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我校诞生于红土高原,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管、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史可追溯到1925年私立东陆大学工科。建国初期,为开发云南丰富的矿产资源,满足“培养矿冶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的需要,1954年9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成立昆明工学院,先后隶属高等教育部、冶金工业部、中国有金属工业总公司、云南省,1995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1998年9月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1974年9月,“为适应建设云南地方工业的需要,满足各民族对各类技术人员的需求”,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云南工学院,1994年9月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昆明分院、云南省化工专科学校、电子科技大学昆明分部合并组建成云南工业大学。1999年10月,经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并报教育部批准,两校合并为昆明理工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建校历史较长、办学层次和类别较为齐全的重点大学。
我校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及重视。1954年,秦基伟将军出席了我校成立大会。周恩来、朱德、阿沛·阿旺晋美,以及、、、曾庆红等党和国家
领导人先后接见过我校学生及毕业生。1994年,副总理为我校建校40周年题词:“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并于1995年视察我校。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为我校题词:“团结、勤奋、求实、创新”。进入新世纪,陈至立、宋健、许嘉璐、徐匡迪、王淀佐等主要领导为我校50周年校庆题词或发来贺信,教育部周济、赵沁平、吴启迪、陈小娅以及中国有金属行业协会、云南省等领导同志先后多次到校视察和指导工作。
经过51年的建设,我校已形成以地质、采矿、矿物加工、有冶金、有金属新材料制备与加工为主体,具有特和优势的“大有”学科专业体系。其中,有真空冶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深部矿、矿床数学经济模型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现有18个学院、1个研究生院、2个教学部,设置了60个本科专业。有4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6个硕士点,18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1个MBA授权点;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的重点学科,8个云南省重点建设专业,6门省级精品课程;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示范实验室、2个省部级检测站、2个省级产学研联合开发中心,有1所甲级资质的设计研究院、1所甲级资质的环评所。2000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项;新增科研项目1754项,其中纵向688项,横向1066项,科研合同经费达6.26亿
元;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戴永年院士获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3项,已获授权专利100项;出版论著314部;发表论文6644篇,其中被SCIE收录104篇、EI收录121篇、ISTP收录98篇。主办有《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及社会科学版)两种公开刊物,其中自然科学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于2005年起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我校现有教职工3232人,师资1574名,教授236人,副教授540人,具有博士学位137人,硕士学位78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86人;有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6人,国家级、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10人,已形成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我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032人,专科生298人,各类研究生3124人,留学生9人。成都军区在我校设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现有378名国防生在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几十年来,为国家冶金及有金属行业、区域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10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涌现出一大批社会公认的杰出人才,其中有共和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和徐祖耀、张国成、殷之文、戴永年等5位院士,一大批省部级、厅局级领导,以及中铝集团、攀钢集团、南京钢铁集团、
云天化集团、云锡集团、云南铜业集团、云南冶金集团、昆钢集团、中烟云南公司、云南烟草公司等大型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为代表的知名专家、领导、企业家,更多的毕业生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和技术骨干。毕业生敬业、团结、勤奋、实干,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
我校分为莲华、新迎、白龙三个校区,共占地1773.94亩。固定资产总值8.31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3亿元。有三个图书馆以及各学院资料室,藏书221.83万册,中外文期刊3300多种,电子图书15.89万册,是全国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西南地区有金属专业文献信息中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资源保障系统CALIS成员馆,建立了ILAS图书自动化大型网络化系统。校园网从1995年被列入全国100所建设高校之一,迄今已完成了两期建设任务,并在云南省高校中率先投入使用,现已覆盖全校教学、科研、管理、实验大楼,实现了网上招生、教学、办公及各类业务的网络化管理和服务。
我校与20多个国家的近70所高校和国际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发起并参加了由中国和5个东南亚国家的11所大学组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学术与研究联合体,是该联合体四个重点领域之一——《中小企业发展》领域的牵头院校;为缅甸国家工业培训中心举办机
电工程方向专业培训;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为中国和东南亚5国政府官员举办国家改革管理培训;是十年期“中日据点大学城市环境合作项目”13所中国大学之一;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和南昆士兰大学合作办学;与瑞典布莱金厄理工学院开展教师交换和学生交流项目;与法国巴黎高等工业大学等三所高校合作培养博士等。同时,还与国内的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等100多个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实质性的校地、校际、校企合作项目,促进了教学、科研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校各方面工作成绩突出,捷报频传,荣获了“云南省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集体”、“云南省文明学校”等一批省部级以上奖励。特别是200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云南省文明单位”称号,这是对我校建设发展成就、服务贡献社会的最高褒奖。
第二部分 办学指导思想
