当作栋梁之才。在皇帝心目中,李白只是一个为他生活添趣助兴的文人墨客。他只是在玩乐场合需要一些新鲜词章时,才想到李白。至
于国家大政问题,李白压根沾不到边。说穿了,皇帝只是把李白当一名帮闲文人来对待。这种情况,李白自己很快也有所感觉,这当然令他深感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李白也很知趣,知道朝廷不是他所呆地方,于是主动向皇帝提出离去。玄宗也不挽留,送了些钱,说了几句鼓励的话,让他走了。
李白第一次从政,经过短短的三年,就这样结束了,从此开始了第二次漫游。这次漫游时间也很长,达十多年,走的地方也很广。不过有一点与上次不同的是他的交友情况。他原来的一些朋友,看到他从朝廷被变相地赶了出来,马上对就对他换了一副面孔。有时候他去敲那人的前门,不但不开,反而连后门都关上了。对于这些势利小人,李白看清了他们的丑恶面貌,很是愤慨。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尝
4
尽世态炎凉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篇三:最新西师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积累与运用(四)》《独坐敬亭山》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753年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753年,而是作于761年的可能性更大。因为:
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
5
然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如果这首诗写于753年,这正是李白初次来宣城的时间,那时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诗名如日中天,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而是应其从弟、在宣城为官的长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结果。这有李白在《寄从弟李昭》一诗为证:“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受到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对酒酣高楼,散发弄扁舟,“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经常与诗朋文友“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他用如花妙笔将宣城描绘为:“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他豪情勃发,心中激荡着“但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
明月”的冲动,他沉醉在“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的兴奋之中。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盖起了住房,接来了子女共住以享天伦之乐。有诗为证:“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寂和“众鸟高飞尽”的伤感呢,此外,从这首诗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对敬亭山达到了相看不厌的程度,应是看了多次,而不会是初次相看,所谓“不厌其烦”、“好书不厌百回看”便是这个道理。由此推测,
6
李白这首诗不太可能是753年初次来宣城时所作,而应是在多次登临敬亭山后所发出的感慨。
清平调 李白公元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