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self-discipline you are, how free you are.精品模板 助您成功!(页眉可删)
教师退休感言
教师退休感言1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你们好!
教师感言 今天我在这里,首先感谢昆明八中领导为我们的退休举办了这么隆重的欢送会,感谢同事们百忙之中来参加这个会,为此我非常感动。
“岁月如歌弹指过,光阴似水不再来。”今天我即将退休,将要离开我为之奋斗、为之感动、为之自豪的昆明八中,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说实在的,这段时间以来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甚至还有几分感伤和惆怅,心中更多的是怀着对学校全体同仁的依依不舍。
我从____年下乡当知青开始走向工作岗位已有三十九年了,三十多年的时光,三十多年的春去秋来,我一直在教育部门工作,曾担任过中学数学教师、班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学校图书馆理等工作,经历了几所学校的调动,然而,昆明八中是我工作生涯的最后一站也是我一生
中最最难忘的地方。记得20__年的3月15日是我最最难忘的一天,因为它是我到昆明八中本部报到的日子,从那一天开始,我亲眼目睹了在以李莉华校长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领导下的八中大家庭中的老少成员,上上下下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的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至今仿佛就在我的眼前,难以忘怀,在李校长的领导下,八中人真真切切的用行动实践着八中校歌歌词中的字字句句:“坚毅、求实、创新、奉献,艰苦奋斗、团结进取……。”正因为如此,这个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知名度是以日俱增,为此,我真的为自己最终能成为一名八中人而感到从未有过的自豪。在八中工作的时光里,同事们给了我很多很多,让我留下了许多难忘而美好的记忆……。
其中最为难忘的就有:为了配合学校完成晋升一级一等高完中学的`工作,我和我的同事们加班加点,不辞辛劳,带领学生将学校近80000多册图书资料信息一一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了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料信息库,完成了学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程,使学校图书馆迈向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为进一步完善学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八中与亲爱的领导和同事们工作奋斗的一幕幕,常常使我历历在目,永生难忘。即将退休,虽然我离开了学校,但是我心里将永远装着昆明八中,永远,永远……因为在这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大熔炉里,我经受了锻炼与考验,得到了理解、支持和帮助,得到了认同与
温暖,并使在我临近退休之前赶上了评职称的末班车。在这里,我感谢领导和同事们以往对我工作上的支持和帮助,我从内心里感激大家,是八中这所美丽的学校和八中的领导以及同事们对我长期以来的理解、包容和支持,才使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荣幸和自豪。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正是因为有你们我的工作和生活才更加精彩!
美丽的八中,您是我工作生涯中的最后也是最为骄傲的一站,美丽的八中,您使我有一种相遇恨晚,依依不舍的感觉。感谢您,我心中的福地――八中,感谢您们,我尊敬的领导和亲爱的同事们,再见吧,我的兄弟妹们,我会想念你们的!
衷心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衷心祝愿昆明八中越办越好!
谢谢大家!
昆明八中退休教师袁婉芬
教师退休感言2
光流彩溢,校庆花甲周年;浪涌波掀,心潮起伏难平。从沙坪坝上的陈家湾里,开辟草莱,校园伊始,德濡化雨春风,桃芳李茂;到缙云山下的大学城中,大展宏图,新开领域,泽被鸢飞鱼跃,凤起蛟腾。六十个春秋,踏越山穷水尽,路窄行艰;六十载岁月,迎来柳暗花明,海阔天宽。一年又一年,和国运同步,与时俱进;一代又一代,喜英才辈出,火继薪传!
