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嘻嘻
论文摘要:阐述了机械系统动态优化设计的概念、内容,介绍了机械系统动态优化设计相关技术。分析说明了机械系统动态优化设计是一项涉及现代动态分析,计算机技术,产品结构动力学理论,设计方法学等众多科学领域的高新技术,能把问题解决在设计阶段、代价小、周期短,能满足机械设备动态特性要求,能够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动态设计;动力学模型;有限元法;ANSYS软件
前言
随着高速切削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各种数控机床的出现及迅速发展。新颖的机械结构系统使现代数控机床比传统的数控机床的运动速度提高了5-10倍,与此相应它对动态性能的要求比传统机床提高了很多倍。这就使得我国数控机床的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大。主要表现在:可靠性差、应变能力差、产品开发周期长、设计手段落后等,并且业内人士意识到我国数控机床的薄弱环节已从数控系统转移到机械系统。但传统的机床设计主要是经验设计和实验相结合,其步骤是:经验设计-样机试制--样机测试-改进设。这种方法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且周期长,效果差。因此长期沿用的以经验设计为主的落后设计方法必须改变。
1 机械结构动态设计的发展
传统的设计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的迅速变化,同时,很难综合考虑各方面的约束条件,得到的往往只是复杂问题的可行方案,而非最优方案,也难以很好的满足机械设备动态特性要求。对产品进行动态优化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此类问题,其特点是把问题解决在设计阶段;其优点是代价较小,能够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机械结构动态设计是一项涉及现代动态分析,计算机技术,产品结构动力学理论,设计方法学等众多科学领域的高新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对按功能要求设计的结构图纸或要改进的机械结构进行动力学建模,并做动特性分析。根据对其动特性的要求或预定的动态设计目标,进行结构修改,再设计和结构重分析,直到满足结构动特性的设计要求。
1.1 机械结构动态设计的内容
机械论文关键机械结构动态设计的基本概念是对满足工作性能要求的产品初步设计图纸,或需要改进的产品结构进行动力学建模,作出动态特性分析。然后,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给出其动态特性要求或预定的动态设计目标,再按结构动力学逆问题方法直接求解结构设计参教,或按结构动力学“正问题”分析法,进行结构修改设计与修改结构的动态特性预测,其结构的修改与预测过程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直到满足各项设计要求,从而得到一个具有良好静态与动态特性的产品设计方案。因此,结构动态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二:建立一个切合实际的结构动力学模型、选择有效的结构动态优化设计方法。
1.1.1 建立一个切合实际的动力学模型
机械结构的动力学模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机床设计阶段,建立动力学模型,可以进行动态分析和设计;预估机床结构的动态特性,分析薄弱环节,寻求改进措施;用数字仿真方法,比较各种设计方案和结构,并为设计自动化打下基础。建模的方法有:有限元法、传递矩阵法、实验模态法、混合建模法、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模。
目前,结构动力学理论建模主要是采用有限元方法。这种方法近20年来已有很大发展,市场上有许多成熟软件可供选择.如NASTRAN,ADINA,SUP-SAP.PAR I,等等。它们已卓有成效地应用于航空器、航天器、船舶、汽车、机床等许多工程结构的动态分析。然而.对大型复杂结构来说,由于离散化误差,材料物理参数的不确定,边界条件的近似处理.接头及联接处的联接参数估计不准,以及缺乏阻尼参数等原因.要想直接依据图纸资料建立一个能准确反映结构动态特性的有限元模型是比较困难的。近lO多年来,由于振动测试技术的迅速发展,振动实验建模技术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实验建立的模型已更能准确地反映结构的动
态特性,可弥补理论建模的不足。目前结构动态设计中广泛采用的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建模方法。在描述振动系统的数学模型中,适合于结构动态设计的是物理坐标模型与模态坐标模型.因为只有物理坐标模型才能与结构的设计变量直接联系,而只有模态坐标模型才能直接反映结构动态性能的优劣。所以
.结构动态设计中动力学建模工作的重要任务是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结构振动系统的物理坐标模型和模态坐标模型。理论与实验分析表明,零部件与零部件联接处的结合条件对结构性能的解析计算精度、特别是结构的动态特性解析计算精度影响很大。有的学者估计,一台机床90 以上的阻尼与55 的动柔度均来自结合部[J,z3。所以要想建立一个精确的结构动力学模型,就必须准确了解结合部动态特性。然而,进行结构结合部动态特性的研究一直是动力学研究领域的难点之一.目前仍没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靠经验估计。因此.如何准确辨识结构结合部参数便成为结构动态设计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利用有限元建立结构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最难估计的是系统阻尼矩阵.这是由于阻尼的机理很复杂,它无法像结构的质量与刚度矩阵那样,直接用结构的几何与材料参数计算得到。传统上,总是将系统的阻尼假定为比倒阻尼,如应用最广泛的Rayleigh阻尼。但实践表明,对许多实际结果,它导出的仅仅是实模态,而许多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复杂结构是非比例阻尼。即为复模态情况。因此,要提高结构动力学模型的精度,实现结构的动态设计,就必须考虑非比例阻尼。所以,如何准确而方便地估计结构振动系统中的阻尼矩阵也成为结构动态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在结构动力学理论模型中,由于有限元模型在处理复杂结构上具有明显优势(比较集中质量与分布质量模型而言)。因此,近20年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动力学建模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理论有限元模型为先验模型,用实测动态数据,通过不同方法,对先验模型进行修正,即基于动态、实验数据的有限元模型修正。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此做过大量研究,提供了许多修正方法,但就结构动态设计来说,这些方法大都存在两类问题:一是整体有限元模型修正,其计算量相当可观(特别是大型组合结构),二是修正后的有限元模
