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2、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热血教师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婚礼歌曲大全100首【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的影响和中国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新闻回顾 出示2019年4月21号南海演习的幻灯片,彰显我国的海上实力,然而近代我国却有海无防,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这节课我们就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中华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展示课题)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及幻灯片展示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展示材料: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艇24艘,总排水量72019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2)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 处心积虑的日本寻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2、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英雄人物。
炒鸡胗展示地图,配以说明,演示甲午战争的过程。(地图依次为丰岛、平壤、黄海大东沟、旅顺、威海卫) 学生讲述左宝贵的事迹。 展示邓世昌的简介及英雄事迹。
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材料,揭露日军罪行。出示威海卫战役的幻灯片,了解其结果。
教师讲述: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了。
结合材料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2)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
(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
(4)客观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要求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师讲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极大的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割台湾和设厂,意味着列强的侵略有了新的要求,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由此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
古代教育1、三国干涉还辽
教师讲述:《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在华利益,特别是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构成了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这说明了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条基本准则,就如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的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实质体现帝国主义(日俄)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
展示三国干涉还辽的示意图,使学生能准确掌握该知识点。
2、“瓜分”中国狂潮 关克
豹骨的功效与作用出示“时局图”。出示表格,使学生明确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3、“门户开放”政策
要求学生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以下问题:
时间:1899年
原因: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
了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四/拓展延伸: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