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迷惑与成长:探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侯书华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3)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于1951年,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唯一一篇并且很成功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一位中学生的成长困惑与经历,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本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理论从发,结合《麦田里的守望者》所描写的环境,即主人公霍尔顿在家庭、学校、社会所经历的迷惑与成长历程,揭示主人公的成长困惑与悲剧性结局,以期引起读者对青少年成长问题与成长过程的反思。
【关键词】成长小说;迷惑;麦田里的守望者
一、引言
青少年成长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问题,在不同时期,都涌现出了大量的反映青少年成长的小说,这类小说被广义定义为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美国成长小说的典范,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迷惘,反映了在物质条件富足的社会,很多青少年所面临的成长问题。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二、成长小说概述
成长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起源于十八世纪末期的德国,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青春与成长主题一直是美国人比较热衷的文学传统之一,成长小说从早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一直延续到当代,虽然没有形成一种正式的文学流派,但是在不同阶段的文学尤其是小说中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并且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成长小说“是一种小说形式,描述主人公从童年或青春期通过艰难的寻求身份认同,走向成年的过程。”“成长小说主要涉及成长、教化或教育等概念,描述一个主要人物,通常是少年或青年的成长过程。”
成长小说作为一种主要文学样式,主要描写主人公从孩童走向成年的成长过程,以及所经历的种种困难、挫折、迷惑。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美国成长小说的典范,自1951年出版以来,发行量突破了一千万册,在文学评论界以及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主要描写一位十六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之后在纽约游荡三天的经历。霍尔顿出生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物质方面的富足并不能填充精神方面的空虚,他厌恶成人世界的虚伪与“假模假式”,向往童年的纯真与美好,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只希望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三、霍尔顿的成长困惑
(一)家庭中父爱母爱的缺失
霍尔顿出生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物质方面富足,父亲是一名律师,父母对他寄予了很高的希望,把他
送进贵族化的私立学校读书,希望他能够成才,在物质上赚取更多的金钱,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父母为他提供了物质方面的富足,但是在精神方面,完全不知道他想要什么和想干什么,缺乏心灵的沟通与指导。在主人公的叙述中,我们看不到父母的身影,更看不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和指导。在大人眼中,他总是不争气,屡次被学校开除,最后一所就读的学校名叫潘西中学,是培养精英与上流人士的学校,但是在霍尔顿眼中,学校里的人包括校长、老师与同学全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他与周围的人完全格格不入。他修了五门课,结果四门都不及格,因此被学校开除,这是他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得知被开除的消息之后,他并没有觉得后悔。在霍尔顿看来,父亲作为一名律师,“只是挣许许多多钱,打高尔夫球,打桥牌,买汽车,喝马提尼酒,摆臭架子。”显然,父亲代表着成人世界,更注重追求物质上的富裕、更高的社会地位,并极力为儿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他就读于教育界声誉极高的私立学校。
但是在精神方面,霍尔顿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父爱母爱的缺失使正处于青春期的霍尔顿感到迷茫、失落和绝望。他经常想起死去的弟弟艾里以及妹妹菲苾,因为他留恋童年的纯真、真诚、坦诚,厌恶成人世界的虚伪、自私。弟弟艾里的去世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当时霍尔顿只有十三岁,弟弟死去的那天晚上他用拳头把把车窗玻璃全打碎了,当时被父母送去作精神分析。他认为父亲作为律师,打着伸张正义的幌子,实则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他站在青春期的门槛上,不愿踏入成人世界,但是又不清楚自己将要走向何处,正如他多次关心中央公园南边湖上的鸭子到了冬天,湖面结了冰,它们去哪里了。“我一个劲儿琢磨,湖水冻严以后,那些野鸭到底上哪儿去了。我在琢磨是不是会有人开了辆卡车来,捉住
它们送到动物园里去。或者竟是它们自己飞走了?”看似他在担心野鸭的去向,实则是担心自己的出路。野鸭被送到动物园暗示了自己毫无选择被送去接受精神,自己飞走了暗示他想去西部大自然中,装聋作哑地过着隐居的生活,远离尘世的喧嚣。
(二)学校自上而下的虚伪氛围
学校本应是一片净土,是培育人成才的地方,但是当人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时,学校所秉持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也会深受其影响。霍尔顿就读的贵族化的私立学校就是培养社会精英,让人出人头地、赚取大量金钱的地方,而霍尔顿对这一切十分憎恶。他离开学校前校长绥摩博士他谈话,告诉他人生是场球赛,但是霍尔顿却认为“球赛,屁的球赛,不错——我愿意承认这一点。可你要是参加了另外一边,一点实力也没有,那么还赛得了什么球?什么也赛不成。根本谈不上什么球赛。”霍尔顿发自内心的不想直面激烈的竞争,消极面对周围人都渴求的荣誉、金钱、地位,不愿把自己融入人生比赛中。在击剑比赛的途中,霍尔顿作为领队代表学校参赛,竟然把比赛用的剑、装备和别的东西全都落在地铁上了,整个队伍无果而归,回去的路上谁都不理他,对此他却完全不在乎,倒觉得挺好玩。他修了五门课,四门不及格,结果被学校开除了,但并没有不安的感觉,已经习惯了被开除。总之,在成人眼中,霍尔顿作为“坏孩子”“坏学生”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霍尔顿看来,他的校长、老师、同学全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离开学校前,他拜访了他最敬重的老师
