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与舒伯特同词艺术歌曲《欢乐和痛苦》比较
作者:张可心
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35期
作者:张可心
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35期
摘 要 欧洲艺术歌曲是19世纪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在这种体裁中,文学与音乐的相互融合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其中诗人歌德的作品成为作曲家最乐于选择的歌词之一。根据歌德的诗—— 《欢乐和痛苦》,贝多芬和舒伯特分别创作出两首不同的艺术歌曲, 快乐还是忧伤对这两首歌进行分析和比较,试图把握2位作曲家在这种音乐体裁中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的差异。
关键词 贝多芬 舒伯特 创作手法 风格差异
中图分类号:J647.6 文献标识码:A
The Comparison between Beethoven and Schubert
Art Songs with the Word "Joy and Pain"
ZHANG Kexin
(College of Music,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 European art song is an important musical genres in 19th century, in this genre in literature and music blending with each other to achieve a certain level. Goethe's works which the composer most likely to choose to become one of the lyrics. According to Goethe's poem - "Joy and pain", Beethoven and Schubert created out of two different art songs, songs of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two, trying to grasp the two composers in this genre of music writing style and writing style differences.
Key words Beethoven; Schubert; creative approach; differences in style
1 诗歌背景
《欢乐和痛苦》是《埃格蒙特》第三幕中埃格蒙特的爱人克雷尔卿对母亲所唱的歌曲。
悲剧《埃格蒙特》取材自16世纪尼德兰民族英雄埃格蒙特(1522-1568)反抗西班牙统治的事迹。主人公在驱逐外患的斗争中获得人民的爱戴,但他不幸被捕入狱,并判死刑。他的情人克雷尔卿是一个平民姑娘,她四处奔走,呼吁人民起义。但终于因无法救出自己的爱人而绝望自杀。埃格蒙特临刑的前夜又梦见了克雷尔卿,她化作自由女神飘翔在云霓之中,宣告他的死将为尼德兰带来解放,并向他献上胜利的花环……
这首艺术歌曲表现了克雷尔卿欢乐和痛苦交织在一起那种无助的心情。原诗一节,十行,最后两行是重复句。整首诗充满了“欢乐和痛苦”的复杂情绪。在面对同样的文本,两位作曲家赋予了它们不同的生命力,从中可以看出它们不同的艺术效果, 而这正展示了两位作曲家创作上各具特的艺术才能。
2 基本创作手法
2.1 贝多芬的创作手法
贝多芬的创作为单二部曲式的抒情艺术歌曲。歌曲从A大调开始,前奏是动机的呈示。第一小节左手是跳跃的、代表着欢乐的强音,第二小节右手是弱音的、代表哀伤的动机呈示,
一强一弱,一动一静。短短的四小节前奏直接的表现出欢乐和痛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情。
第一句开始于A大调的主和弦,伴奏属于旋律支持型,低音和弦长音衬托,稳定连贯。这一句是动机的模近展开,在贝多芬的歌曲中,模进使用的很多,基本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有这样的基本表达手法,对于动机的强化、情绪的推进都有极大的好处。8-11小节钢琴部分利用动机的展开进行过渡,深入和延续了这种欢乐和痛苦心情。
第二句结构上与第一句相同,在这里需要提到的是,第一句是建立在A 调上,第二句则建立在a小调上,大小调调性上的对比,造成了情绪上的反差,体现出作者欢欣与忧虑的复杂心情。
第三句开始前,伴奏部分运用了一个渐强的音阶级进上行,目的是为下一句“为升天”做情绪上的铺垫,18-20这一部分是宣叙调的风格演唱,“为升天欢欣”建立在小字二组的sol,“为死亡哀矝”建立在小字一组的la,前后相差七度,这种“绘词法”非常直接的体现出了升天和死亡的情绪,生动、形象。之后伴奏织体发生变化,调性转回A大调。属主十六分音符连续弹奏,气氛上是连续不断的,与歌词“笼罩爱恋的心”相吻合。
从第二十七小节开始歌词虽然与第一部分相同,但是旋律和伴奏部分都发生了变化。第27-29小节伴奏为八分音符左右手交替进行,调性为A 大调,第30小节又到a小调上,最后一个字旋律部分用了一个单音一共五拍,伴奏部分左手是十六分音符和弦的连续弹奏,右手是主题旋律的变化,感觉上是对“悲辛”的一种释放。之后伴奏还是持续十六分音符的和弦进行,从属——主。到这里,从歌词来看,全曲所要表达的基本结束。但是作者对“爱恋的心”数次重复,在38小节和40小节部分又用到了切分节奏,加强了音乐动力,烘托了气氛,最后结尾部分还重复“爱恋的心”这一主题,而且力度渐强,这样的结尾,是对情感的一种宣泄和延续,更体现出了作者欢乐和痛苦交织在一起的那种复杂的心情。
