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3期┆287
智慧课堂
打开阅读教学的另一扇窗
吕瑶瑶
摘 要:当今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语文能力和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就提出了关于“非连续文本”的新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出有价值的信息。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指承载信息的媒体不从左到右直线性连续呈现、而是多维分布性呈现的文本。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非连续性文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那么,非连续性文本在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该怎样有效地加以运用呢?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语言文字运用;生活;处理信息 一、非连续性文本,一座连接生活的桥梁
我们总说要让教学生活化,但一直以来,很多人感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在走入社会后能真正用起来的却是那么微乎其微,很多大学生成了有文化的“文盲”。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阅读,为生活所服务。如果面对一纸的电器说明书依然什么也不会用,买了电器装不了,拿着地图依然分不清东南西北,那我们是不是该反思我们这十几年来花这么多时间到底学了些什么?因此,PISA 阅读也就接踵而来了,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名词:非连续性文本。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他告诉我们,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平时生活离不开语文的大语文观。而非连续性文本,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门票、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语文形式组成。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融入非连续性文本,能够拉近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距离,让语文向生活开放,真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如课例《爱迪生救妈妈》,执教者用一张“病历”串联整堂课的教学。学生也许对爱迪生感到陌生,也许对“急性阑尾炎”感到陌生,也许对手术感到陌生,但相信每个孩子都接触过病历这种生活中较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一张
又贴合生活实际,并能让学生将习得的语文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去。
二、非连续性文本,一个运用语言的平台
2011《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习“语言文字”。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扎实有效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呢?非连续性文本,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例如我在执教《精彩的马戏》一课时,通过学习三个
精彩节目,师生合作制作了三张海报(这是一个整合信息、提炼信息的过程),在海报上发现作者写法上的特点(发现语言形式的奥秘),学习作者的写法,学生再来创作一张海报(学以致用),最后依据自己创作的海报介绍精彩节目(语言文字的习得与运用)。如下图:
在这个平台上,学生的反馈是精彩纷呈的。不仅发现了构段的形式:节目名称—精彩镜头—观众反应,还能够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穿着,加上自己的想象将节目写精彩。通过课堂上这样一种非连续性文本的提炼,相信学生在课后写一篇优秀的“观赏日记”就变得轻而易举了。这张海报就相当于一个提纲,填写海报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创作海报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的“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活处处是课堂
像这样的非连续性文本在《迷人的张家界》课例中也有所体现,执教者在教学这一课时,利用一张“明信片”展开教学,学完课文后,老师布置:这节课我们利用一张明信片学习了这篇课文,领略了张家界的美。这样的设计,让这张明信片又有了非凡的意义,真正地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一张熟悉的明信片,进行了整堂课的学习,并将课堂所得直接进行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植入课堂的非连续性文本,只要教师用心设计,都能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所服务,真正地为学生的“学”而服务。
2011《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非连续文本阅读,一个新鲜的名词,非连续性文本,为我们阅读教学打开另一扇窗,我相信,只要做个有心的语文教师,窗外的风景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2011《语文新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道尔顿小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