斯宾塞先生,斯宾塞的教诲令他很不舒服,同时内心也不认同。“但问题是我们俩一个在南极一个在北极,相距太远”霍尔顿在困顿迷惑之时想从敬重的老师那里获得精神上的帮助与指引,但是两人心灵上相距太远,他无法从老师那里获得帮助。他的室友斯特拉
· 57 ·
丝路视野
德莱塔,看上去一表人才,实则空虚龌龊,勾引女孩、让霍尔顿帮他写作文应付老师、追求名利。另一名同学住在隔壁宿舍,名叫阿克莱,“那家伙简直样样毛病都全了。鼻腔炎,粉刺,黄牙,口臭,灰指甲”,经常絮叨他与一个女孩如何发生暧昧关系。霍尔顿反感他周围的同学,无法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心灵沟通,与室友打了一架之后,打算离开学校,在父母接到学校的开除通知之前,先去纽约住几天。
霍尔顿眼中的学校就是“里面全是些伪君子。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他完全不接受学校所奉行的让人成才的理念,处于青春期的霍尔顿一方面抵触当时学校所奉行的理念,屡次被学校开除,同时在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感到困惑、失望。迷惘的霍尔顿显然不适合在学校继续读书,但是又不知道何去何从,他曾想与女朋友萨丽一起到一片山林同住,惹恼了萨丽,这种想法被打消。困惑之时他去拜访了另一位有学问的老师安多里尼先生,这位老师告诉他“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而
霍尔顿就属于为某种事业英勇死去的那一类不成熟男子。安多里尼老师还告诉他:“你将发现对人类的行为感到惶惑、恐惧、甚至恶心的,你并不是第一个。……历史上有许许多多人都像你现在这样,在道德上和精神上都有过彷徨的时期。”霍尔顿很认同安多里尼的教诲,但是半夜突然被安多里尼老师吓醒,怀疑他是一名同性恋,这对霍尔顿来说是很大的打击,使他更加憎恶成年人的世界,霍尔顿像一只迷失的羔羊,在精神上非常无助。
(三)社会所崇尚的拜金主义价值观
霍尔顿离开学校,来到了纽约,犹如踏入了社会。他走进电话间想打电话,但是不知道给谁打,最后却没打电话,这一事实暗示了他无法融入社会,心中的孤独无处宣泄。在纽约,他目睹了形形的人。在宾馆里,他看到了一个男人穿戴女人的服装,迈着极小的步子一边抽烟一边照镜子,又看见一对男女用嘴相互喷水,在霍尔顿看来,全是变态狂,唯有自己是一个正常的人;无聊至极,他去了两家夜总会,觉得周围全是粗俗不堪的人,自己在里面跳舞、抽烟、喝酒,放纵之后在宾馆的电梯里,开电梯的毛里斯给他介绍了一名桑妮,但是他只是聊聊天,给钱把打发走了,因为他心里真有点替她们难受;在车站,他向修女捐款。从这两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霍尔顿虽然表面上过着放荡的生活,但仍然没有失去善良、纯真的本性。在夜总会因为没有给小费而被安排在最后一排,“可他们依旧给我了个极不好的桌位—在最后面。其实我早应该拿出一块钱来举到侍者头儿的鼻子底下的。在纽约,嘿,钱真能通神——我不开玩笑。”在车站只向修女募捐十块钱,觉得捐的太少而难过,毕竟他还要留一部分自己
用,霍尔顿体会到了金钱的重要性。“他妈的金钱。到头来它总会让你难过得要命”从小衣食无忧的霍尔顿闯入社会之后,虽然依然迷惘无助,但是依稀意识到了社会的复杂性以及包罗万象的属性。
在酒吧,他喝得烂醉,冲进盥洗室把自己淋成落汤鸡,出来后头发结冰,担心自己会得肺炎死去,于是想半夜偷偷溜进家里与妹妹菲苾道别。他非常留恋与妹妹在一起的时光,因为妹妹代表了天真无邪的童年,他告诉菲苾“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纽约,代表着包罗万象的社会,霍尔顿在这里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感到迷惑、沮丧、甚至绝望,自己的理想是想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纯真的儿童,不让他们堕入虚伪的成人世界,悬崖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了成人世界。在悬崖边上,霍尔顿作为旁观者,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出了童年的世界,但是不愿把自己归入成人的体中,体现了他内心的困惑与迷惘。但是妹妹菲苾听到哥哥的理想之后,说道“爸爸会要你的命”。他的理想在成人的世界里是行不通的,因为根本没有这样一种职业可以使一个成年人立足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必然导致他悲剧性结局。
四、霍尔顿的悲剧性结局
霍尔顿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悲惨经历使他感到困惑、迷惘,无处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内心与外界矛盾重重,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所以对霍尔顿而言,必然会有悲剧性结局。他精神上遭受极大的痛苦,无处宣泄内心的苦闷,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顺利过渡到成人的世界,这也是很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应该得到成人的关注与重视,这也是这部成长小说的社会意义所在。最终霍尔顿只能向现实妥协,接受父母的安排,被送到精神病院接受精神,在成人的眼中,他患了精神疾病。至于效果如何,作者塞林格并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可以猜测,无论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何糟糕,主人公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外界的环境,否则,他将永远被困在精神病院。
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在面对走向成人世界的过程中,既复杂又迷惑,需要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帮助,成人尤其是家长与老师应该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进行真诚的心灵沟通,给予温情的关爱、正确的引导。成人不能把自认为正确的或者社会所普遍奉行的价值观强加在青少年身上,而应该在世界观与价值观方面逐渐引导,以防止青少年误入歧途或者精神上受到创伤。
参考文献
[1] 孙胜忠.美国成长小说艺术与文化表达研究[M].合肥:安徽
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侯书华(1984.06—),女,河南淮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英语教育。
· 58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