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探析
摘  要:本文分析了五四时期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原因有三: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二是马克思主义符合当时中国的需要;三是国际因素的共同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合适的条件和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五四时期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就开始传入中国,在五四运动之前的20余年的时间里,它只是当时中国社会流行的纷繁杂乱的西方潮流中的一个流派而已,只是作为西方学术的意义被接触,并没有成为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目标。那五四运动前后,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如此迅猛的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扎根,以致后来成为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指导和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历史和人民在五四前后广泛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呢?我认为,原因有如下三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科学性与革命性、实践性与阶级性具有解决中国难题的内在特质。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革命性。中国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具有历史惰性,要推翻封建制度就要用革命的手段才能改变;多个帝国主义不可能拱手相让手上的利益,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进行激进的革命,用暴力的手段推翻强大敌人。马克思的阶级性表现在其代表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一特点使得它更能被广大人民所接受,更能满足中国的现实需要,更能广泛的动员全国绝大部分民众和强大的敌作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中国人民接受还在于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本质的契合,追求共同的社会理想上。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建立一个“各得其所,各尽所需”的理想社会是其的根本目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追求。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中,作为平等、公正、和平、幸福的“大同”世界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梦想。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与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模式到了最完美的契合点,特别是战争以后,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在灾难、耻辱、痛
苦交织着的现实中,对深处内心已久的“大同”之梦更加饥渴,更渴望建立一个平等、和平、自由、幸福、公正的理想社会。正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上的内在契合性,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
二、马克思主义符合当时中国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世界被中国人民所选择,根本原因还在于其符合了当时中国的实际需要。
(一)从中国探索道路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瓶颈来看历史的选择
从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失败到地主阶级兴起洋务运动的破产,从以代表资产阶级上层利益“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夭折到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中下层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这将近一百年的斗争包括农民阶级的、地主阶级的,资产阶级所有现存的办式都尝试了,还未使中国真正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这给当时的知识分子也给全国人民以怀疑:究竟中国该往那个方向发展,该以何种方式才能摆脱灭族灭种的危机呢?在这种历史发展瓶颈下,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人送来了代表最新社会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看到了前进的希望。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现实,这一事实更中国人民更增加了对马克思的信心。因此,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中接受马克思主义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从工人阶级的队伍、特点及其发展状况来看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要求。
首先,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提供了阶级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因此迅速发展,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其次,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决定了其斗争的革命性。中国无产阶级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一样,是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最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此外,中国无产阶级还具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特点。①彻底的革命性。②集中性。③与农民保持着广泛的天然联系。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决定了其坚决的革命性,这与马克思主义对暴力革命的肯定相吻合。
在“五四”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工人阶级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也离不开这一物质力量,二者在起先锋和桥梁作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连接下实现了结合,从而历史性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三)从中国的下层民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发展来看
仅依靠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4%工人阶级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现实也不足够的。所以占全国人口的80%农民阶级的中下层民众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农民阶级的革命力量,有意识的在农民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由于马克思主义代表的是全人类的利益,特别是它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为人民所向往,农民阶级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其次,农民等中下层阶级的思想觉悟。经过了几十年革命的洗礼,农民的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刺激下,越来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他们的新希望。最后,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与中国农民历史以来用暴力推翻王朝的农民起义有相似之处,这样的理论更能够为普通农民接受,更容易在农民中传播,从而缩短了距离,把广大中下层民众动员起来。
三、国际因素的共同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合适的条件和良好的氛围
(一)一战让中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为中国选择其他社会制度创造了条件
从反面上看,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本身的矛盾和弊端暴露无疑。两极分化,社会
动荡,经济恐慌,人民穷困等社会现象让中国人民对其先进和合理性产生了怀疑,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空前的残暴和恐怖显露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这不禁让中国人产生了怀疑:资本主义制度是否适合中国?资本主义制度是否就是先进、文明的典范?是否有一种更加先进的制度代替其而呈现更好的社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与否定,而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抨击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秩序,这极易引起中国人民同感和共鸣。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选择其树立的榜样,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正在欧美国家进行一战之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中国。中国人民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这些和当时混乱衰败的资本主义相比是给中国人民以新希望的。同时,俄国与中国国情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不能不引起先进的中国人深思:解决中国的问题,可以探索新的方向,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他们转向走其革命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苏俄政府对中国采取了和平与平等的外交政策,也为中国人民向其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国际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