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青春人物的事迹国外
以青春之我,为世界进文明——海外青年中共党员的奋斗故事
新华社记者
新时代百舸争流,中国青年志在四方。
从墨西哥的田野、巴基斯坦的工地,到南苏丹的维和任务区,海外青年中共党员心怀梦想,在广阔舞台上拼搏奋斗,努力做科技交流的实践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和平的维护者,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牢记使命 为改良玉米品种尽力量
成为农业科技交流的使者,到世界上玉米改良研究的顶尖机构开展学术研究,这是新疆农业大学青年教师任姣姣长久以来的心愿。
2019年,任姣姣来到离家万里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总部所在地墨西哥城,开启为期两年的博士后交流。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拥有全球先进的玉米全基因选择技术和丰富的种质资源。研究玉米育种的任姣姣来到这里后,每天不是埋头数据分析,就是在高原田野里观察记录玉米生长情况,探寻应对玉米遗传疾病的良方,希望改良现有品种以提高玉米生产效率。
中国并非玉米起源地,国内玉米遗传育种研究资源有限,不利于国内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墨西哥是玉米的种质起源地,种质资源丰富。“要把握当下与海外同行交流的机会,为推进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尽自己的力量。”作为中共党员,任姣姣始终牢记使命。
新冠疫情期间,中心实验室限制开放时间,任姣姣就埋头撰写学术文章,重点关注如何在育种过程中加快选育抗病品种等问题。她说,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墨西哥、中国等地农户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物力,保障农户收入稳定,同时也利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谈及未来计划,任姣姣说,希望回国后为国家乡村振兴和种业振兴做贡献,同时也为推动中国与各国的农业科技合作尽一份力量。
忘我奉献 为“巴铁”开通城市“动脉线”
5月,巴基斯坦东部城市拉合尔艳阳似火。在拉合尔橙线地铁的车辆基地,李辰正带领巴方
中国青年说
同事进行发车前的最后检查,这项工作他已记不清做了多少遍。
拉合尔橙线地铁是巴基斯坦首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部采用中国标准、技术和装备。刚过而立之年的李辰是项目运维联营体的常务副总经理。
对地铁开通前种种繁杂艰巨的准备工作,李辰记忆犹新。“在开通前的8个月里,我们要建立起一个本地员工率达90%的运营团队,但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拉合尔经常封城,培训计划完全被打乱。”
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通过网上招聘会、线上筛选等方式,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1300名本地员工的理论培训,”李辰说,“事关乘客安全的司机、调度等岗位人员必须上手实操,为此我们参照国内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制定了集中检测隔离的培训方案,中方讲师同巴方员工同吃、同住、同学习。”
那段时间,李辰带领的中方讲师团队每天顶着拉合尔盛夏的烈日,边培训讲解,边检查项目缺陷,一步一脚印地将全长近26公里的地铁线路走了好几遍,他们的刻苦敬业也感动了巴方员工。
“我们共产党员到了关键时刻,就要做铁打的人,再困难也必须要想办法把它扛过去,”李辰说,“冲在一线、身先士卒,为巴方员工做出榜样。”
“我们同巴基斯坦兄弟妹同甘共苦,将中国轨道交通运营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就是希望帮助他们增强自我研发能力,把他们培养成未来巴基斯坦轨道交通建设的‘火种’。”李辰说。
如今的橙线地铁,正在成为1200万拉合尔市民每日出行的首选,为当地民众提供了现代、高效、环保、安全的服务。
无畏艰险 护战乱地区人民“和平梦”
南苏丹,天刚蒙蒙亮,24岁的藏族小伙次仁旺堆就已穿戴好头盔和重达40斤的防弹衣,大步迈出营地门,一头扎入热浪中,开启在异国他乡执勤的新一天。
作为中国第七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一员,次仁旺堆和战友的任务包括长短途巡逻、武装护卫以及人道主义援助等。酷热下每天长达10小时的执勤,对他来说习以为常,而伴着声、爆炸声入眠更是家常便饭。
“我们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但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次仁旺堆说,“五四青年节前,我在南苏丹正式成为光荣的中共党员,战友们都说我是‘百年党员’。”
南苏丹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自然条件恶劣,疾病肆虐,民众饱受饥荒和战乱之苦。“这里很多孩子都没衣没鞋,缺医少药,我们在巡逻时经常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还会为他们进行义诊等,我们发自内心地想为生活在阴霾中的孩子带来希望。”
一次次圆满地完成任务,一项项能力高标准地通过评估,次仁旺堆所在的维和步兵营屡获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的高度肯定,也广受当地民众赞誉。
作为一名新党员,次仁旺堆对自己还有更高要求,对这片土地也怀有更深切的祝福。“我希望南苏丹有一天能彻底从阴霾中走出来,希望当地民众能把南苏丹建设成像我的家乡日喀则那样,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大家都能过上幸福而充满希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