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伤逝》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作,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作曲。该剧讲述了伤逝中的主人公子君和涓生是“五四”时期的知识青年,他们是一对情侣,为了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生活而勇敢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结为伉俪。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他们又是那样的无奈与消沉,他们的爱情与幸福无法超越与社会之外,显得那么孤立无助。由于自身的软弱,无法摆脱旧势力的重压和生活的困境,终于以生离死别的悲剧为结局。这是中国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全剧所表现的是一种人物的内心情感冲突和实现世界在人物内心所激起的不同反应,《伤逝》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有的只是对受到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的内心的一种探索,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该剧是施光南先生的第一部歌剧作品,无论从歌剧体裁和创作手法上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试验的性质,它打破了以往歌剧分场分幕的惯例,采用了抒情—心理歌剧的样式,追求音乐抒情功能的充分发挥,强调音乐结构的完整和人物心理动作的描摹,用“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结构全剧,最后回到春结束。歌剧中的咏叹调是歌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人物性格,抒发情怀,推进剧情的主要手段。
一百周年的画一年级 《伤逝》的音乐细腻纯真,并吸收了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抒情艺术歌曲的特点个民间音乐
风格,以丰富美丽的旋律,真实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在爱情悲欢离合中的各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冲突。浪漫曲《一抹夕阳》,咏叹调《风萧瑟》《不幸的人生》《金的秋光》等,不但丰富了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在咏叹调与合唱的交织中更开拓了歌剧的交响领域,取得了丰满的交响效果。
《紫藤花》是歌剧的主题音乐,第一次出现是在歌剧的呈示部,第12曲,深情而纯真抒发了子君和涓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个主题不仅贯穿在子君与涓生的一些唱段中,还根据剧情的展开作相应的变化,贯穿于整个歌剧音乐的发展中。
表现女主人翁子君人物形象、情感、内心冲突发展的主要唱段分别是“春”中的《一抹夕阳》、“秋”中的《风萧瑟》和“冬”中的“《不幸的人生》”三首咏叹调。
《一抹夕阳》是子君第一首重要的独唱曲,出现在“春”中,表达了子君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和走出封建家庭的决心。
全剧冲突最为激烈的部分是“秋”和“冬”。《风萧瑟》被安排在“秋”中,是借“秋”抒发子君内心的苦闷、彷徨和对生活的苦苦思索,表达了主人翁部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勇敢到头来换来的却是盲目的牺牲,这首咏叹调是全剧的高潮所在,是子君的呐喊和对生活的抗争。
《不幸的人生》是子君在整部歌剧中最后一首非常出的咏叹调,与另一首咏叹调《风萧瑟》一样,表现了子君的迷茫、痛苦、挣扎的心情。歌曲的结构也比较自由,首、尾的节奏舒缓、茫然,音调基本相同,向世人述说着冰一样寒冷的感觉,主人公在默默哭泣着不幸的人生。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毁灭之所以是悲剧,就在于这种爱情所包含的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内容,反映尚处在男权文化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制度下争取自己权利的历史必然性要求,可是这种要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她们的爱情与男权文化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冲突的结果是涓生和子君爱情的毁灭,一个含恨而死、一个郁郁终生。这个悲剧引起的不是廉价的快感,而是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乃至整个封建制度的诅咒和美好事物的赞颂。《伤逝》直接指向爱情,表面上是爱情悲剧,而实际上有涉及的关于人和社会的问题却不得不让人深思,因此她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部社会悲剧。
《伤逝》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无论在音乐戏剧结构、深刻心理的描写以及对声乐表现力的开拓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创新意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