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作者:芮芳
来源:《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第4期
    非连续性文本短小精悍,带给我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无限可能性。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的开发,是学生阅读方式的崭新途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虽以连续性文本为主,但可充分利用教材中隐藏的非连续性资源进行适度开发,使之发挥语文教学更大的
    功效。
    一、 挖掘文本材料优化阅读教学
    1. 图片类资源开发
    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篇不同的彩图或直观形象,或意味深长,恰到好处地将文本内容可视化,推进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如苏教版五下《秦兵马俑》,笔者补充了兵马俑平面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三个俑坑组成的气势磅礴的军阵体系,是秦始
皇生前强大军事的缩影。因为兵马俑类型众多,笔者又适时提供了将军俑、车兵俑等图片。学生根据文本描述,通过图文对照式分辨,将个性鲜明的兵马俑深深印在脑海。图片成为不可多得的阅读助手。
    2. 短语类资源开发
    短语大部分出现于于标题和提纲,用于概括叙述纲目、要点。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拟写提纲,就是要让他们把文本中说明的内容,用简单而对称的词语、短语编写出来。对于要点不那么明显的文章,学生准确把握内容比较困难,在预习提示中就需引导拟写提纲进行梳理。
    《二泉映月》一文文质兼美,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学生理解文章有一定难度,笔者采用概括性提纲—淙淙泉声、悠悠琴声、拳拳心声。淙淙泉声引发悠悠琴声,优美琴声倾诉着阿炳的心声。泉声、琴声、心声,声声入耳;你心、我心、他心,心心相印。提纲使文章结构与内涵容易理解多了。这种提纲是一种非连续文本,对本文的学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经常使用短语对课文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
是大有益处的,特别是在重视“语用”的当下,短语的使用就更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了。
    3. 表格类资源开发
    小学语文教学中“列表格”便于学生整体观照,把握文章基本框架,简明扼要,使语文课堂教学简约有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同写六月的西湖景,却又各具特,各有风味。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使用表格对照比较学习,就能轻而易举地发现在作者、写作背景、西湖风景、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异同,尤其是写景方面的不同,才能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表现的,从而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再如《神奇的克隆》是平实性说明文,《变龙》是文艺性说明文,两篇文章在表达上存在异同。要区分异同,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列表比较,异同点则一目了然。
    二、 开发思维导图助力非连续阅读
石头书
    图解是一种放射性思维具体化的方式,西方人命名为“脑图”,心理学上叫“思维导图”。实践研究中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作为非连续性文本,以直观图片与简练文字
呈现相关知识点,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教学优势,更能引发学生充分的想象、积极的思考与思维,更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1. 培养阅读主动思维
    思维导图以图片、数字、线条、文字、颜等传递信息,具有多元化表现方式,结构更新颖灵活。尤其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思维导图融入了大量音频与视频,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视听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更具吸引力,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思维主动性,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发展阅读抽象思维
    教师通过设计思维导图整合文本信息,直观再现,学生既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新知,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由一个点延伸开来将信息整合到一起,达到巩固效果。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头脑中对课文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成知识网络,不仅利于学生
对基本语言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而且能发展学生阅读的抽象思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本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教学时,笔者借助“百度脑图”进行制作,以直观的图片、悠扬的音乐、鲜艳的条将一篇静止的文字材料转换成丰富多彩的思维导图,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利用这张特殊的图片,以强大的思维导图直观立体而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这样的学习是主动而快乐的,学生更能真切地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更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3. 训练阅读独创思维
    思维导图具有很强的发散性,相关知识点不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以一个点或是一个关键词为中心向外辐射与延伸,以想象与联想为媒介逐步逐层扩散所形成的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知识脉络结构图。这样更能引发学生想象与思维,这样不仅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与技能,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与深刻性。教师不要将思维导图的设计严格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这样的思维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式教学没有本质
区别,并不能起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效果。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导图设计,给予学生独立的思考权与自主权,这样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与教师共同设计出来的思维导图才能真正存储于学生头脑之中,启发学生多向思维,培养想象与联想能力,促进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思维的独创性与灵活性。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庐山的云雾》。笔者教学前用文字、线条、符号等把整篇课文的内容勾连起来,以显示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整张思维导图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非连续性文本,它概括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使其成为代表极为丰富、高度浓缩的信息载体。它能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学习和掌握知识,有助于实现学生认识过程中的“飞跃”,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策略,更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优质资源。我们不断摸索和开发,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识字、背诵、写作等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原本枯燥的教材更加生动活泼,原本零散的知识更具结构化与网络化,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的能力和生命张力。这正是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