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电子教案(5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电子教案(5篇)
  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在数学中,我们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模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电子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电子教案精选篇1
  课题: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 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 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 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
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一、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电子教案精选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36—37页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也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糖果一袋,糖果图片,小棒若干根,统计表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复—均分。
  1、老师带来了8个糖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他俩都高兴?什么是平均分?
  2、猜猜我用20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几位小朋友到乐乐家给乐乐过生日,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课件出示图片)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获取信息。能够发现“有5个小朋友”和“20块糖果”。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可能是“分一样多,怎么分?”“够分吗?”“能正好分完吗?”等等。
  教师接着学生说:“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思考:创设情境不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更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帮助小朋友分糖果为情境,让学生本能产生互动,同时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参与。]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示范分一分并记录。
  教师提出,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可以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出示表格)
  师:现在通过这个表格,你能了解老师分的过程和结果了吗?是不是看上去更方便,更清楚呢?
二年级数学教案  2、用学具代替糖果小组内分一分。
  师:我们就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20个糖果图片代替20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之上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怎么解决,引发学生思考,使下面的活动为解决问题而进行。同时,用统一的学具代替实物分一分,为脱离一切物质属性,抽象出除法算式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都很快地利用学具分一分,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分法并不一样,谁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给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分法会不相同,正好可以从中体会分法的多样性及结果的一致性。对于记录这样复杂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有困难的。所以,先让学生感受到做记录在活动和交流中的优势。让所有学生试着记录自己的过程,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也为后续的小组活动打下重要基础。]
  3、交流方法,比较、反思。
  师:请观察不同分法,哪种方法和你的一样,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分的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的分法不同,可能分的时候有一次分完的,有多次分完的,你更喜欢哪一种?
  预测:更多的学生会喜欢一次分完。理由是简便快捷。也不排除会有喜欢多次分完的,教师要给学生时间,等待学生从下面的大数目的分小棒活动中,自己发现用乘法口诀帮助平均分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