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作者简介:周宇鑫,
李白诗歌许渊冲译本赏析
周宇鑫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中国古诗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中不可逾越的高山,而李白的诗歌造诣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标志更为中外翻译家所青睐。在李白诗歌的英译中,许渊冲的译本关注度颇高。本文详细阐述了李白诗歌及其英译的发展,以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例,从不同角度对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进行剖析,并对其翻译实践进行尝试性的评价,旨在完善李白诗歌翻译,将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浪漫与美学推向世界文坛高峰。
关键词:李白 诗歌翻译 许渊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0-0091-02
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大胆而富于想象力,在中国以及世界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李白诗歌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就其英译而言,便有许多佳作。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全面回顾李白诗歌的英译历史发展。
一、李白诗歌及其英译的发展
(一)李白及其诗歌
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豪放洒脱、充满想象、词藻华丽,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李白的诗,既豪放又洒脱,而且充满浪漫情怀,被人们称为“诗仙”。
他的诗歌从形象、素材到文体以及艺术手法的选取,都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2]李白善于运用华丽的形象展现自己的个性,在诗中不加掩饰、毫不节制地表达情感。(二)李白诗歌英译的发展
18世纪的政治家、诗人Soame Jennyns 是李白诗歌的第一位翻译者,在他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李白诗歌翻译裹足不前,直到Sir John Francis Davis 开始着手李白的诗歌翻译工作,他在李白诗歌翻译的发展中起到很大作用。到19世纪初,R.K.Douglas 等译者都对李白诗歌英译作出了很大贡献,Douglas 尤其关注李白诗歌的语言特征,还提供了原诗的拼音版以便西方读者理解。19世纪末,传教士Joseph Edkins 发表文章《李白及其诗歌》,在对李白诗歌作出翻译的同时也对李白诗歌主旨和体裁作出分析。[3]
从20世纪开始,李白诗歌的翻译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开始形成了指导翻译的一定的准则,将李白诗歌的翻译分
成自由体和律诗两种形式。[4]
李白的诗风是Pound 是主张自由体的代表,也是富有争议的译者,尽管他不懂中文,他翻译的诗歌却得到西方社会高度认可。不同于Pound,H. A. Giles 和W .J. B. Fletcher 主张将李白诗歌翻译成律诗。Giles 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包含9首李白的英译诗歌,同年出版的《中国文学甄选》包含21首李白的英译诗歌。Fletch-er 发表的著名的《英译唐诗选》包含36首英译诗歌,次年出版的《英译唐诗选续集》中收录了16首李白的英译诗歌。与此同时,中国译者也开始尝试诗歌翻译,蔡延干发表英文译本的《唐诗英韵》中囊括了3首李白的英译诗歌。
20世纪的后半叶,许渊冲主张将李白诗歌翻译成律诗的形式,他认为保持诗歌原有的韵律是很重要的。在这一阶段,越来越多的中国译者加入到诗歌翻译中,他们在李
白诗歌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伟大贡献。[5]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日益增大,李白诗歌的翻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专门设立中国唐代学会,使越来越多的美国学者及译者重视李白诗歌,也促进了李白诗歌向世界文化遗产的转变。
二、许渊冲及其翻译风格
(一)许渊冲生平简述
许渊冲于1921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他的母亲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擅长美术,这使许渊冲充满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的追寻。1938年,许渊冲以很好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于外语系,1939年,他在读大一的时候,曾将林徽音的《别丢掉》翻译成英文并发表,这是他第一个作品;1944年,许渊冲考取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后到巴黎留学。
在巴黎,许渊冲参加了“星期五学会”,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之路。期间他努力学习法语,深入学习法国文学。1951年,他与吴冠中等人一同回国后,曾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1971年,他被调到洛阳外国语学院任教,完成了诗词的翻译[6],1978年,他独自翻译的《诗词四十二首》的英法格律体译本得以出版,1983年入北京大学,1991年退休。在退休前发表的法英中文作品高达二十余部,退休后发表法英中文著译40部,并提出中国文学翻译理论。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策略
鲁迅先生最先提出关于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理论,许渊冲把这个理论应用到翻译,尤其是诗歌的翻译中,形成了诗歌翻译的“三美”理论。
