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职;哲学;历史性、文学性、通俗性、幽默性、兼容性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是一门抽象、难懂、深奥的学科。而哲学术语往往与日常用语有一定的区别,学生初学时,都觉得很吃力、枯燥、难以理解,认为学而无用。其实不然,哲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是生活常识的浓缩升华。为此,教师必须在哲学课堂中,充分运用故事、诗词、生活事例、漫画等,深入浅出地说明这些难懂的哲理,寓教于乐,从而活
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教授《哲学基础知识》课的一些做法做一番阐释。
一、精选中外的寓言典故,体现哲学课堂教学的历史性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美妙的历史故事,其中有很多历史故事趣味性很强,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是学生喜闻乐听的。而且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古代历史故事是汉语中的璀璨明珠,其精练、形象,极富表现力,有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丰厚积淀,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古代历史故事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了解其蕴含的深邃的哲理。中华古代历史故事包括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典故等。在哲学课堂中,如果能够恰当巧妙地运用这些生动的古代历史故事加以说明,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人入胜。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涵养。比如,教师在讲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这一知识点时,可运用“守株待兔” “拔苗助长”这两个古代成语故事说明“在客观规律面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等待,无所作为是不对的;否认客观规律性,不顾客观事实、客观条件,主观蛮干也是不对的”这一哲理。又如,在讲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及“要善于突破”这两个哲
理时,可运用“孙权劝学” “田忌赛马”等古代寓言故事加以说明。再如,学生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学过“扁鹊见蔡桓公”这一典故。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蔡恒公开始只是“疾在腠理”的皮毛小疾,为什么后来成了“病在骨髓”的不治之症?总之,巧妙运用生动活泼的古代历史故事,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从中领悟深刻的哲理,而且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受到了教育。
此外,还可以精选外国有趣的历史故事,中外结合,以增强哲学教学的趣味。例如佛家有一部《百喻经》,其中讲了一个寓言:“有一个人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觉得没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六个,还是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子吃,吃到一半,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聪明地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饼子,都是白白地浪费了。如果早知道这第七个的半个饼子就能吃饱,我应该只吃这第七个的半个就行了。’”引导学生思考:寓言中的这个大肚汉代表了哪种错误的观点?学生们经过积极的思考,得出了“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以量变作为基础”这一哲理。
二、精选优美的古典诗词,体现哲学课堂教学的文学性
古典诗句或词句,以其语言精炼、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让我们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在
哲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选取一些古典诗句或词句,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使之与哲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诗词方面的文化涵养。例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印证了“新生事物不可战胜”这个颠扑不灭的哲理。又如,在讲授质量互变规律这一知识点时,可运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解析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辩证关系。而学习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指导意义之一即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这时,教师可引用战国时期著名词赋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赋》中描写美人的描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他认为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为超过这个“分寸”就太长、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观。
三、精选日常的生活事例,体现哲学课堂教学的通俗性
哲学就是智慧,哲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浓缩升华,生活中的许多常识都蕴含着
一定的哲理。因而学习哲学不仅能使我们高瞻远瞩,开阔视野,正确、全面、客观、透彻地看问题,防止错误、片面、主观、肤浅、孤立地看问题,而且还能够提高我们的分析说明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运用哲学理论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因此,必须充分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以小见大,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例如,在讲授“联系是客观的”这一原理时,首先可联系人们在选号码时喜欢选8、9等数字,不喜欢选3、4等数字这一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组织学生讨论,是否“要得8,就会发,要得13,灾难就难免”呢?教师在讲解时可援引这则案例予以例证:曾经有一犯罪团伙选中了“9.18”这一天作案,认为“9.18”的谐音就是“就要发”,结果全部落网,不但没“发”,而且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接着再联系学生熟悉的“金锁链”游戏,即有些学生收到一些内容荒诞不经而千篇一律的来信,信中说要把来信原样复印后寄给任何人,寄10份可保自身,寄100份可保10人,如果不照办,3天后将有灭顶之灾。运用这一事例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而引导学生明确了这些都是臆造出来的根本不存在的联系。最后,教师再旁征博引,指出“乌鸦报丧、喜鹊报喜” “彗星、地震显示国家的兴衰” “指纹、手相决定人的命运”等观点都是唯心主义错误的观点。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分析说明辨别是非能力,而且使学生接受了一次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生活处处是课堂
四、精选恰当的漫画作品,体现哲学课堂教学的幽默性
漫画总是以夸张幽默的手段讽刺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是具有哲理性、幽默性及讽刺性的绘画方式,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学生对它特别感兴趣。如果能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漫画加以解析,则能够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领悟深奥的哲理,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比如,教师在解析“什么是内因” “什么是外因”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时,运用了题为“缺少动力……”的漫画辅助说明(见下图)。
在这幅漫画中,提出这位小男孩为什么怎么学也学不进去呢?母亲给他增加营养,父亲给他辅导功课有用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热烈的讨论得出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结论,从而懂得了一个人要学得进去,取得成功,再好的条件(外因),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内因),进而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五、精选相关的理科知识,体现哲学课堂教学的兼容性
哲学上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同样,哲学知识与理科知识如物理、化学、数学、医
学等知识也是有联系的。因此必须密切联系理科知识,以理辅文,文理兼容,融会贯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解析“矛盾的统一性即矛盾的每一方都同对立的一方不可分割地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存在”这一哲学观点时,让学生讨论:如果把一块磁铁从中锯开,是否能得到两块只有南极没有北极或只有北极没有南极的磁铁?这时,教师可运用初二物理知识加以阐明这是不可能的,借此也说明了矛盾双方存在统一性的哲理,从而做到了温故而知新。又如在解析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哲理时,可引用《华佗传》记载:州官倪寻、李延同时请华佗看病,两个人都说头痛发烧,不适的感觉一样,华佗诊断病情后,给倪寻开的是通导药,给李延开的是发散药。让学生结合医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病状相同,开的药却是不一样?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在给病人诊断时,必须透过现象看其本质,才能针对病因,对症下药,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
由此可见,哲学就是智慧。学好哲学,终身受益。虽然哲学的理论性极强,但通过教师精心挑选恰当的实例,充分体现哲学课堂教学中的“五性”,深入浅出,阐幽发微,寓教于乐,便能使他们在快乐的课堂中领悟深奥的哲理,真正地体会哲学的妙用。
(作者单位:潮州卫生学校)
责任编辑赖俊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