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的原则与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学策略的重要体现,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学科,更对培养学生愿学、乐学、高效学的良好学习习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通过生活化、直观化等多元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打造视觉上独一无二的体验,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融入情境,在情境中体会情感,在情感中感悟真谛,继而达到思维过渡的效果,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的“学”是要自己去学,而不是坐而受教;“生”是生活或生存的意思,将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就是学生要自主学会生活,即学习人生之道的意思。作为体现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将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生活化原则,以具体事件、环境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共鸣,帮助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明确学习与生活方向。例如,在《上学路上》一课教学设计中,任课教师结合小学生具体生活环境进行情景再现,在课堂上创设与其上学类似的交通系统,让学生在课堂模拟的环境下完成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这样不仅能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还能
让学生在快乐中感知交通信号灯规则,继而认识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灯,增强知识和生活经验积累。教学案例中的生活情境在课堂上再现,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氛围中,还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
教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教学,让学生在多元化学科教学中获得知识,提高道德素养。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秉承针对性原则,这样才能紧扣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学科知识。例如,在讲解《我们在公共场所》一课时,任课教师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公共场所”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通过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模拟生活化场景,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加深“公共场所”的认知,提高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由此可见,针对性创设教学情境更容易从情感、思维等多方面引导学生,使其主动进行有效探索并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认知,增强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承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既要立足现实生活,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社会化问题,要展现现代教育性,以教材的知识点、训练点、重难点为根本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理解、分析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实现以德育人。例如,在《少让父母为我
操心》一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就某个话题探讨,如“爸爸/妈妈的一天”,通过对父母一天工作内容的了解,谈一谈对父母辛苦的理解,再让学生反思可以采取的帮助父母分忧、不让父母担心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良好品质和行为。
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理念中提出“生活即教育”思想,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的根本是生活之变化,主张教育与生活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同时,陶行知先生还认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对生活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应通过引导生活、改造生活、创造生活,并由此延伸出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作为一门生活化特征明显的学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创设情境之时必须与生活接轨,帮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生活经验,并用生活经验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好知识,适应生活。同时,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更能让学生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在亲历体验中夯实知识基础,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例如,在讲解《人大代表为人民》这一课时,不少任课教师发现很多小学生因受阅历、知识、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人大代表为人民”这句话的理解很吃力,再加上教材上的知识讲解偏概念化,让不少学生都感到枯燥,失去兴趣。对此,教师通过模拟生活大情境“参加社区人大代
表选举”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人大代表相关的知识。生活化模拟情境打破了课堂时空、学生年龄阅历的局限性,有效链接了学生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消除教材、课堂、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模拟体验中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启发其思维,增强其生活经验积累,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考虑到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这一特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化教学情境的方式培养和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直观化思维中形成新的认知,帮助其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例如,在讲解《大家排好队》一课的知识点之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插队的生活场景图片或视频,并提出问题:“你觉得图片中的人做法正确吗?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哪些不好的行为,以及大家都不排队会发生什么不好的后果。教师组织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创设“排队看电影”的情境,一组创设“插队看电影”的情境,以此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通过这个教学流程,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深刻意识到排队的重要性,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和意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随着教学情境的展开而层层深入,特别是在“排队”与“插队”形成的鲜明对比之后,更是引发学生思考。最后,教师再结合疫情适时抛出“一米线间距”概念,学生在观察思考后合作探索“什么叫一米线?一米线的作用是什么?为
什么要间隔一米?”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引导其思考,辅导其解决问题,使其在质疑、思考、判断、探究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发展逻辑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利用情境将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创新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内动力,更能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在多元化教学情境中学好道德与法治知识,领悟道德与法治情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思想,为日后学习与成长奠定可靠基础。生活处处是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情境创设策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借助学习情境创设手段推开教学程序,能够与学生学习认知形成重要对接,以成功激活学生学科思维,提升学科教学品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呈现形式众多,教师要做好筛选工作,适时创设绘画情境、媒体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能够对学生学习心理形成激发之势,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情境之中。小学生对教学活动有比较强的认同感,教师适时投放一些互动性活动,其助学效果会更为突出。