许渊冲认为,绘画讲究形式之美,音乐讲究音韵之美,文学讲究意象之美,文学的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要最大限度展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形美”包含译句的长度、数量、排列、韵律等方面。只表现了原诗意美,没有表达音美和形美的译作,尽管不能称作好的译诗,但还算得上是翻译得当的散文,假如译诗仅有形美而没有意美,就压根不能算是合格的翻译。意美为“三美”的第一要素,必须在每一种翻译理论中得以传达。意境美要求译者充分理解原文内容,在翻译过程中静心措辞,使译作的意境像原作一样震撼读者的内心。音律美要求译者精准把握原作的韵律与节拍,并在译作中尽可能还原原作的韵律和节拍。因为中英文存在差别,想
92
现代交际·2018年10期
音相同,和汉语中“丝”与“思”完美对应。由此可见许渊冲翻译技巧之高。此外,许渊冲将“泪始干”译作“no tears to shed”。许渊冲用“shed”搭配“tears”,没有违背英文语法的同时,又组合新颖、诗意浓郁。同时,“burned”和“ shed”的搭配也很传神,生动地刻画出蜡烛燃烧成灰、眼泪干枯的情境。
颈联把“晓镜但愁云鬓改”的“愁”译为“grieve”(愤怒),从表面看疑似欠佳。但通读全诗就会发现,这里的“愤怒”不但包含了悲痛之“愤”也写出了心情难以平复之“怒”,这两词相搭配,完美阐述出“愁”的对象。此译实属点睛之笔。
许渊冲将尾联中“青鸟殷勤为探看”译为“Would the blue birds oft fly to see her on the height!”, 在原诗的基础上增加“on the height”。这一短语不但可以表示抽象的高度,也可指代具体的高点,非常接近汉语中“登临”的意思。许渊冲的翻译做到了通篇的人称统一。从叙事学角度出发,原译采用的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叙述,令读者产生距离感;而改译中的第一、二人称以参与者的角度进行描述,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三)格式方面
和英语中的轻重音不同,汉语中不同调位的声调具有不同的音律特质和表意功效。同以许译《无题》为例。译文中选取[a:][ei][ai]等开口音作为韵脚。《无题》属于古体七言绝句,遵守格律诗规律,以“aaba”(第一、二、四行)韵式进行押韵。全篇的韵脚皆为阳韵,“an”与“ai”,声韵爽朗又错落有致。许译本虽然更改了英文诗惯用的韵式“abab cdcd”,但是全文流畅自然,充满着旋律感,重现原诗的神韵。
四、结语
通过对李白诗歌英译发展的研究,以及对许渊冲等人对李白诗歌的英译分析,我们发现在对古诗词进行翻译时,译者不仅要保留原文的意思,还要保持诗歌原有的韵律,尽可能贴近原文的风格和意境,这样才能很好地弥补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周蓉.李白诗歌英译历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05-106.
[2]黄晓林,张惠.李白诗歌语言艺术的夸张特[J].2010(3): 9-11.
[3]杨岳华.论李白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J].2008(4): 35-37.
[4]张冰.主体意识与时代精神的完美契合[D].山东大学,2011.
[5]秦寰明.中国文化的西传与李白诗——以英、美及法国为中心[J].中国学术,2013(2):5-7.
[6]魏家海.英伽登的层次理论与Burton Watson 英译中国古诗[J].中国翻译,2011(1):35-36.
[7]T i n g s h u H u.A C a s e S t u d y o f F o r m a l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J].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y, 2013(6)35-37.
责任编辑:孙瑶
要实现音韵的和谐,就需要使用韵律替换的办法。而要想实现形式美则需考虑多重因素。
三、不同角度欣赏许渊冲英译李白诗歌
(一)音韵方面
李白诗歌因为优美的语言和韵律深受人们喜爱。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将诗的意义翻译出来以外,诗的音韵和形式的美感也不容忽视。若是翻译的诗没有了音韵美,就会黯然失。不过尽管中英文存在着差异,翻译出的作品依然能够在音韵方式上与原诗达到对等。如下例:
床前明月光a , 疑是地上霜a 。 举头望明月b ,
低头思故乡a 。(李白《静夜思》) A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a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a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a (Quiet Night Though,许译)
在韵律方面上,以上四言诗的原诗应用了“aaba”形式的尾韵。可以看出,许渊冲为了重新表现出原诗的音韵美,将译文处理为英语格律诗的形式。
(二)词汇与短语方面
许渊冲的译本行文流畅、风格平实、简洁有力、清新自然。下面以许译李商隐《无题》为例分析许渊冲对词汇与短语的选择规律。
TO ONE UNNAMED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orm love-sick heart;
And candles but when burned up have no tears to shed.
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 mirrored hair turns grey;
At night you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
To the three fairy hills it is not a long way;Would the blue birds oft fly to see you on the hight.
首联中,许渊冲选择part 来表达“远离、分别”。在古诗词里,描写与家人、好友、爱人的分离是多见的主题。诗歌中dead 通常用来描写无生命的事物,这里许渊冲选取dead 一词,用拟人的修辞格使表达更生动。[7]许译本充分考虑目的语的特点,果断使用英语独有的语法构造和形式来表达原诗,合理地调整字词、改变句式,尽管在语汇上没能达到一一对应,但是文章流畅通顺,隽永传神,成功地展现了原诗微茫的意境。
在诗歌的翻译上,最难把握的通常是修辞技巧,特别是谐音、双关等同语言特征紧密关联的技巧。但是许渊冲翻译的颔联中,却成功地使原诗中的双关再现。他把“丝方尽”译为“spins silk from love sick heart”,使译文中不仅包含了原诗中的“丝(silk)”,又体现出了喻指的“思(love sick)”,而“silk”和“sick”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