我心如沸,本非古井。身虽闲退,热血犹存。从1962年来到学校,那时还是重庆师院,中途,一度改为重庆师专,1994年退休时,却已经是重庆师范大学了。在职工作了32年,退休至今,又是20年了。从34岁到88岁,耗尽了青春朝气,换来了艾发苍颜。与同仁一样,个人和学校,早已融为一体,在思想感情上,的确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了。
单说退休以后的情况吧,学校发展的势头之猛,取得的成就之大,大大超出我的想象,也给我注入更多的勇气和动力。我的一生,无论在职时不断开设新课也好,退休后不断笔墨耕耘也好,完全听从组织安排,一贯如此。我有室家之累,本当守拙自保,其所以退而不休,“自讨苦吃”,实在是情动于中,难以自抑。我先后受聘为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师范大学海峡两岸诗研究院学术顾问,仅从个人恩怨而言,就深深感到重师待我不
薄,难以为报。何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加强海外联谊,广大寰球统战,兹事体大,岂容退缩不前!从此打破了写作专业的局限,扩大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开拓了施展身手的空间,焕发出人生难得的第二青春!
于是,“勒马回缰写旧诗”,和重庆诗人吟咏,与海外华人酬答,同异国友人唱和,作品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各种诗词刊物都有登载,还被收录到《华夏吟友》、《全球汉诗三百家》、《中日当代汉诗选》等上百种专集,好些赋作也被镌刻成碑,书法名家,不吝挥毫,璧山粹雕园收藏的《味庐诗赋》,竟达百幅以上。于是浪得虚名,被加上了诗人、辞赋家的新的头衔,成了重庆市、四川省各家诗词学会、甚至寰球汉诗总会的顾问。
于是,“不待扬鞭自奋蹄”,参与巴渝文化研究,解读“天下第一长联”,捧出“千秋不朽联圣”,为全国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主讲《联圣钟云舫》,并协助完成重庆市“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钟云舫及振振堂全集研究》。同时,参与《马鹤凌诗词选》、《连横诗词选》的注释与研究工作,期望为两岸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竭尽绵薄之力。
于是,有人说我是教学、科研与创作全面大丰收。写上这些,“印鸿爪之于雪泥,证此生之非虚度”,确非沾沾自喜,器小易盈。事实说明,我能有这些成就,离不开重庆师大这块宝地。
重庆师大是我成长壮大的第一家园,重庆师大味庐是我终身栖息之所。如果说我有点什么才华的话,也是在这个第一家园里反复锻炼、不断熔铸,才得卒有所成的。试问:谁给了我用武之地?仍然是这个第一家园知人善任的结果。有人笑话我是“物美价廉,经久耐用”,未免过于抬举;献其余热,能为世用,有何不好?言为心声,有诗为证:“老来也作黄昏颂,向晚霞光一抹红。多谢羲阳赐颜,流光溢彩照长空!”
使我恋恋于怀的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我们用心血浇灌过的莘莘学子、翩翩后生。欣看门墙桃李,已成社会栋梁;喜闻士别三日,尽多青出于蓝。难忘爱校情深,酬师意厚。故苑重游,长思化雨;新园放眼,倍感春风。当他们公开宣称,以母校有这样的老师而自豪时,竟然列上了我的名字,能不欣然以喜,惕然以惊?其实,我同样怀念他们,感谢他们。同样,以有幸培养出这样的英才而自豪。他们用各种方式赞扬老师,用具体行动增光母校。就我个人的遇合而言,老校区的图书馆,是我作四川省政协委员时,通过盛建武的大力帮助才争取到的。陈岱峻,郝培竹,在四川、重庆的政协报上,不断发表我的诗词作品。余楚修主编《重庆市地方志》和《重庆市百科全书》时,要我做完全部文字审订工作,并且帮助我印出了《味庐诗词选》。好些校友,其中还有我完全不认识的,陆续在各种报刊上报道我的事迹的同时,扩大了我校的社会影响。侯洪文当时远在黔江,也不辞辛苦前来渝中区参
加“董味甘诗词研讨会”;他能写赋,也说是受到我的影响。还有张家恕,不但接过了写作教研室和重庆市写作学会的担子,在“重庆掌故”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把我推为《联圣钟云舫》的主讲。类似的实例难以悉举,但足够说明问题,昔日的师生,今天的文友,正是重庆师大这个凝聚点,把我们汇聚在一起、结合在一起,治国之穷、同其呼吸:医民之愚,共其命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