型很难用结构的设计参数解释,其模型不便应用于结构动态设计。因此,提供高精度、高效率并与结构动态设计相适应的有限元模型实验修正方法也是结构动态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1.1.2 选择有效的结构动态优化设计方法
结构动态优化设计是对系统设计变量的初始参数,通过计算,作出必要的修改,使机械机构的动态性能在规定的约束条件下达到最优。目前,动态设计的优化正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系统的动态优化设计方法可分为3类:基于模态柔度和能量平衡的动态优化设计、基于变分原理的动态优化设计和基于最小值原理的动态优化。
结构的动态优化方法可归纳为“逆问题”与“正问题”处理方法。在“逆问题”处理方法中,近2O年来,矩阵逆特征值问题研究已有较大进展,有些方法已直接应用于结构动态设计领域。然而,目前的许多方法获得的优化结果是结构的质量与刚度矩阵,而不是结构的设计变量。对于工程结构来说,要想通过直接改变结构设计参数来获得一个预定的(或优化结果所要求的)结构质量与刚度矩阵是很难的因此,如何以结构的设计变量为优化变量,实现结构动力学逆问题的直接求解,便成为结构动态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于“正问题”分析方法,结构的动态设计是一个渐近的设计过程,为得到良好的结构动态特性,在设计中常需要对结构反复修改,即再设计;为了了解再设计结构的动态特性,需要对修改结构进行分析,即重分析。如果采用原来的分析模型(如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那将是一项既费时叉费力的事。为此,不少
研究者对修改结构的重分析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快速简捷的分析方法,应用最广泛的是基于矩阵摄动原理的小参数分析方法。这类方法的主要缺点是修改量较大时重分析误差严重。男外,在进行大型结构的动态优化设计时,当优化迭代次数较多时,其计算效率难以满足工程设计的兽求因此,寻挫一种酉懊速、更准确的结构动态特性重分析模型与方法,也是结构动态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1.2 机械结构动态设计的关键技术
机械结构动态设计的关键技术有:结构结合部参数的辨识;系统中阻尼矩阵的确定;模型的修正方法;以设计变量直接作为优化变量,实现结构动力学的求解方法;寻求更快速、更准确的结构动态特性重分析模型与方法。结构动态设计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对关键技术的研究上,结合面在整机性能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最早是在1939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一篇论文中提到的,而真正的研究则是1959年,前苏联的Reshetov和Levina所进行的,从此以后,世界各国的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随着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模糊设计技术的发展,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把神经网络技术和模糊设计技术引人动态设计过程中,为结构动态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总体来说,目前还缺乏一套完整的结构动态设计理论与方法。结构振动系统的建模是结构动态设计的基础,这方面的研究已有许多成熟理论,例如,基于结构有限元方法的建模理论就有大量的论述专著。基
于模态模型的实验建模技术也在趋于成熟。对于许多大型复杂结构,无论是在建模,还是在动态分析与设计时,人们往往采用动态子结构方法来处理,这类子结构方法的研究目前也有较系统的理论。影响动力学建模准确性的主要困难是结合部与阻尼参数识别问题,这也是国内外动力学建模领域的研究难点与热点。关于结构结合部动态特性的研究,由于结合面的作用机理很复杂,目前还无法用纯理论分析的方法进行计算,一般都是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结合部联结刚度与阻尼参数识别。
早在70年代初,Dekominck“曾用静力变形方法研究过螺栓联结的弯曲刚度与切向刚度。由于静态实验条件下识别的结合部刚度参数难以反映其结合部的动态特性。因此,后来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利用结构的动态实验数据,进行结合部刚度与阻尼参数识别。如Fritzen,Napitolela,Hielmstad利用整体结构的动态实验数据,对结构做整体有限元反解,从而获得结构的刚度与阻尼矩阵(其中也包括结合部的刚度与阻尼参数) TlustyLee利用实测模态参数,进行结合面刚度与阻尼参数的识别。Yuan曾利用有限元模型自由度凝聚与实测模态参数相结合的方法识别了某机床立柱与机座问的联结刚度与阻尼参数。Yoshimura“曾采用迭代方法识别过螺栓结合部的刚度与阻尼参数,并将其应用于机床结合部动态特性的研究。Wang曾利用结构实测传递函数,识别过结构支承部(结合部的某一侧为理想约束情况)的刚度与阻尼参数。
基于实验数据的结构有限元模型修正研究工作,近30多年来引起了广瑟重视,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大量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这些方法从修正的对象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矩阵型与设计参数型两大类修正方法。矩阵型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一定的准则和结构动力学关系来修正有限元模型的质量矩阵M与刚度矩阵,
使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的模态数与实验结果一致。这类方法首先由Berman等人提出。Berman等人分别以修改M,加权范数最小为目标函数,加上振型正交性、特征方程以及,Jr的对称性为约束,采用约束极小化方法实现模型的修正。虽然在数学上可以达到由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的模态参数与实验结果一致的目的,但这类方法得到的修正结果(修正后的质量与刚度矩阵)却失去了明确的物理意义。如M,失去原有的带状稀疏特性而变为瀚阵,矩阵中原为正值的元索变成负数荨。尽管后来Caesar、Kabe设法加以改进,但终究因无法用实际结构设计参数说明修正后的模型而难以应用于结构的动态设计。显然,更合理的方法是直接对设计参数修正,即对结构的材料、截面形状和几何尺寸等参数进行修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