昆明理工大学的发展史,是一部长期坚持立足和依托云南资源大省优势,紧密结合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艰苦奋斗史。积累了务实的办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炼了“明德任责、致知力行”的校训,熔铸了“根植红土、情系有、坚韧不拔、赤诚报国”的“红土精神”。在“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我校高举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办学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法办学;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积极培养复合型、研究型人才;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立足云南、融入云南、辐射全国、面向东盟、走向世界,切实为“工业强省”、“西部大开发”和“科教兴国”服务;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改革创新,励精图治,求实奋进,建设特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一、定位准确,发展规划科学并有效实施
根据社会需求,结合省情、校情,确定我校办学的类型、层次、人才培养、学科、服务面向和发展目标定位。
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继续教育,构建层次、结构合
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定位: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积极培养复合型、研究型人才。
学科定位: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云南、融入云南、辐射全国、面向东盟、走向世界,切实为“工业强省”、“西部大开发”和“科教兴国”服务。
发展目标定位:到2010年,把我校初步建设成为特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成为云南省和西部地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咨询中心(简称“三个基地,一个中心”)。
(一)定位符合实际
充分发挥地处西部资源大省和面向东南亚桥头堡优势,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紧密结合地方工业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需要,明确了办学目标定位和办学思路。始终坚持以有矿
冶为重点,培养适应全国有金属行业及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办学定位,形成了以“大有”为特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大有”优势学科在有行业、西部地区已具有突出的优势;以适应地方工业经济发展需求的水利电力、民族民居建筑、机械工程、交通运输、轻工化工、信息工程、资源再生及环境保护、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为企业和地方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注重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及转化,在地方、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科研规模及成果转化名列云南高校首位。
2000年,中共云南省委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绿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培育和壮大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电力和矿产五大支柱产业” 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要求;随后又相继提出了“工业强省”战略,明确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十大重点产业和30个工业园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省委、省政府要求我校“培养一流的高素质人才、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建设特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深化投融资体制和校内运行机制改革,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云南省工业强省战略实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我校紧紧围绕
云南省“三大目标”、“五大战略”、“五大支柱产业”、“十大重点产业”和“30个工业园区”建设,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弘扬“励精图治,求实奋进”的优良校风,形成了“德高业精、教书育人”的教风和“博学、勤奋、实践、创新”的学风,教书育人的效果获得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好评。“建设特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得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已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和精神动力。
(二)科学制订发展规划并有效实施
1、科学制订发展规划
“七五”以来,通过制订和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校得到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成绩斐然,跻身中国著名大学之列。
1999~2000年,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大讨论和“昆明理工大学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研究制订了《昆明理工大学十五建设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五”期间的办学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和十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基本形成主动适
应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和面向21世纪的具有特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创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的阶段目标。
2003年12月,校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特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总体发展思路,制订了一系列改革举措。2004年,结合第二轮本科教学自评自建工作,开展了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推进本科教学创优工作”为主题的大讨论。在此基础上,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特学科战略、呈贡新校区建设发展战略和投融资工程、科技创新工程、质量工程、办学资源要素配置工程、安居工程等,研究制订了《昆明理工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
2、发展规划有效实施
“十五”规划制订后,学校为确保发展规划的实施成效,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先后制订并实施了《十五教学工作暨建设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实施计划》、《师资队伍2001~2005年建设规划》、《2001~2010年校园规划》等配套规划;二是把“十五”建设目标分解成具体工作项目列入校党委和行政的学期工作计划加以落实;三是通过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题会、党委中心组学习等,定期分析、专题研究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条件
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明确和完善改革发展思路;四是学校先后召开了改革发展工作会、教代会暨工代会、外语教学工作会、计算机教学工作会、科技工作会、师资工作会、师德教风工作会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五是开展了“三讲”及“回头看”教育活动,校领导带头深入教学第一线,解决教学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六是通过实施“云岭先锋”工程,组织开展了“我为评建做贡献”、“帮困·助学·育人”、加强和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整顿教风学风等活动,教学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切实加强;七是对本科教学工作组织开展了两轮自评自建,进一步强化了人才质量观和素质教育观,“本科教学是学校的主体和基础”已深入人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