2.2 舒伯特的创作手法
舒伯特创作的这首艺术歌曲为一段体结构,全曲为降B大调,无引子。前两句伴奏织体左手为琶音、右手为分解和弦,三连音连续弹奏,虽然节奏简单明了,但是运用和声的转换和变化音,营造了一种复杂的气氛。第三句开始用的是和弦上行,力度为强。这与歌词“为升天欢欣”相吻合,第11小节左手级进下行,右手三连音配合,力度为弱,衬托了“为死亡哀矜”。前后对比强烈,很好的表达了歌词所体现出来的含义,恰到好处。13-18小节出现两次“
幸福孤独笼罩爱恋的心”,第二次强于第一次,这里是情感的升华,第一次是三连音加十六分音符的停顿,第二次则是连续的三连音,这样连续不断的和弦进行更能把情绪推到高潮。
结尾部分综合整首作品钢琴伴奏的三种因素,高声部分解和弦波浪式进行,低声部的三连音,中间声部的和弦琶音,具有一种总结性。最后一个琶音结束,渐弱,这种结尾流动连贯,情感上这种“爱恋的心”永远持续下去,没有尽头,留给大家想象的空间。
3 作品风格的比较
3.1 和声的使用与调性的安排
贝多芬创作的《欢乐和痛苦》是其成熟期的艺术歌曲,他对艺术歌曲的创作态度严谨,从和声语言上看,基本遵循着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风格,从全曲看,使用的是基本和弦,没有出现变和弦或副属和弦,每一句的终止基本上是从属和弦——主和弦。和声语言是严格地遵循着古典规则的。调性的安排上也是基本遵循着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风格,在歌曲中为了歌词及情绪的表达,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交替使用的方法,但是调性安排总的特点就是以原调结束,从总体上来说体现了“调性回归”的传统手法。
舒伯特创作的《欢乐和痛苦》是其早期的作品,他这段时期的作品大多为一些明快、清新、旋律悠扬的小品。他的和声运用比较丰富,他力求使用各种和声表现手法强化对音乐的理解。他在和声使用上遵循浪漫主义早期的形式,作品中经常运用Ⅰ级和Ⅴ级和弦,也使用了变和弦、半音化等和声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表现性。这部作品的调性安排还是比较单一的,简单明了,情绪的表达主要是靠和声的细微变化来体现的。
3.2 钢琴伴奏特
贝多芬的这首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风格从总体上说是简洁、粗犷、热情的。在他的伴奏中节奏变化丰富,切分音型,大量的休止符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以及力度上大幅度的起起伏伏。这一切形成贝多芬富有强烈感染力的音乐语言风格。
舒伯特创作的这首艺术歌曲,钢琴伴奏部分分解和弦伴奏音型节奏较为舒缓,能够生动的表现旋律,推动旋律的流动,使歌曲更加形象化。后用和弦式伴奏音型较为有力,可以激发歌曲的情绪。舒伯特的钢琴伴奏歌曲般的主题陈述,彩性的和声变化,不仅完美的烘托了气氛,而且注入了丰富的情感表现,钢琴伴奏俨然成为一位主角。
3.3 创作风格的比较
贝多芬处于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反封建斗争的革命思想影响着贝多芬,“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是他终生的信条。他的创作贯穿着“黑暗到光明,从痛苦到欢乐,从斗争到胜利”的信念。贝多芬一生苦闷的经历锻造了他作品中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这个英雄有着丰满的内心世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双重性,一个代表着意志,是内在的东西;另一个代表外力,也可以理解成“命运”,无论怎样寂寥,他总是能给黑暗以有力的回击。
贝多芬的情感是伟大的,他的作品是震撼的。“鲜明的音乐动力、构思的严整、思想的积极性以及浓厚的人民性”①但是,他却缺少了一种细腻,一种诗意,惆怅和淡淡的烦恼。而这一点,却正是舒伯特所天生俱有的。
与贝多芬不同,舒伯特所处的时期是封建主义势力猖狂的年代。他常常通过幻想才能短暂的忘记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助。黑暗与光明,失望与希望之间的徘徊,给舒伯特更增添了更多的浪漫气质。富有诗意、细腻的心理描写使他的音乐具有了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舒伯特的音乐没有对立主题的冲突和斗争,也不到特别深刻的哲理思索,取而代之的是一种
如梦幻般的意境。他纯粹地摒弃了繁杂的思索,为自己和欣赏者烘托出了一个全然清新的氛围。
如果把贝多芬比做一杯醇香的咖啡,舒伯特更像是一杯淡淡的清茶。贝多芬首先带给我们的是强烈的苦涩,慢慢体味,才可以体会到其中的醇香和浑厚,进而给人带来震撼;而舒伯特与此不同,他的诱人的清香与他的音乐同时沁人心脾。他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滋润。
无论别人怎样来评价贝多芬和舒伯特,我认为,我们没有权利和资本说他们各自的风格谁更好,谁更伟大。音乐并不是科学,并不存在恒定的答案。音乐也不是哲学,也不能仅靠纯理性的逻辑思辩去认识。我们能正确的把握他们的创作风格,完整的处理他们的作品,深刻的体会他们的心灵独白,尽情的去享受他们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感动,这就足够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